




摘 要:本文從供需角度出發,根據科技創新、金融創新以及科技金融各自參與主體要素的共同性,分析科技創新、金融創新以及科技金融三者之間協同發展的機理。構建科技創新、金融創新和科技金融子系統模型及復合系統協同度模型,選取2001—2012的年度數據進行實證分析,并提出相應對策建議,以期為實現科技金融體系目標設立的明晰性、運行機制長效性提供理論支持。
關鍵詞:科技創新;金融創新;科技金融;子序度;協同度
中圖分類號:F8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5)12-0070-07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5.12.16
一、引言
在知識經濟迅猛發展的今天,科技與金融已經成為影響世界各國生產力發展速度及水平的重要因素。作為服務于科技企業以及科技成果發展創新的資源體系,科技金融在我國當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科技支撐引領作用。“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立創新型國家”的國家發展戰略提出后,科技部、銀監會、中國人民銀行等聯合召開“促進科技和金融結合試點啟動會”,會同財政部制定并出臺《關于促進科技和金融結合加快實施自主創新戰略的若干意見》等相關措施,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科技金融合作機制及發展模式,從而建立更為合理完善的科技金融體系。
國內外學者對于科技創新以及金融創新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多方面研究,科技創新與金融創新的相互作用以及對科技金融的影響是其中的重點內容。Revilla、唐智鑫和管勇等學者,分別從金融服務創新及金融產品創新方面,研究了科技創新對于金融創新的促進作用[1-2]。曹東勃、秦茗以技術—經濟范式的演進模式為基礎,以技術創新為金融創新——及金融創新為技術創新提供資金支持為出發點,指出金融創新與技術創新始終相互依存的事實[3]。而提及科技金融對科技創新的影響,從資金供給方面來說,Aerts和Schmidt認為政府公共科技金融投資對企業RD強度具有促進作用[4]。Hall和Maffioli驗證了政府公共科技金融投資對于私人投資所可能產生的擠出效應[5]。Benfratello、Ang以及Popov和Roosenboom等學者針對金融體系中銀行、資本市場以及風險資本投資在企業等進行科技創新時所產生的推動作用進行了研究[6-8]。國內對于科技金融的研究則更多是在理論層面,如趙昌文(2009)、房漢廷(2010)、洪銀興(2011)、胡援成和吳江濤(2012)等,分別從科技金融的內涵、特征、制度安排以及運行機制等多方面進行了理論探討[9-12]。相比之下,國內學者對科技創新、金融創新以及科技金融之間相互作用機理及效果的量化分析并不多見。事實上,科技金融作為一個新型平臺,有效收納了金融創新與科技創新,形成了三方緊密聯系的復雜系統。基于此,本文從三者協同發展的機理出發,以復合系統協調度模型為基礎模型反映三者協同發展的有效性,并為實現科技金融體系目標設立的明晰性、運行機制長效性提供理論支持。
二、區域科技創新、金融創新與科技金融協同機理分析
“協同(Synergetics)”是物理學概念,作為一種具有較廣運動范圍的現代橫斷學科,由德國物理學家Haken首次提出。協同學將大量以復雜方式相互作用而構成的復合系統作為研究對象,探究其在自發形成空間的有序結構時,子系統之間的協同作用方式及機理。視科技創新、金融創新、科技金融作為三個子系統,擁有政府、科研機構、企業、中介機構等相同的主體要素構成,在產業與空間發展不平衡的條件下,這些元素相互作用,由無序狀態向有序狀態轉變,形成了三個子系統之間的協同效應。
圖1展示了金融創新、科技創新與科技金融兩兩作用的協同機理。對于金融創新與科技創新之間的協同過程,一方面,科技創新為金融創新帶來必要的技術支撐及不斷擴大化的盈利空間。另一方面,金融機構通過金融創新不斷完善金融服務體系,進一步助推科技研發并促進成果產業化。
科技創新帶來的信息技術優勢,促進金融創新要素的發展,提高金融系統內部的信息透明化程度。技術支持下的金融機構通過降低交易成本、便捷交易以及不斷推陳出新金融工具,使得更為高效、優質的金融服務成為可能,為金融創新確立新的增長點。由于高科技企業易被傳統的金融服務所排斥,金融創新能夠整合大量資本,不斷改進金融工具、金融服務理念及方式,拓寬科研機構及企業的融資渠道,滿足其金融需要。
對于金融創新與科技金融的協同過程,金融機構通過金融創新保證科技金融主體投資力度,而科技金融通過制定政策、制度及法律法規,為金融機構開展金融創新活動提供必要支持。
金融機構通過金融創新活動推動金融市場的發展,促進投資理念、投資組合方式以及金融中介結構的完善,使得科技金融主體在投資過程中以低風險獲取較高利潤:市場科技金融供給主體通過對投資項目的預期收益成本評估,利用多樣化金融產品和工具,擇最優方案實現利潤最大化的目的;對于公共科技金融主體而言,大量金融資本得以集聚,政府財政投入增加,金融支持力度得到提升。科技金融是對于金融工具、金融政策與金融服務所進行的創新性的系統安排[13]。因此,科技金融能夠為金融創新開辟一條涵蓋政策支持、運營監管的發展道路,不僅在最大程度上為金融機構提供創新活動所需資源,并且對金融機構的創新活動進行監督管理,為其營造良好的金融環境,協調經濟社會中的資源要素促進金融創新的發展。
對于科技創新與科技金融之間的協同作用,一方面,科技金融引導資金流向高科技企業,并對科技創新進行篩選監督;另一方面,科技創新活動為科技金融的發展帶來了技術上的支撐以及深遠影響。依據科技創新過程的時間邏輯順序,不同類型科技創新項目存在不同的收益性、風險性及外部性,科技金融能夠引導參與主體通過各種投資方式使得資金流向科技創新企業,并且對科技創新活動進行有效評估篩選,合理監管配置資金。科技創新活動帶來的技術影響,能夠提高研發效率及科研水平,擴大科技金融主體的投資利潤及金融機構的創新收益空間,保證政府資源的有效配置。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發現,從供給角度看,科技金融子系統通過政府、科研管理機構等部門的政策、制度及相應資金支持,以及商業銀行等市場科技金融主體的投資,向科技創新子系統提供良好的投融資監管體系及資金支持。科技創新主體在科技金融支持下,選擇高質量的項目進行研發,提高項目成功率并進行產業化,由此帶來的技術進步推動了金融機構在進行理念、服務等創新時的步伐,拓展其發展空間。蓬勃的金融創新發展激發金融機構為科技金融主體提供更為匹配的投資方式,擴大其資本集聚。反之,從需求角度,科技金融的發展需要科技創新活動的拉動,科技創新主體進行科研活動需要金融機構提供相應的金融服務,這就需要科技金融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以及有效監管。也就是說:科技創新、金融創新以及科技金融子系統之間具有相互拉動、相互促進和相互完善的關系,只有三者彼此匹配、適應,實現協同發展,才能發揮“1+1+1>3”的協同效應。否則,任意一個或者兩個子系統處于滯后態勢,都會減緩其他子系統的發展速度,繼而影響整個復合系統的良好發展。
四、研究結論及啟示
本文根據協同學原理,利用復合系統協同度模型,以2001—2012年為研究區間,對于我國金融創新、科技創新以及科技金融的協同發展狀況進行了測度分析。結果顯示,復合系統協同度數值偏低,我國尚未形成一個完善的金融創新、科技創新與科技金融協同發展機制,金融創新子系統有序度最高,自2006年后其波動區間為[0.7,0.95],而科技金融子系統有序度最低,始終波動于區間[0.3,0.6]。為此,本文從系統參與主體出發,提出促進該復合系統良好發展的對策建議。
首先,進一步提高對科技創新主體的支持力度,并且大力發展我國科技金融。本文結果顯示,我國科技創新及科技金融發展明顯滯后,尤其是科技金融。而政策支持上的滯后是二者發展落后于金融創新的重要原因。因此,我國應當建立一個較完善的政策體系,為科技創新及科技金融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從政策層面上激發各個參與主體的熱情,從而實現金融創新、科技創新與科技金融的協同發展。
其次,加強政府與金融機構、企業等之間的合作,相互配合,彼此協調發展。子系統發展不均衡,會直接影響整個復合系統的協同發展狀況。金融創新、科技創新及科技金融間的發展存在較大差距,尤其是后兩者與金融創新的差距。鑒于此,政府應以市場為導向,督促金融機構推陳出新,并積極引導民間金融健康發展。而金融機構等應主動建立與各類企業的溝通渠道。一方面,金融機構以新產品、新工具向企業提供更好的金融支持;另一方面,科技企業在充裕資金的支持下,要努力開發新技術,以技術支持提高科技金融主體投資回報,并完善科技金融信用體系,促進科技金融的發展。
最后,應當建立金融創新、科技創新及科技金融協同機制的綜合管理平臺。結合我國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等監管部門以及財政部、中央銀行、科技部等,通過信息交流,有效統籌金融創新、科技創新及科技金融的資源優勢。以科技創新與科技金融發展為目標,以金融創新作為中堅力量,實現三者相互促進、相互推動的協同良好發展,繼而推動我國經濟快速健康發展。
(責任編輯:張恩娟)
參考文獻:
[1]Revilla A J,Fern?ndezZ. The Relation between Firm Size and RD Productivity in Different Technological Regimes[J]. Technovation,2012,32(11):609-623.
[2]唐智鑫,管勇.互聯網技術與我國銀行業的金融創新[J].金融科技時代,2011(9):80-81.
[3]曹東勃,秦茗.金融創新與技術創新的耦合—兼論金融危機的深層原因[J],財經科學,2009(1):8-14.
[4]AertsK,SchmidtT. Two for the Price of One Additionality Effects of RD Subsidies: A comparison between Flanders and Germany[J]. Research Policy,2008,37(5):806-822.
[5]Hall B H,MaffioliA. Evaluating the Impact of Technology Development Funds in Emerging Economies:Evidence from Latin America[J]. European Journal of Development Rearch,2008,20(2):172-198.
[6]Benfratello L,Schiantarelli F,SembenelliA. Banks and Innovation:Micro Econometric Evidence on Italian Firms[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8,90(2):197-217.
[7]Ang J B.Research,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in South Korea[J]. 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2010,32(1):457-468.
[8]Popov A,RoosenboomP. Venture Capital and Patented Innovation:Evidence from Europe[J]. Economic Policy,2012,27(7):447-482.
[9]趙昌文,陳春發,唐英凱.科技金融[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10]房漢廷.關于科技金融理論、實踐與政策的思考[J].中國科技論壇,2010(11):5-11.
[11]洪銀興.科技金融及其培育[J].經濟學家,2011(6):22-27.
[12]胡援成,吳江濤.科技金融的運行機制及金融創新探討[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2,29(23):10-13.
[13]王宏起,徐玉蓮.科技創新與科技金融協同度模型及其應用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2(6):129-137.
[14]吳大進,曹力,陳麗華.協同學原理和應用[M].武漢: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