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大多是原生藥,有的還是食品,與化學藥物合成的西藥相比,毒性小,不良反應少;可有些中藥也有毒性成分,劑量過大、服用時間過長,更會產生不良反應,特別是標明有毒甚至有劇毒的。
我以前見到過一個報道,說是有位27歲的男子黃某,總感覺身體狀態不好,容易疲勞困乏,于是到網上查找中醫體質辨識表,自查后認定自己屬于陽虛體質,便到網上找到一服調理身體的參附湯,到藥店買了50克人參和25克附子,回家自行煎藥。當他喝完自己煎熬的參附湯30分鐘后,就出現心跳呼吸加快、全身麻木、嘴唇發紫等癥狀。在急診室,經中西醫會診確認,黃某為服食參附湯中毒,險些喪命!
那么有朋友會問,為什么黃某會中毒呢?原因就在烏頭、附子都含有一種劇毒成分——烏頭堿,對呼吸中樞、血管運動中樞均有麻痹作用。
許多老百姓都知道,與西藥相比,中藥的不良反應少,服用更加安全,其實是不對的。俗話說“是藥三分毒”,中藥也不例外!
有些中藥本來就是食品,如生姜、蔥白、大棗、龍眼、枸杞子、薏苡仁、黑芝麻、山藥以及桑葚等,不含有毒的化學成分,服用起來自然安全,正常情況下也不會產生不良反應。但中藥家族中,還有更多的藥材不能直接煎服。成書于漢代的《神農本草經》收載中藥365種,就根據藥物有無毒性分上、中、下三品。上品為延年益壽藥,無毒;中品為防疾補虛藥,有毒無毒視藥量而定;下品為治病的藥物,多有毒性,不可久服,更不可亂服,服用不當很容易致人死亡!有資料顯示,在中藥的不良反應病例中,由于超量用藥引起中毒的約占85%以上,而中藥中毒導致死亡病例中約75%系超量所致。
當然,“是藥三分毒”指的是藥物都具有寒熱溫涼某種偏性,而不是說所有藥物都含有毒的化學成分。比如生石膏這味中藥,是寒性的,治療發熱、口渴、尿黃等熱性病有效。干姜是熱性的,治療怕熱、肢涼、胃寒等寒性病有效。按照上面所說的對“性”下藥,只要劑量合適,既有效果又不會有不良反應。如果石膏劑量過大,就會產生腹瀉、腹痛;如果干姜劑量過大,則會產生口干舌燥、大便干結等。如果是寒性病而錯用生石膏,熱性病而錯用干姜,那么不良反應就更加明顯。這些不良反應就是中藥偏性引起的“毒”性,而中醫治病大多數都是利用這種寒熱溫涼偏性的有“毒”的中藥來治病,所以早在西周,就有醫家開始“聚毒藥以供醫事”。這里所說的供醫療使用的“毒藥”,并非是說所有藥物都具有毒性化學成分,主要是偏性之“毒”。
但也有不少中藥確實是有有毒性化學成分,有些毒性明顯,甚至有劇毒。在《神農本草經》中,除注明有毒無毒外,還特別注明小毒或大毒,比如我在文章開頭提到的附子這味藥,書中就明確有大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