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廣東、天津自貿區掛牌之后,海關新政也惠及這三個區域的企業,在外貿形勢依然嚴峻的背景下,這些舉措對改善貿易環境,降低企業物流成本,提高效率等方面頗有成效。
廣東海關通關實效大幅提高
廣東自貿試驗區今年4月22日掛牌運作以來,各種制度創新和體制機制改革成效初顯,其中最顯而易見的,便是通關便利化水平的提高。海關總署25項海關改革措施已在廣東自貿區全面落地,此外廣東海關還開展了16項監管制度創新。
為了支持廣東自貿區的發展,廣東出入境檢驗檢疫局與廣東省自貿辦聯合對外發布了包括打造“智檢口岸”平臺、建立跨境電商商品溯源平臺、構建市場采購出口“南沙”模式等在內的11項檢驗檢疫創新制度。
通過“智檢口岸”平臺,目前廣東自貿區已經實現一分鐘內辦結大多數貨柜查驗手續。風險低、企業信譽高的商品免予現場查驗,絕大多數貨柜可在1分鐘內辦結所有手續,查驗率降低90%,檢驗檢疫驗放周期由原來的平均2到3天縮短為16分鐘。這些創新制度的出臺,在促進外貿穩定增長方面取得了良好實效。在全國外貿整體下滑的形勢下,今年前三季度廣東自貿區南沙片區進出口總額196.5億美元,同比增長19.9%,其中出口137.7億美元,增長38.5%。
廣東拱北海關下屬橫琴海關關長吳義榮說,今年1-9月,橫琴海關共驗放進出境旅客約530.11萬人次(日均1.96萬人次),同比增長58.3%,這主要得益于橫琴口岸24小時通關的政策;監管進出境車輛約74.3萬輛次,同比增長20.79%;共辦理報關單11.4萬份,監管進出口貨物133.03萬噸,貨值148.3億元人民幣,同比分別增長6.9%、23.6%和57.1%。
橫琴海關實施供澳建材“一次申報、分步處置”,單批次貨物通關時間從20多分鐘縮短到3-5分鐘,企業成本降低75%。同時,海關還為企業提供“門對門、點對點”、“7×24小時”預約通關、外出監管、快速驗放等通關便利措施。
福州激發自貿區特色經濟潛力
不僅在廣東,福建自貿區掛牌之后,貿易便利化也在提升。福州海關通過創新簡化CEPA(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安排)以及ECFA(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通關手續等“新政”,實施通關一體化“簡政”,形成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使自貿區的活力進一步被激發,推動了福州自貿片區“特色經濟”的發展。
福建檢驗檢疫局轄區對臺灣地區輸往福建自貿試驗區農產品、食品等產品推行“新政”,實施“源頭管理、口岸驗放”快速通關模式,進口口岸抽檢比例下降,檢驗放行時間從原來5-7天縮短到1-2天。
“前段時間開始,我們公司在馬尾海關通關,ECFA單證不用再提供紙質單證了,這讓公司每年節省了10萬元的經濟成本。”福建萬豐鞋業有限公司的負責人日前給福州海關隸屬馬尾海關發來感謝郵件。同樣對馬尾海關表示感謝的還有泰全工業有限公司,新政策的實施令公司節省了通關時間,今年更節省了費用391萬元。
天津海關8項舉措助自貿區提速
6月29日,天津海關宣布推出第二批共8項創新措施支持天津自貿試驗區建設,這是繼該關在4月21日自貿試驗區掛牌當日推出的首批18項監管創新政策之后,最新一批海關支持措施。
對于新推出的8項措施,很多企業表示非常實用。古德里奇航空結構服務(中國)有限公司是天津自貿區內一家從事航空維修的公司,公司負責人劉杰以新8項措施中的“航空產業小時包修和標準件替換”舉例認為,新政策下公司將發展出更便捷高效的維修服務手段,使他們的報關成本節省40%以上,而節約時間帶來的經濟效益更是無法估量。他分析認為,政策實施后公司可以新增多個類型的維修項目,預計銷售額實現40%增長。
而歐洲貿易中心副總經理杜健表示,新8項措施第一項“京滓冀地區保稅展示交易”更能促進歐貿中心未來發展,讓保稅展示交易可以拓展至京津冀地區,進一步促進保稅展示交易新業態的發展。
“首批18項措施非常實用,例如‘保稅貨物自行運輸’政策就解決了我們的難題。”天津渤海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齊之亮說。近期,該公司由于業務調整急需將位于保稅區倉庫內的貨物整體轉移至保稅物流園區倉庫內,流轉貨物量涉及3,000平米庫房內,總重262噸的各類石油設備及零件233項,貨值達718多萬美元。如按照正常的轉關程序進行,預計至少需要20天的時間才能完結;在“自行運輸”新模式下,車輛運費不到2萬元,節省了近70%;時間上也從原有的20天縮減為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