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公募基金如中流擊水,不進則退。
大成基金管理公司(以下簡稱“大成”)就是明顯的例子。2014年3月份《投資者報》刊發文章“6年規模縮水80億 ,大成積極成長名不符實”提到,“2013年的大成未能得到“幸運女神”的青睞,資產規模總額與規模相對排名雙雙大幅下滑,第一梯隊正在與大成擦肩而過。”時隔近一年后,大成基金仍然沒能奮勇追上。天天基金網數據顯示,大成旗下權益類產品均跑輸同類,且公募資產管理規模連續兩年下降。
對于大成公募資產規模連年下滑以及權益類產品在2014年的大牛市表現差強人意的原因,《投資者報》記者于1月15日聯系大成相關負責人,對方回復稱:“我們一般選用證監會認可的那幾家第三方評價機構,一般業內也應該都用晨星、銀河。這些在基金評價領域是權威機構。”
大成旗下權益類產品跑輸同類
據天天基金網數據,截至2014年12月31日,大成旗下權益類產品均跑輸同類平均收益水平。
其中,大成旗下股票型基金2014年度平均漲幅為27.06%,比同類平均收益30.57%低近4個百分點,在69家具有可比性的同類基金公司中排名第51名,位于后四分之一;大成旗下混合型基金2014年度平均漲幅為19.73% ,略低于同類20.14%的平均收益 ,在69家具有可比性的同類基金公司中排名第40名,位于后二分之一。
不過,對于天天基金網的數據,大成基金公司并不完全認同。據大成基金公司給《投資者報》出示的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數據顯示,2014年度大成基金旗下主動股票型產品凈值增長率26.38%,跑贏同類平均值25.68%;混合型產品凈值增長率25.88%,同樣跑贏同類的平均值21.87%。
對于上述數據差異,記者注意到,一部分原因是統計標的并不完全一樣所致。天天基金網給出的是大成旗下的權益類產品,而銀河給出的是大成旗下主動股基產品。顯然,大成更愿意采用相對好看的數據排名。這也可以理解。
資產規模連續兩年下滑
2014年以來的火爆行情,讓不少基金公司管理的公募資產規模跟著水漲船高。然而大成基金公司卻未能借此扭轉規模持續縮水的局面。
截至去年年末,91家基金管理公司和3家證券資產管理公司管理的公募資產規模合計達4.45萬億元,其中,千億元規模基金公司達到13家。但值得一提的是,盡管受2014年牛市行情影響,公募基金資產管理規模出現了高達51.95%同比增幅,卻仍有18家公司規模同比下滑。其中在大中型基金公司隊列中,規模下滑較為明顯的公司中就包括大成。
我們不妨用Wind數據來進行統計。昔日的“千億元”公司大成的公募資產管理規模在2012年末為1049億元,到了2013年末則降至863億元,在78家可比同類基金公司中排名第12名;而截至到2014年末,其資產規模又降至774億元,在94家可比同類基金公司中排名第18名。從公募資產管理規模降幅情況來看,大成2013年和2014年連續兩年規模縮水,降幅分別在18%和10%左右。
從2014年大成各個季度的數據來看,其權益類產品份額一直均處于凈贖回狀態之中。據Wind數據統計,2014年1~4季度,大成旗下股票型基金總份額依次為223.61億份、204.94億份、184.75億份、178.12億份;大成旗下混合型基金總份額依次為455.75億份、444.45億份、414.83億份、396.86億份。
不過,公司業務也有亮點。在權益類產品總份額不斷縮水的情況下,大成的固定類產品2014年四季度的總份額卻較2014年一季度的總份額有所增加。
副總劉彩暉堅守9年后離職
1月13日,大成公告稱,其副總經理劉彩暉因個人原因已于1月9日離職。這一天,距大成原總經理王顥宣布辭職尚不到一年的時間。
公開資料顯示,管理學碩士畢業的劉彩暉,1999年至2002年,歷任江南信托投資有限公司投資銀行部副總經理、總經理;2002年至2006年,歷任江南證券有限公司總裁助理、投資銀行部總經理、機構管理部總經理,期間還任江南宏富基金管理公司籌備組副組長;2006 年1月至7月任深圳中航集團公司人力資源部副總經理;2006年8月加入大成基金,任大成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助理總經理。之后于2008年中旬被提拔為公司副總經理,2009年7月13日起兼任大成國際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董事。在大成基金任職近9年時間。
對于此次劉彩暉離職后的去向,大成基金有關負責人告訴《投資者報》,“彩暉總因個人原因離職,有可能是去做私募,具體情況應該只能向她本人求證。”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公募基金高管奔“私”的主要動力有二點,一是公司的薪酬不夠有吸引力,二是公司的業績不好,再呆下去缺乏成就感。但《投資者報》記者未能聯系到劉彩暉女士,因此也未得知其離職的真實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