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法導入】
在臧克家的筆下,聞一多先生認真履行了“說”和“做”的責任。文中,作者將聞一多先生“說”和“做”的行為與他人進行對比,層層深入,體現了聞一多先生執著尋求解救民族衰微的“文化藥方”的言行高度統一的人物品質。
【技法揭秘】
對比手法是文學創作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手法。運用這種手法寫作,有利于充分顯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現事物的本質特征,加強文章的感染力。
在寫作過程中,同學們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善于在敘事中運用對比
同學們在敘事中如果能寫出兩件事情或兩個人物之間的明顯對比,給人的印象就會非常深刻。如邵衡寧在《我送父親進養老院》中這樣寫道:“我想起當年父親送我上幼兒園,第一次去我特別不適應,父親便一直把我抱在懷里,直到進了教室,他才依依不舍地把我交給老師。那天,初到養老院,曾經在家里頂天立地的父親,像個無助的孩子……”選段中,作者運用對比的表現手法,凸顯出“我”對父親的虧欠。
二、善于在寫景中運用對比
同學們在寫作中應注意寫出環境和所敘事情之間的明顯對比,從而更好地表現人物。如《山鄉中的紅蠟燭》一文中就有這樣一段景物描寫:“汽車在山腰盤旋,腳下的烏江變成一條細帶,泥濘溜滑的路邊是千仞絕壁……這就是劉恩和背材料建學校走的路。”這段文字用環境描寫說明劉恩和生存的環境艱難,體現出劉恩和改造新學校這件事的巨大意義。
三、善于在刻畫人物中運用對比
1.在外貌描寫中運用對比的表現手法。同學們在行文時,如果能寫出外貌前后出現的巨大反差或明顯對比,就會讓人對造成這種變化的原因格外關注,從而能更好地體會這種變化。
2.在動作描寫中運用對比的表現手法。同學們在行文時,如果能寫出人物動作與所做之事的明顯對比,就會更有利于刻畫人物的個性特征。
3.在語言描寫中運用對比的表現手法。同學們在行文時,如果能寫出一個人對待同一件事的不同語言間的明顯對比,就會讓人對這些語言所指的事情特別留心,從而能更好地理解人物的個性特征。
4.在心理描寫中運用對比的表現手法。同學們在行文時,如果能寫出同一個人對同一事情的前后心理的明顯變化,就會使讀者更能體會到作者描寫的矛盾。
【原創佳作一】
我們班的男生女生
□劉媛媛
我們班是一個團結和諧、奮發向上的大家庭,這里有一群有理想、有抱負、充滿朝氣的男孩子和女孩子們。
女孩子們說“我們班的男孩子們心胸寬廣。”
他們許多事從不計較,吃點虧,受點委屈也往往一笑了之。他們常開玩笑學著《水滸傳》里宋江的口吻說:“我說兄弟你就不能忍一忍?”他們每天到四樓教室里灑水清潔,燒煤取暖,再從四樓往下提垃圾。什么重活、臟活、累活都搶著干,根本不用女孩子們幫忙。
男孩子們說:“我們班的女孩子們心思細膩。”
她們做事都很認真,一絲不茍,從來不含糊。她們常說:“要不說,什么事都得細心點呢。”她們每天要打掃好幾遍教室,務必保持地面干干凈凈,講桌和課桌一塵不染。冬天還會用裁得寬窄一樣的小紙條把窗戶縫細細地糊上。整個冬天,教室里溫暖如春。這些細致的活兒她們根本不讓男孩子們干。
女孩子們說:“我們班的男孩子們腦子非常靈活。”
解數理化難題是他們最感興趣的事。他們上課時和老師討論爭辯,思維敏捷;下課后鉆在一大堆參考資料里興致勃勃,刻苦鉆研。女孩子們遇到難題請男孩子們幫忙時,男孩子們講解得清清楚楚、透透徹徹,讓女孩子們佩服得五體投地。
男孩子們說:“我們班的女孩子們學習非常刻苦。”
記詳細的筆記是女孩子們的拿手好戲,她們常瞪著通紅的雙眼還故作輕松地說最近一段時間精神特別好。她們上課時認真聽講,生怕漏掉每一個知識點;下課后反復研究,及時鞏固所學內容。她們常說笨鳥先飛,勤能補拙。男孩子們需要核對筆記時,常常借女孩子們的,那字跡娟秀的筆記,常常讓男孩子們佩服不已。
男孩子們有許多遠大的夢想,他們常說:“別看我表面上什么都不在乎,可心里上火啊!”他們經常在宿舍里揚言現在的努力是為將來“以天下為己任”打基礎。
女孩子們沒有太多遙遠的夢想。她們常說:“別的都不想,目前就想著考高中,上大學。”她們經常在宿舍竊竊私語說,現在的努力為的是將來能拿一張大學通知書。
我自豪,我就是這個集體中的一員。
點評:文章以男孩子對女孩子評價、女孩子對男孩子評價的片段并列展示,巧妙地運用對比手法,體現了男孩子心胸寬廣、腦筋靈活、志向遠大,女孩子心思細膩、刻苦等特點,贊美了這個有理想、有抱負、充滿朝氣的優秀班集體。
【原創佳作二】
越過那堵心墻
□李詩瑤
世界上有許許多多的墻,或古老氣派,或簡陋破舊。今天,人們的生活多姿多彩,墻也是處處林立、數不勝數,當然,這其中不乏隔絕溫暖、阻擋人們前進的墻。
我們的心靈會有墻嗎?答案是有的,我心里就有這樣一堵墻——當我降生在這個世界上時,腿上便有一塊紅色的胎記。小時候,我常常因為腿上的胎記被一些同學嘲笑。那時候,我認為胎記就是累贅。夏天,每當我換上時尚的短褲或漂亮的裙子時,總會在鏡子前照來照去,然后沮喪地嘀咕:“胎記太破壞整體美感了。”于是,整個夏天,我幾乎都是穿著長褲度過的。
爸爸媽媽每次看見我郁悶的樣子,總會安慰我:“你的胎記挺美的!”可我就是覺得不好看,雖然只是淡淡的一小塊紅色胎記。
隨著時間的流逝,慢慢地,我習慣了胎記,也開始對它不太在意了。有時出去玩,碰上有人詢問,也不再情緒激動,反而會若無其事地告訴他們,那是胎記。
雖然不是非常在意,但我還是有事沒事就在家里用電腦搜索有關“胎記”的信息。當我看到網上說胎記是色斑差,不需要刻意理會時,便有些釋懷了。想想那些胎記長在臉上的人,我就覺得自己其實還是蠻幸運的。
今年寒假旅游時,爸爸給我講述了有關胎記的美麗傳說。他說,有胎記的人屬于心性純潔之人,是上帝為他的孩子(或特別喜愛之人)做的記號,方便找不到時辨認。聽完這個傳說,我對胎記的厭惡之情頓時煙消云散了。
現在,對于我的胎記,有些人依舊會嘲笑、議論,但我已不再像以往那樣低頭走開,而是抬頭以驕傲的姿態面對:這是上帝送給我的禮物,一旦我走丟了,這就是爸爸媽媽尋找我的依據。
慢慢地長大,慢慢地習慣,慢慢地接受……我終于戰勝了那堵心墻,越過了它。
我們遇事不要總往壞的方面想,要多想想好的一面。因為,一旦越過那堵心墻,你就會豁然開朗。
【指導教師:謝芳】
點評:文章以胎記為線索,以“我”對胎記的前后感情變化貫串行文。作者匠心獨運,將對胎記的厭惡視為一堵心墻;而后隨著時間的推移,作者開始釋懷,并感到慶幸;最后豁然開朗,越過了心墻。對胎記前后情感態度的對比,反映了作者的心路歷程,也使文章結構嚴謹,很好地闡明了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