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文明禮儀之邦。這種“文明禮儀”體現在飲食文化的方方面面上,這便出現了諸多的宴席禮節。《禮記·禮運》有言:“夫禮之初,始諸飲食”。根據相關文獻記載可知,在周代時,飲食禮儀就已形成為一套相當完善的制度。在先秦,人們則“以饗燕之禮親四方賓客”。迎賓的宴飲稱為“接風”“洗塵”,送客的宴席稱為“餞行”。宴飲之禮無論迎送都離不開酒。有句話說得好:“無酒不成禮儀”。在宴席上飲酒也有諸多禮節,客人需待主人舉杯勸飲之后,方可飲用。正所謂:“與人同飲,莫先起觴”。主客只有相互敬重,才能營造和諧進食、文明進食的良好氛圍。
再如《禮記·曲禮》中就記載了古代上菜置食的總體次序:“凡進食之禮,左肴左被,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左。膾炙處外,疏醬處內,蔥片處左,酒漿處左。以脯俗放者,左朐左末。”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大凡上菜的禮節,炒菜(指小塊的魚肉)放在右邊,煮熟的大塊肉放在左邊;干菜放在左邊,湯菜放在右邊;切細和燒烤的魚肉放遠些,醋、醬等調味品放在近處;生蔥和蒸蔥等佐料放在遠處,酒水等飲料則放在右手方便觸及的地方。單獨一道菜的擺放也頗有講究,據《禮記·少儀》記載,進獻紅燒或清蒸等帶湯汁的魚肴時,要將魚尾朝向賓客;冬天,魚肚要向著客人的右方,夏天,魚脊則向著客人的右方。
由此可見,古人對于宴席聚會中菜肴的擺放是多么在意。到了今天,我們所見的宴席上各色佳肴擺放的位置雖與古代有很大差異,但對之前的禮數仍有一定的傳承。尤其是在正式的宴會上,什么菜擺在什么地方,都有一定的講究。比如:新上的菜都要放在靠主席或主賓的位置;上整雞、整鴨、整魚時,一般會將頭部沖著主席或主賓,以示尊敬等等。
【趣味訓練】
隨著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在中央臺的熱播,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中國的飲食文化。現在,學校要開展“賞美食,品文化”的活動,請你參與并完成下面的任務。
[活動一]賞美食·對對聯
請你為《舌尖上的中國》這部紀錄片寫一副對聯,已有下聯,請運用下面提供的詞語對出上聯。
上聯:
下聯:精做菜肴物美價廉營養高
備選詞語:膳食 勸烹 味道 小吃 酒水 色全香怡
[活動二]賞美食·取美名
中國菜往往會以菜肴的形象來命名,以寄托著美好的祝福。比如我們平時吃的松仁玉米就被稱為“金玉滿堂”。那么,也請你為自己曾吃過的一盤菜取個表達祝福的名字,并說出你取名的理由。(提示:盤子為純白色)
菜名:
理由:
[活動三]賞美食·懂禮儀
在重大宴會中,打碎餐具和把餐具落在地上是大忌。一次宴會中,有人不慎把酒杯打破,筷子也掉在地上,這時,同桌的李先生說了一句話,化解了尷尬。那么,你認為李先生當時說了什么話呢?
[活動四]賞美食·誦詩詞
飲食是一種文化,請你寫出與“飲食”有關的古詩詞,至少寫出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