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唐]常 建《題破山寺后禪院》
提及文化,人們會自然而然地想到文字、藝術、科學等等,但文化的產生和發展總離不開一定的自然生態環境,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地理氣候、動植物資源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其中對中國文化影響最深的植物資源中,非竹莫屬。因竹亭亭玉立,婆娑有致,清雅秀潔,加之它具有“值霜雪而不凋,歷四時而常茂”的特點,人們更是將它視為賢人君子的象征。因此人們除了在自己的屋舍書齋旁種上竹子外,還常常以“竹”為題吟詩作畫。如清朝“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就愛竹如命,他通過對竹子進行細微的觀察,使他筆下所描繪的竹子千姿百態,達到了匠心獨運的境界。
下面,且看“竹”字的演變過程:
觀圖可知,“竹”的甲骨文像兩根細枝上垂下的六片葉子。據《說文解字》中記載:“竹,冬生艸也。象形。下垂者,箁箬也。凡竹之屬皆從竹?!狈g成白話文就是:竹,冬季生長的植物。象形。下垂的,像箁箬。所有與竹相關的字,都采用“竹”作邊旁。到了金文時期,“竹”有所變形,將甲骨文字形中連在同一結上的兩枝寫成平行的兩枝,并誤將甲骨文字形中三葉并垂的中間葉片,寫成異于葉片的直莖。篆文時期的“竹”承續金文字形,此時的“竹”已有了初步的規模。
此外,由于“竹子”能做簫笛之類的樂器,因此便引申出了“樂器”的意思。如晉左思《招隱二首》之一:“非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逼渲?,“絲”指弦樂器,“竹”指的便是簫笛之類的管樂器。
中國古今庭園幾乎無園不竹,居而有竹,則幽篁拂窗,清氣滿院;竹影婆娑,姿態入畫,碧葉經冬不凋,清秀而又瀟灑。古往今來,“人生貴有胸中竹”已成了眾多文人雅士的偏好,常借梅、蘭、竹、菊來表現自己高雅的情趣,或作為自己品德的鑒戒。如當代詩人周天侯的《頌竹》:苦節憑自珍,雨夜更無塵。歲寒論君子,碧綠織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