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晉國的南陽縣缺個縣令,晉平公問他的大夫祁黃羊派誰去當這個縣令最好,祁黃羊極力推薦解狐去。晉平公對祁黃羊說:“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嗎?”祁黃羊回答道:“您問我誰可擔任縣令,并沒問我誰是我的仇人啊!”晉平公根據祁黃羊的意思,派解狐當了南陽的縣令。國內的人都稱贊任命解孤好。過了不久,晉平公又問祁黃羊:“國家缺少了一個管理軍事的官員,你看誰可以擔任?”祁黃羊回答道:“祁午可以。”晉平公又道:“祁午不是你的兒子嗎?”祁黃羊回答說:“您問的是誰可以擔任軍事長官,并沒問誰是我的兒子呀!”于是晉平公派祁午擔任軍官,祁午也干得很好。推薦外人不回避仇人,推薦家里的人不回避自己的兒子。后來孔子聽到了這件事,感慨道,祁黃羊可識千里馬,可稱得上“公”。
“公”字最早見于甲骨文,金文形體與之基本相同,看上去均從“八”,從“口”。其實,“公”字并不從“口”,“口”為古“私”字。《韓非子·五蠹》:“古者倉頡之作書也,自環者謂之私,背私者謂之公。”
《說文解字·八部》:“公,平分也。從八,從厶。八猶背也。”從“八”的字多有“分開”的意思。如“分”,表示用刀分物;“半”,表示把牛分成兩半;“介”,表示人各有界限。“分開”就是相背離、相對立。“厶”,古“私”字,像往自己身邊環繞之形,即一切為自己打算為私。“八”“厶”合起來的意思是與私相背、相對立。反對私,即不為自己打算,一心為公。
“公”由“公正”“一心為公”引申為“共同”的意思。由“共同”的意思再引申為“公家”“公物”。由于“公”的本義是一心為公,因而古人將其命名為五等爵位之首。如《藝文類聚》卷五十一引三國時吳環濟《帝王要略》云:“爵有五等,公者,無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