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例導讀】
新版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加強對課外閱讀的指導,開展各種課外閱讀活動,創(chuàng)造展示與交流的機會,營造人人愛讀書的良好氛圍。兒童文學篇幅短小,內(nèi)容貼近兒童生活,是對兒童進行審美道德品質(zhì)的培養(yǎng)及情感熏陶的難得的閱讀材料。
《一棵名叫“奶奶”的樹》是郭姜燕老師發(fā)表在2012年第2期《兒童文學》上的一個親情故事。唐春梅老師用這篇一線教師親自下水創(chuàng)作的兒童文學作品來上閱讀課,這讓我們發(fā)現(xiàn),教師正是最鮮活的課程資源,教師的文字亦可成為“教材”。只要“教材”契合孩子們的心理需求、審美意向,那么,單位時間內(nèi)超大文字量的閱讀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有效的,優(yōu)質(zhì)的……
《一棵名叫“奶奶”的樹》故事分六個章節(jié),講述了奶奶對生活傾注了全部的愛和熱情。在城里長大的孫女武燃最初對奶奶并不了解,因為媽媽要去新疆協(xié)助爸爸工作,迫于無奈才和奶奶獨處半年時間。一開始,她不能接受連電飯鍋都不會使用、對鄰居沒有一點提防心的奶奶。漸漸地,隨著對奶奶的傾聽與走近,武燃慢慢感受到奶奶對她的百般呵護和“低到塵土里的愛”,在家長到校日,奶奶講述了她的人生經(jīng)歷,武燃的內(nèi)心震撼了,心向奶奶靠近,直至緊緊依偎……
故事篇幅較長,學生閱讀得到的收獲也是多方面的。故事人物武燃似乎是小讀者身邊的一個伙伴,抑或是他們自己,閱讀指導中通過傾聽故事人物內(nèi)心、傾聽自己的內(nèi)心、傾聽作者,去發(fā)現(xiàn)、感受親情,進而學會表達情感,這也是課堂教學要實現(xiàn)的主要目標。
教學片段一:傾聽奶奶的內(nèi)心
師:愛是一種能力,武燃的奶奶,一個農(nóng)村老太太,她是怎么表達內(nèi)心情感的?讓我們跟武燃一起去傾聽。
出示奶奶的話——
奶奶一邊給她加固校服上的紐扣一邊說:“阿燃,有些話說出來也沒關系的,心里放太多事累人。”
奶奶輕描淡寫地說:“沒什么,大年三十晚上,一個男孩子跑到點燃的鞭炮旁去了,我想把鞭炮扔出去,慢了點。”奶奶說著伸出右手,赫然是疤痕累累!奶奶又笑著說:“不過,值了,畢竟保住了孩子。”
對著那些小蔥大蒜,奶奶自說自話:“你們呀,可得好好長,別光顧著眉來眼去地調(diào)皮。”
“那個冬天特別冷,我去村外撿柴火,在路邊發(fā)現(xiàn)了你姑姑,她已經(jīng)被凍得哭不出聲了。我知道她是個棄嬰。奶奶也被丟棄過啊,怎么忍心看她凍死呢……”
師:奶奶的這些話中,我們沒有聽到一個“愛”字,她沒有把愛掛在嘴邊,愛在哪里?你從哪句聽出了奶奶內(nèi)心的愛。
生:奶奶讓武燃不要把話憋在心里,那樣很累,她關心武燃的心理。
生:她在幫武燃加固校服上的紐扣時說這句話,好像是不經(jīng)意地對武燃說,這樣武燃更容易接受。
生:奶奶對著小蔥大蒜說話,她好像把植物當成了孩子。
師:你體會到了奶奶對植物的喜愛。
生:奶奶救一個男孩子,對我們來說本來是一件驚天動地的事,可她卻只是輕描淡寫地說,可見奶奶是個淳樸又高尚的人。
師:大愛無言,幾十年都過去了,要不是家校日老師提出來,奶奶恐怕還不想提及這件事。
生:奶奶收養(yǎng)棄嬰,對她比對武燃的爸爸還好,可見奶奶的愛是無私的。
師:言為心聲!我們體會到了奶奶對武燃的疼愛,對爸爸的小伙伴的呵護,對姑姑無私的愛,對植物的愛,她的心里充滿了對生活的愛。
【設計意圖:傾聽文章主人公奶奶的內(nèi)心是幫助學生走進文本的第一步,也是實現(xiàn)讀者與文章對話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生活中鮮活的場景,在喚醒武燃的同時也喚起了讀者的情感記憶,奶奶的形象在武燃和讀者心目中逐漸明朗起來,才去靠近,去傾聽。閱讀課教學的特殊性,就是讓學生把自己傾聽和體驗的表達出來。因此,“創(chuàng)造展示與交流的機會,營造人人愛讀書的良好氛圍。”這是語文新課標對課外閱讀的要求,也是實現(xiàn)有效傾聽最便捷的途徑。】
教學片段二:傾聽武燃的內(nèi)心
師:武燃側(cè)著耳朵聽奶奶收拾碗筷,就這句話你們有問題要問武燃嗎?
生:武燃為什么要側(cè)著耳朵聽呢?
師:這就是尤安·艾肯告訴我們的閱讀方法,故事中的人為什么這樣做,這一問,你就問到了武燃的內(nèi)心。
生:她在擔心奶奶有沒有生氣。
師:讀到了擔心,原來武燃內(nèi)心是愛奶奶的。
師:再問武燃究竟想聽什么?
生:武燃想聽奶奶有沒有嘆息,在不在流淚。因為她剛剛把奶奶夾的菜撥回了盤子。
師:這樣一問再問,你就真正體會了武燃的內(nèi)心,她心里是愛奶奶的,可是卻不肯說出來。愛是需要正確表達的。隨著武燃和奶奶的走近與傾聽,她懂得了要跟奶奶好好說說話。請你們幫武燃把心里的話說出來。
生:奶奶,那次我跟您賭氣,回房間午睡,其實一開始我并沒有睡著,我側(cè)著耳朵聽到了您輕手輕腳收拾碗筷、踮起腳走路,我聽出來您沒有和我生氣,仍然那樣體貼我,我的心里有些不忍,原諒我,奶奶。
生:奶奶,那次在電梯里,因為有其他人,您就兩眼盯著電梯的數(shù)字,裝作不認識我,我知道您那是在遷就我,奶奶,我應該和您肩并肩,有說有笑地一起走的。
生:奶奶,當你告訴我那年冬天,您在村外救了沒爹沒娘的姑姑,我就知道了您為什么愛姑姑多一些了,我再也不會傻傻地去問您更愛爸爸還是更愛姑姑這個問題了。
生:奶奶,您真是一棵老樹,枝干遒勁,充滿活力。
【設計意圖:語文新課標指出“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思想觀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是與提高語文能力的過程融為一體的。”文章中武燃最初對待奶奶的態(tài)度,在生活中不乏存在。同齡人來理解這樣一個很真實的形象,最容易產(chǎn)生情感的共鳴,如果以此為抓手,應該是實現(xiàn)有效閱讀的又一要素。借助尤安·艾肯的閱讀方法,“故事中的人為什么這樣做?”這一問,就問到了人物的內(nèi)心,其實同時也問到了讀者自己。因為他們借助武燃的內(nèi)心也在表達著自己的真實想法。所以說,讀故事人物就是在讀自己,很多人都讀到了一樣的內(nèi)容,心弦自然被撥開了,產(chǎn)生了情感的共振,在潛移默化中熏陶了情感。】
教學片段三:傾聽自己的內(nèi)心
師:閱讀的最高境界是從故事人物身上發(fā)現(xiàn)自己,武燃是不是有你們的影子,你們家里是不是也有這樣一棵名叫“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的老樹,此刻,心里有話要對他們說嗎?
拿起筆,寫下你最想對他們說的三兩句話。
生:外婆,每次我跟小伙伴出去玩耍時,您都囑咐我要注意安全,可我總是嫌您啰嗦,您的關心我知道,以后我會耐心去聽你對我說的話。
生:爺爺,每次我沖您發(fā)火時,您總是不聲不響,原來這默默的忍受里全是愛。當我遇到困難時,您總是為我排憂解難,鼓勵我,有你真幸福。
生:外婆,我總是不聽您的勸告,正如俗話說的“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可是在我做錯事后,總是您在幫我收拾殘局。
……
【設計意圖:語文新課標要求語文教學尤其要注重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發(fā)展學生思維,培養(yǎng)想象力,開發(fā)創(chuàng)造潛能,提高學生發(fā)現(xiàn)、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語文綜合應用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我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境因素,以情啟思,以思促情,情思結(jié)合,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傾聽“老樹”,也是教者和作者希望實現(xiàn)的真正目的。武燃是孩子中的一個代表,同齡孩子讀了此文更是深有體會,讓他們把閱讀體會及時抒發(fā)出來,是閱讀升華感悟的最佳契機。抓住這一契機,傾聽自己的內(nèi)心,對家里的“老樹”說說心里話,是一種表達,也是一種內(nèi)心覺醒。】
教學片段四:傾聽作者的心聲
師:同學們在閱讀中找到了自己,老師要送你們一個驚喜。故事的作者就是我們學校的郭老師,直面作家,你們有兩次機會向郭老師提問。
生:郭老師,我的問題是您為什么要寫這篇文章?
郭:當初寫這篇文章時我還沒有一個特別明確的目的,但是今天聽了這堂課,我覺得明晰了這篇文章的目的,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讓你們引起共鳴,去發(fā)現(xiàn)生活中被我們忽略的“老樹”,真正地認識他們,親近他們。
生:文中的奶奶有生活中的模本嗎?
師:模本就是生活的原型,的確有,文中的奶奶來源于我的奶奶,我的外婆,我的媽媽,還有我看到的大千世界里許許多多的老人,文中的“奶奶”只是這些老人中的一個代表。
生:謝謝您的回答!
【設計意圖:作家尤安·艾肯提出的閱讀方法中指出“想象作家的樣子和他的生活經(jīng)歷”,讓學生跳出文本傾聽作者,探尋創(chuàng)作的源頭,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學生在提問中與作家對話,每一個提問,都是讀中思的體驗。同時,也明白作家其實就在我們身邊,生活就是作家創(chuàng)作的源泉。只有關注現(xiàn)實,熱愛生活,才能寫出情真意切的文章。】
課后記
靜心閱讀,方能致遠。為了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讓學生在閱讀中汲取營養(yǎng),滋養(yǎng)心靈,提高審美情趣,全面提升語文實踐能力,我從身邊老師的作品出發(fā),帶領孩子徜徉在字里行間,拉近了孩子與作品的距離,喚醒了他們的讀書欲望。上課伊始學生在“圖說故事”中把每個章節(jié)的重點故事繪下來,講出來,故事標題串聯(lián)成故事梗概,學生在情趣盎然的傾聽和表達中了解了長文章的大意。在認識和走進故事人物的設計中尋找文章里能表現(xiàn)人物的精彩片段,在感知文本,傾聽故事人物,傾聽作者的活動中,慢慢融入文字情境。
最后,學生在“致心中的‘老樹’”中,抒發(fā)情感,或感恩、或致歉、或頓悟,他們的真情流露,讓我傾聽到一棵愛的種子在他們心間萌發(fā)的聲音,讀者和故事人物的心靈對話在傾聽中互構(gòu)、共生。最初是女兒推薦我閱讀這篇文章的,我敬佩文中樸實、勤勞的奶奶,喜歡率真的武燃,執(zhí)教這樣的文章我獲得了閱讀教學的樂趣。
(唐春梅,如皋市安定小學,226500)
責任編輯:顏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