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中小學經過歷史積淀、自身努力以及外部影響,逐步形成了自身的學校文化。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普遍關注精神文化的提煉和培育,努力將學校的文化碎片融合成文化整體,使其形成強大的文化張力,進而鑄就一種獨特的學校精神。其中,“文化意象”的確立和塑造,已普遍成為中小學和幼兒園生動辦學辦園的重要手段和文化建設的重要途徑。筆者結合本校的辦學實踐,探討塑造精神意象、打造學校文化的一些思考與實踐。
“意象”,是我國古典美學的一個重要范疇。“象”,是自然的物體形態,“意”對應的是人們的心志和精神。“意”融入“象”,便激活、豐富了“象”,使“象”超出了原有之意,具有了引申和比喻的意義。而學校的“文化意象”,不僅是一種教育思維形式,具有豐富的解釋可能,還是一種隱性的課程資源,巧妙利用,拓展優化,能夠陶冶師生的性情,塑造他們優秀的品格。
一、因為兒童——文化意象塑造的核心思維
從夸美紐斯、盧梭到蒙臺梭利、蘇霍姆林斯基,教育現代化的路徑,都是由“尊重兒童天性”“以兒童為教育的中心”這一觀念來貫穿的。始于2002年的課程改革,旗幟鮮明地強調“學生主體”。作為因兒童產生的教育手段,文化意象的塑造,必須緊扣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
1.兒童視角:文化意象創設的首要因素
視角,是繪畫透視學中的一個術語,是指觀察和描繪時選擇的角度。教育研究中的“兒童視角”,強調的是“因為兒童”“符合兒童”“為了兒童”等方面的意義。兒童作為教育的主體和受眾,應該享有對于教育的最大的話語權。兒童視角的教育研究并不要求我們用兒童的眼睛和嘴巴去看或說成人的教育觀念,而是要讓兒童有權力有機會表達他們對教育的理解和看法,獲得他們樂于接受并主動參與的教育方式。因此,兒童視角不但是我們應持有的教育意識,而且應該是教育研究的內容本身,包括他們喜愛的文學藝術以及樂于親近的自然界。
眾所周知,太陽是銀河系中唯一的恒星和永久發光的天體。但是,每個人的心目中出現的“太陽”往往是經過自己加工修飾、注入感情的。在孩子們的眼中,太陽的形象尤其美好,特征鮮明,精神豐碩。他們的歌聲、繪畫、詩歌和故事里都少不了太陽。他們對太陽情有獨鐘,感受更加奇特,解釋更加豐富。因此,我校基于兒童視角,在“托起心中的太陽”的辦學理念下,把“太陽”確定為學校的文化意象,受到了學生的熱烈歡迎,也受到了教師的普遍認同。
2.形象生動:文化意象選取的重要原則
兒童是我們的教育對象,是我們研究的永恒主題。他們對學習生活的透視受到已有知識經驗和認知水平的限制,因而在面對復雜現象和事件時往往會出現不理解的情況。而“意象”,是他們曾經感知過的事物在記憶中重現的形象,它表達著兒童主體與事物客體互相作用的微妙關系,是一種經過實踐體驗來認知客觀現實的心智內化過程。這個過程,對于成長中的兒童,如果缺乏引導和解釋,確實存在著理解的困難。雖然,“意象”之“意”是一種主觀臆動,是深遠的,是抽象的,是無形的。但是,“意象”之“象”卻是一種客觀存在,是樸素的,是具體的,是實在的。只要將“意”與“象”聯系起來,結合兒童的認知習慣作好具體的解釋引導,自然能幫助兒童逐步體悟其中的奧妙。
現實中,太陽幾乎每天與我們見面,直接與間接地影響著孩子們的身心發展。所以,我們選擇了“太陽”作為學校文化意象,并且通過引導兒童對它進行多方面的了解和提煉,客觀上降低了理解的難度,從而有利于傳達學校教育的功能與目的。
二、基于學校——文化意象塑造的個性承傳
學校文化,是學校發展過程中主體成員共同具有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其中價值取向是學校文化的精髓與靈魂。文化意象的塑造,需要重視本校的歷史和傳統,緊緊圍繞核心價值進行精心的培育、長期的積淀,做到與時俱進,不斷創新。
1.切合校情:文化意象確定的歷史考量
學校的文化意象是一種教育思想對應的物體形象,有著獨特的教育元素、人文情懷和歷史內涵。這個學校的歷史沉淀、文化底蘊、育人方式和精神傳統如何得以傳承,必須成為文化意象確定和塑造的重要考量。作為學校文化識別系統之一的“意象”,與logo一樣,也是一種教育元素。它是一個學校的標志,是學校對外宣傳和展示的窗口,能將學校的辦學理念與特色充分地體現出來,使人窺“一斑”而知“全豹”。
我們黎里小學,創辦于1903年,是一所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百年老校。悠久的辦學歷史和獨特的人文資源,為我校實施素質教育,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精神財富。2000年以來,學校秉承“求我養正”的校訓,在“求健康真我,養天地正氣”的辦學理念指導下,全方位開展陽光心理特色教育。學校先后獲得江蘇省心理教育名校、江蘇省心理教育優秀實驗學校。近年來,我校進行文化轉型,將“陽光教育”學校特色文化建設作為帶動各項工作的強力引擎,充分關注每一個生命個體,堅持“托起心中的太陽”的辦學理念,展開了一系列的實踐和探索,初步形成了“陽光教育”特色文化。
在這個進程中,我們圍繞國家的教育方針,梳理本校的發展脈絡,把握現代兒童的身心特點,逐步把“太陽”塑造為學校文化意象,使“陽光教育”特色文化的成功建設不僅成為成人視野里的“目標價值”,而且成為實現兒童生命成長所應有的“過程價值”。
2.明晰目標:文化意象把握的價值方向
學校特色文化通過主動立意賦予有形和無形的載體以文化與教育功能,從而表達一定的審美情趣和人文精神。文化意象是師生對學校核心文化的主觀認識,是校園視覺識別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學校內在文化氣質的整體把握。
太陽,是仁愛的,是無私的,是公平的,照顧到每一個人,給每一個人溫暖。太陽是智慧的,是創新的。世間萬物,因它而生機勃發,精彩紛呈。太陽是燦爛的,是熱情的,陽光照耀的地方,是健康的,是沒有腐朽的。太陽是上進的,是勤奮的,日復一日,永無止境。因為太陽具有這些豐富而獨特的自然特性,與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和審美情趣相契合,所以太陽常常被我們對象化、人格化和意象化。而“仁愛”“智慧”“健康”“上進”這四種品質,又分別指向道德與行為、思維與文化、身體與心理、態度與意志,這是我校追求的的核心價值,也是我們的學校精神。
三、實踐衍生——文化意象塑造的生動呈現
我們進行文化建設,塑造精神意象,必須關注實施過程,整體關懷兒童的成長,讓兒童得以充分展現其發展的可能性。因此,緊扣學校自身的辦學理念,緊扣文化意象來生發教育途徑,可以更加立體地建構學校特色文化,能夠有效地促進良好的教育氛圍和學校精神文化的形成。
1.涵義理解:文化意象主導的精神基礎
“意象”,本是個體的思維與物體的感性形象相互融合而成的具體形象,是個體對具體事物的第一反應,是自然的觀念和真實的體驗,深藏在每個人的頭腦中。但是,作為教育的策略和手段,面對成長中的兒童,我們有必要通過適當的方式,讓這種觀念和體驗活躍起來,蒸騰起來。
古今中外,關于太陽的文化也充分反映了各民族的氣質和審美意識,構成了世界各國特色豐富的物質、行為、制度和精神文化。而少兒文藝范疇的“太陽”,是兒童相對熟知的事物,形象更加生動活潑,內涵更加豐富多彩。我們通過“繪畫”“舞蹈”“科普”“講故事”“課本劇表演”以及“詩歌朗誦與創作”等多種方式,引導兒童了解關于太陽的科學知識,感受關于太陽的多元文化,從而體會太陽蘊涵的精神。
2.過程充實:文化意象拓展的行為創生
對文化意象進行熱烈地討論和藝術地呈現,不僅對厘清相關認識有所幫助,還可以促使我們創生持有這種意象的師生個體的行為與實踐。
(1)系列活動,幸福體驗。我們傳承中華節日文化,開展豐富多彩的“陽光系列文化活動”:每年4月開展“金太陽科技節”、5月開展“藝術夏陽心理健康節”、10月開展“文化中秋讀書節”、11月至第二年3月舉辦“征途驕陽體育節”;我們結合紀念日、傳統節日開展“繽紛春節”“清明沐陽”“多彩夏日”“冬日暖陽”等一系列陽光活動,讓孩子們在太陽下創意實踐,幸福“拔節”。
(2)校本課程,個性張揚。我們對應“陽光七彩”進行校本課程建設,涉及心理健康、藝術熏陶、人文科學等七大領域,形成了一個科目豐富且螺旋上升的發展序列,讓孩子們品味傳統,觸摸科學,體驗快樂,在“七彩陽光”里釋放自己獨特的光芒。
(3)搭建平臺,多元展示。我們搭建“璀璨舞臺”,開展“喜陽陽夢想秀活動”,讓孩子們盡情展示自己的風采;我們創辦校報《太陽》,充分展示孩子們的文學藝術素養;我們以“七彩陽光”為主題,進行環境建設,呈現“理念詩”、建設“陽光園”,用“無聲的語言”氤氳著陽光的氣質……
(4)評價引領,激勵成長。我們創新“陽光達人”評價體系,開展“陽光達人”和“紅太陽”“金太陽”的評選活動,給予孩子們積極的引領和熱情的鼓舞,幫助他們樹立陽光的信心。
對兒童而言,他們經歷了一系列的教育途徑,受到了課程、活動與評價等諸多教育因素的影響,體驗到學校意象“太陽”與他們的學習生活息息相關,深切感受到“太陽”作為意象給他們帶來的思想引領和精神追求。
四、指向成長——文化意象塑造的理性回歸
《周易·系辭》中有“立象以盡意”之說,意思是說,當我們“言不盡意”的時候,可以“立象盡之”,從而達到許多繁瑣的邏輯語言也無法達成的“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效果。當然,要達到“意無窮”,立象堅持以人為核心,最為關鍵。
1.持續發展:文化意象完善體現“與時俱進”
學校文化意象,是學校向兒童持有的“學校是干什么的”這一問題的宏觀回答,也是兒童對學校教育目標的整體看法,具有概括性。但這種概括不是我們理性思維中經過全面總結提煉而產生的語言,而是將客觀事物的某一系列特性進行放大成形象的代名詞。正因為它是一個代名詞,所以無論“意象”之“意”多么豐富,也必然具有局限性。而且,兒童對事物往往缺乏系統認識,更多集中于細節感知和片面認識。
然而,“文化意象”之“象”的涵義是發散的,就像“一百個讀者心中有一百個哈姆雷特”一樣,一個“象”可以有許多個“意”,一百個人對同一種“象”也可能會產生一百種“意”的解讀。理想的意象總是具有隱喻性質,比喻的修辭功能更具聯想的空間。作為文化意象的物體除了我們關注的顯著特征外,也總有它更加豐富的解讀。況且,時代在發展,人類社會對事物的認識也會與時俱進,對事物蘊涵的文化也會不斷豐富。“太陽”是一個“像”,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對這一事物的認識也在不斷發展,促使內涵更具張力,外延更加廣闊。
2.兒童成長:文化意象建構堅持“人在中央”
兒童的世界充滿想象,他們看待世界的方式與成人不同。即使他們的想象與我們的初衷有所偏離,也屬正常。只要我們每一個教育人善于聆聽兒童的心聲,了解兒童,研究兒童,就可以幫助我們重新定位教育思想、審視現行的學校教育體制,創新教育的策略與方式,從而不斷地推進學校教育的發展。
學校文化意象的確定與塑造,只是我們實施素質教育的一種策略。引導兒童記住“象”不是我們的目的,幫助他們達成其中的“意”,獲得健康的成長和精神的建構才是我們教育的根本任務。所以,塑造學校“文化意象”,立“意”呈“象”,依“象”達“意”,最終發展學生的同時,必然會創生學校特色文化。
(錢偉,蘇州市吳江區黎里小學,215200)
責任編輯:顏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