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教育活動都是為了學生的成長發展,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環境人口與可持續發展教育委員提出的口號。世界著名的教育家烏申斯基曾經說過:“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學生獲得幸福。”前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也提出“教育是培養幸福的人”。可見,為每一位學生的終生幸福奠定基礎是教育者義不容辭的責任。2011年新版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指出:“音樂教學形式應靈活多樣,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采用與之相適應的教學組織形式,創設充滿音樂美感的課堂環境。”為實踐課程標準精神,南郊小學提出了“適切、和諧、有度”的幸福課堂教學主張。筆者以一堂小學二年級音樂欣賞課《小貓圓舞曲》為例,探索構建能讓師生獲得成長,能體現師生之間完美、積極、樂觀人生態度,具有幸福感的音樂課堂。
一、建立適切的教學目標,形成幸福課堂的主干旋律
教學目標是指教學活動實施的方向和預期達成的結果,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教學效果評價參照。通過觀察許多成功的課例,發現這些課堂教學目標的設計都非常適切。這種適切是指目標既能符合學生學情,又能根據教學內容難易度劃分與組合教學活動,它們明晰了音樂教學方向,鏈接了教材與學生,如同音樂作品中的主干旋律,引導著作品的發展方向。
1.結合三維目標理念,制定適切的教學總目標
美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布盧姆立足于教育目標的完整性,制定了教育目標分類系統,將教學目標分為認知、情感和動作技能三個目標領域。因此在備課時將教學目標劃分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能有效避免教學目標過于籠統缺乏指導性的不足。在《小貓圓舞曲》一課中教師擬定以下三維教學目標:第一,通過欣賞管弦樂《小貓圓舞曲》了解圓舞曲風格,感受并積極想象樂曲中小貓舞蹈時的音樂形象。第二,能聯系生活,用打擊樂器、圖形譜、絲巾、舞蹈等多感官和多種藝術形式表現情緒變化ABA樂段,體驗豐富的藝術表現方式。第三,指導學生能在樂曲中聽辨出小提琴滑奏的小貓叫聲,跟隨音樂開展豐富想象,初步養成欣賞的良好習慣。適切的教學總目標使教師的教學思路更為清晰,突出了重難點,確立了課堂教學的主要方式方法。
2.結合最近發展區理論,設計適切的教學小目標
小學音樂欣賞課是音樂基礎教育改革的難點,同一音樂作品有時會出現在小學、初中兩個不同的學段中。教師只有透徹地分析作品與學生間的聯系,才能將作品中的音樂知識和技能與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相吻合。管弦樂《小貓圓舞曲》的創作者安德森運用小提琴“滑奏”技巧,形象地模擬小貓叫聲,刻畫了一個慵懶而優雅的小貓形象。該課教學對象是小學二年級學生,他們無法獨立感知動態的音樂形象。因此教師結合學生現有的音樂素養和身心特點,在感知音樂形象的教學總目標下,設計了跟隨音樂聽辨出貓叫次數,能觀察圖形譜特點等系列化的教學小目標,這些適切的小目標如為孩子量身而定的,使不同層面的學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實,獲得音樂學習帶來的幸福感。
二、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確定幸福課堂的基本調性
部分以欣賞為主的音樂課堂過分注重知識性,常以講授為主要教學方式,學習氛圍平淡,學生參與性差。而幸福課堂提倡的學習氛圍包含了兩個層面:一是教師有一定的組織號召力和情感吸引力,面向每一個學生,努力營造寬松民主的教學氛圍,課堂關系融洽;二是學生能自覺進入學習狀態,有適當的興奮和活躍度,課堂中充滿自信,善于學習,敢于表達,勇于探究。通過努力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幸福課堂中體驗學習樂趣,如同形成一種明快活躍的音樂調性,成為幸福課堂氛圍特點。
1.關注學生狀態,運用激勵型教學語言
學生的學習狀態有參與狀態、交往狀態、思維狀態、情緒狀態、生成狀態等。教師需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積極運用激勵型的教學語言去組織和號召學生,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小貓圓舞曲》上課前正好有眼保健操,于是教師一邊指導孩子做眼保健操,一邊幫助學生尋找眼保健操的音樂節奏,拉近師生間的距離,也給課中的節奏教學打下基礎。課中,有些孩子總是不舉手,這個現象也引起了教師的關注,于是她用語言鼓勵學生。“這次老師要找還沒舉手的小朋友來回答。”“你看,你答得多好,下次舉起小手示意老師這個答案你知道!”“答不出沒關系,誰來幫助他?請你來當小老師。”“答案聽清楚了么?你一定能清楚地復述一遍,試試看。”……很快課堂上舉手的學生越來越多,老師用激勵型的語言去鼓勵和督促,調動起學生良好的學習狀態,形成和諧的學習氛圍。
2.創設音樂情境,引導童趣的音樂想象
愛因斯坦說過這樣一句名言:美的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無限的。可見通過音樂欣賞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師可根據小學生具有擬人化思維的年齡特點在音樂情境中引導學生開展豐富想象,形成能讓孩子暢所欲言,充滿童趣且和諧的學習氛圍。
在課例中教師創設了小貓舞會的趣味情境,引導學生對作品中的主題旋律和尾聲進行重點欣賞和想象。教師還借用線段、肢體動作等形式展現情緒變化,幫助學生開展想象。例如連續的曲線使學生感受到旋律的舞蹈性,仿佛小貓轉圈舞蹈,垂直的線段使學生發現主題情緒從優美變化成歡快,猶如小貓舞蹈變得跳躍明快。在尾聲中音樂旋律仿佛打著轉上升又突然掉下制造出緊張的氛圍,學生設計了小貓遇上小狗突然逃離舞會以及小貓從高處跳到舞臺中央謝幕等童趣情境,并用語言和肢體進行表現。音樂想象使學生感知作品形象,那臉上洋溢的愉快笑容正是體現了他們在和諧的學習氛圍中獲得愉悅的幸福感。
三、實施有度的活動組織,彈奏幸福課堂的美妙音符
新課標指出感受與鑒賞是重要的音樂學習領域,是整個音樂學習活動的基礎。幸福課堂倡導學習要具有活動性,音樂欣賞教學能建立在各種音樂活動的基礎上,就能將抽象的音樂變得更直觀。開展有度的活動組織使音樂活動豐富但不零亂,簡易但不淺顯,能形成一種促進師生發展,關注課堂生成性和追求教學美感的幸福課堂。
1.開發學習工具,用體驗促進有度的活動組織
在傳統的欣賞教學中,教師會彈奏樂器或播放多媒體課件組織教學活動,但這些學習工具無法讓每個學生操作,缺失了學習主體自身獲得的體驗感知。可見開發便于學生操作的學習工具是音樂欣賞教學的一個突破口。在《小貓圓舞曲》中教師將絲巾作為學習工具,以飄蕩、打轉、搖擺等動作來引領學生感知主題旋律變化特點。例如絲巾向上抽出表現旋律上揚,好像小貓跳到高處;拉住絲巾左右搖擺表現旋律平穩波動,就像小貓左右擺動身體;用絲巾打圓圈表現旋律回旋,如同小貓在轉圈圈等等。每個學生手里都拿著一條絲巾,邊聽,邊玩,邊想象,每個孩子都能動起來,舞起來,在潛移默化中體驗到作品旋律的細微變化,形成有效的教學活動。
2.倡導生生互動,用合作促進有度的活動組織
師生互動是音樂活動最基本的組織形式,體現師生的雙邊合作。在師生活動中教師常會以組織者和引導者的角色出現,學生主體地位容易弱化。生生互動則更能突顯學生的主體性,促進學生學習能力和多元智能發展,因此在《小貓圓舞曲》教學活動中多次出現了生生互動。如:3/4 XXX|X00|X00|X00||和3/4X--|X--|X--|X--||兩條節奏譜教學,教師先讓學生選擇喜歡的一條節奏自主打擊后展示,然后讓學生獨立總結節奏特點和打擊難點,并引導學生小老師教其他學生學習。這種生生互動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引領他們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建立正確的音樂學習思維和方法。除此外,教師還組織開展生生之間多聲部打擊樂器合奏,圓舞曲律動等。這些生生互動不僅組織形式新穎,掌控有度,也引領了加強同伴互助學習的新教育理念,使學生在合作中體驗到學習的幸福感。
構建幸福課堂是體現教學改革創新的校本實踐,是在正確的教學觀指導下對教學目標、學習氛圍、組織活動三個方面開展行動研究的過程。相信以學生在音樂學習中獲得幸福感為宗旨,以構建幸福課堂為有效載體,不斷探索與總結音樂欣賞教學的思路與方法,定能奏響音樂課改實踐研究的華彩樂章!
(王曉婧,太倉市科教新城南郊小學,215411)
責任編輯:顏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