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一體化協同發展已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其核心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目前,具有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的京津冀交通一體化工作已率先展開,將逐漸形成以京津為核心、輻射河北各市、區、縣的綜合、立體的交通運輸體系。但是,在京津冀交通一體化工作開展的過程中,面臨著一些現實問題,需要進一步統一認識、合理布局、科學謀劃,加快推進京津冀交通一體化的進程,為實現區域協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交通支撐。本文從京津冀區域協同交通一體化、功能疏解、交通體系的建立等幾個方面展開論述,希望從中得到一些啟示。
2014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加強環渤海及京津冀地區經濟協作。京津冀協同發展已成為國家戰略,隨后獲中央批準的《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進一步明確了京津冀三地的發展定位,并確定了2015年的重點工作和重大項目,具有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的交通一體化,無疑將率先取得突破。
交通一體化是現代交通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是通過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縮短城市之間、城鄉之間、鄉村之間的時空距離,從而形成多種交通方式互聯互通的交通網絡格局。交通一體化由以往點對點的交通聯接,延伸到點線面結合、節點分布及交通網的格局,從時間和空間上真正實現四方通達。
進一步講,交通一體化體現的是系統的理念,是多種交通方式,以及各種交通資源有機結合的綜合立體化交通體系,涵蓋交通領域從規劃設計、投資建設、組織調配和運營管理等,各個階段在內的完整過程,并同時要求整個過程要按照同一目標統一標準、規范管理、同步推進,力求同城同質化發展,以實現交通運輸系統的整體優化。因此,從區域發展的視角看,交通一體化在疏解中心城市功能、緩解中心城市的環境及交通壓力、促進產業轉移和人口遷移,以及帶動周邊地區的經濟增長、增強區域發展競爭力的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京津冀交通發展現狀
京津冀位于華北平原,京津兩市是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依托,也是重要的交通中心。首都北京作為全國的交通中心和樞紐城市,由此起始的京九、京哈、京廣、京滬鐵路輻射全國。近幾年來,京津冀地區的交通運輸業發展迅速,高速公路逐漸聯結成網,陸續開通的城際鐵路和高鐵大大縮短了各節點城市之間的時空距離。同時,港口和航空建設也在不斷完善,已逐漸形成了以京津為核心、輻射河北各市、區、縣的綜合立體的交通運輸體系。
在公路建設方面,京冀、津冀、京津之間,已經分別擁有6條、9條和4條高速路接口。2013年底,京津冀晉魯電子不停車收費系統(ETC)正式聯網運行,區域內高速公路通行更加便利。2014年,北京環城高速公路、京臺高速、新機場周邊道路等重點項目加快開工建設;河北繼續推進京滬、京臺、京港澳、京昆、京新等續建項目,同時加大協調力度,推動張承、密涿等北京大外環高速公路項目;天津也在加快京秦、津漢、唐津高速公路改擴建,以及京津塘高速路改造工程。此外,京津冀地區還著重推進國道、省道及普通干線公路的連接建設和改造。
在鐵路方面,京津城際高鐵、京滬高鐵、京廣高鐵、津秦高鐵、石太客專已開通運營,基本形成了以北京為樞紐中心、以津石為重要節點城市的區域路網。隨著津保、津承、津石,以及環渤海鐵路等多條線路的開通,區域內客貨運輸問題得到了初步解決,為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創造了重要條件。
二、京津冀交通一體化面臨的主要問題
京津冀區域交通一體化的進程比較緩慢,面臨著許多困難和問題。
(一)“斷頭路”、“瓶頸路”長期困擾
由于建設施工不同步、標準不統一,在河北與京津對接的許多地方,目前仍然存在著“斷頭路”和“瓶頸路”,許多城市之間、城鄉之間沒有直接可達的交通通道,或者修建了道路卻滿足不了交通需求,經常造成擁堵,形成交通“瓶頸”。
按照規劃,北京、天津都有36條國、省干線要道,目前能對接的有20條左右,需要改造、升級的還有十幾條。涉及京冀之間的國家高速公路“斷頭路”,目前有京秦高速和環首都周邊的密涿高速。京臺高速北京段已于2014年開工建設,這個國家級的“斷頭路”有望得到改善。
京秦高速總里程290公里,在河北界內約47公里,2012年即已建成通車,天津段建設也已接近尾聲,北京界內6.6公里,2015年開工,預計2017年建成。由于京秦高速的建設時間不同步,給道路相鄰地區人們的生產、生活造成了極大困擾。
河北省三河市燕郊開發區位于京東,與北京通州僅一河之隔,這里至少居住著30萬在京上班的白領一族,進出京交通需求較大。目前,燕郊開發區直達北京的快捷交通只有一條快速路,工作日潮汐式交通特征十分顯著,節假日的交通擁堵更為嚴重。雖然三河市也修建了多條道路,但是與北京對接不暢,而且很多變成了“斷頭路”。盡管北京往返燕郊的公交線路有11條之多,每天往返2000多個班次,但是仍難滿足交通需求。而距此不遠的就是久未開通的京秦高速。如果京秦高速開通,可以有效緩解京東的交通壓力,同時也實現了北京與津北、唐山、秦皇島三地的直接連通,有利于更好地發揮唐山和秦皇島的港口優勢,以及天津濱海新區和自貿區的輻射帶動作用,意義十分重大。
目前,河北與京津對接的高速公路國道、省道存在“斷頭路”的現象比較嚴重,總里程逾2300公里,京臺、京昆等高速公路尚未全部打通。對接京津,河北一直有極高的熱情,京津冀三地每年都召開會議,研究落實道路對接問題,但是一直沒有實質性進展。究其原因,主要還是擔心一旦打通這些“斷頭路”,中心城市與其他城市間在公共服務、社會環境等方面的極大落差會吸引更多的人流涌入,加大中心城市的環境和資源壓力。但是,從實際效果來看,對外交通不暢,中心城市內部無論再修多少路、再采取多少限制性措施,都難以根治城市交通擁堵的問題,“瓶頸”也就會永久困擾交通需求。
(二)單中心、放射狀路網結構造成區域交通運輸布局嚴重失衡
從京津冀區域交通運輸設施的布局來看,無論是高速公路還是鐵路,均以北京為中心,呈放射式布局,北京不僅有多條放射式高速路,還有多條綜合交通運輸通道直接聯通津冀所有的11個地級市。相比之下,區域內其他城市與中心城市間的互聯通道嚴重不足。
天津的對外交通僅與北京和河北省的4個地級市順直溝通,而河北省會石家莊與省內3個地級市之間幾乎沒有順直聯系的交通通道,與天津之間的交通聯系也需要繞經北京或其他城市。這種單中心、放射式的路網格局,導致了交通運輸功能過度聚集在北京,是造成北京交通壓力的重要原因。
放射式路網格局凸顯了北京交通中心的地位,同時也加大了區域交通運輸功能分布的不均衡,無形中北京較多地承擔了區域中轉和通過的運輸功能。北京年年修路,道路交通依然擁堵,皆源于過度集聚的交通運輸功能。公路如此,鐵路運輸也顯示出功能集聚的特征。在冀中南與冀東、冀北地區,鐵路交通十分重要,但是除了北京,其他樞紐發揮的運輸組織功能不強。其中,中轉組織功能主要由北京樞紐承擔,津石之間沒有開通高鐵,普通鐵路一趟需耗時近7個小時,區域內主要城市之間缺少直達、快捷的交通通道,需要通過北京中轉。據統計,2012年,北京鐵路旅客發送量超過1億人次,天津不足北京的三分之一,石家莊不足北京的五分之一。大多數的旅客由北京中轉,其后果是:一方面加大了北京交通流量,加劇了城市的交通擁堵;另一方面,進一步加劇了區域交通運輸功能分布不均,極大地降低了區域交通的運輸效率。由此看來,疏解首都過度集聚的交通功能,重點是疏解中轉交通的功能,關鍵是改變以首都為中心的放射式的交通運輸路網結構。
(三)城際鐵路發展滯后,軌道交通運力明顯不足
除了較早開通的京津城際鐵路,京津冀其他主要節點城市均未開通。與北京相比,津冀軌道交通硬件設施建設明顯不足,缺少大運量、高密度、高速度的軌道交通運行方式,不僅難以疏解中心城市的交通壓力,也使津冀兩地港口群和機場群的發展受到極大制約。
(四)三地航空服務資源浪費嚴重
航空方面,北京目前擁有6個通用機場和3個臨時起降點,新機場正在籌建中,2018年將投入使用。天津擁有5個機場,河北省有7個以上,京津冀地區的機場布局高度密集,航空資源比較豐富。但是,三地機場情況各異:首都機場終日繁忙,客流擁擠,而天津濱海機場和河北石家莊機場則格外清冷。由于地理位置和歷史原因,在機場建設之初,三地缺乏溝通與協同,機場航空服務因缺少統籌而互補不足,為首都機場分流的效果并不明顯,造成了津石兩地機場資源未能充分利用。
針對三地的發展目標和城市定位,可以考慮機場功能錯位設置,劃定不同的服務范圍和等級,按照國際航空樞紐港、區域性航空服務中心和國內支線機場三個層次,發展三地的機場群,相應建立和完善與之相匹配的集疏運通道,保證區域航空資源得到充分利用。
(五)資金瓶頸
交通設施投資具有公益性、規模大、周期長、回報低等特點,難以吸引社會投資,是現代交通發展的突出瓶頸。北京周邊有68個國家級貧困縣、800萬貧困人口,地方財力難以支撐。2015年,河北交通基礎設施固定資產投資將達1020億元,而河北交通運輸廳2014年的負債規模已超過3000億元,資金壓力巨大。
引進社會資本投資交通設施建設十分必要,國內外有不少成功經驗可以借鑒。當前,關鍵問題是缺少有效的跨區域投融資平臺。
三、推進京津冀交通一體化建議
(一)統一認識,正確把握京津冀交通一體化發展方向
1.立足大局,發展區域交通
京津冀協同發展是重大國家戰略,對推動環渤海地區發展,乃至輻射全國、帶動其他地區發展都具有重大意義。推進京津冀交通一體化不能只考慮一省一市或一個地區,甚至不能局限于與環渤海地區交通的互聯互通,而是要將其作為全國交通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配合全國交通發展的總體布局,著眼于京津冀區域交通一體化進行頂層規劃設計,按照全國區域交通一體化示范區的標準組織實施。
2.明確目標,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提供交通支撐
京津冀交通一體化不能盲目推進,而是要服從和服務于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需要。京津冀協同發展,重點是產業布局的調整、城市功能的疏解、人口的遷移等。因此,京津冀交通一體化必須充分考慮上述這些因素和需求,科學謀劃、合理布局交通路網格局,協調、整合各種交通資源,合理匹配各種交通設施,構建方便、快捷的一體化交通體系,為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目標,提供交通支撐。
3.應用最新技術,體現現代交通最高水平
京津冀是全國交通布局中的重點地區,樞紐地位不容忽視,首都機場、天津港等交通資源更具有國際意義。推進京津冀交通一體化,應該按照現代交通模式,高起點、高標準、高規格規劃設計和建設,集中應用最新的現代科技成果,推進交通信息化、智能化發展,充分體現現代交通發展的最高水平。
(二)全面對接,構建一體化現代立體綜合交通體系
京津冀三地行政分割客觀存在,隱形壁壘不少,以往多從本地利益出發,以滿足本地需要為主,按照各自的規劃方案,各自推進交通建設,結果造成了許多“斷頭路”、“瓶頸路”,同時也難以規范化和運營化管理。
推進京津冀交通一體化,必須打破行政區域限制,按照區域協同發展的要求,協商制定交通規劃“一張圖”。按照“協同優先”的原則,安排建設項目,規劃設計、建設施工、資源調配、項目實施必須按照同一標準、同一時限進行,做到同步推進、同時投入使用,從源頭上確保交通一體化。
第一,公路一體化。按照統一規劃的原則,推進京津冀區域間的路網對接,實現組織實施一體化。按照同一標準規劃和建設,同一時限對接聯通,避免可能出現的“斷頭路”,也為公路盡快投入使用、規范管理創造條件。
第二,交通設施一體化。交通設施包括硬件和軟件,按照統一標準、等級建設和配備,有利于規范化和運營化管理,同時也有力于新技術成果的快速推廣和應用。
第三,交通方式一體化。按照統一標準統籌公路、軌道、機場、港口和城市公交建設,確保各種交通工具、各種運輸方式有效銜接,保證客運零距離換乘,貨運無縫隙對接。同時,可以根據需要,組織不同的交通方式聯通聯運,合理匹配各種交通運能與運力,提高綜合交通運行的效率。
第四,交通服務一體化。實現交通服務標準對接,包括票價、補貼、高速公路收費、停車收費等,如能實現三地對接,將有利于促進交通服務的均等化,促進三地人口流動,對三地之間的交通運輸網絡的暢通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第五,運營管理一體化。應建立京津冀區域統一的交通運輸政策法規體系,對三地相關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進行對接修訂,統一法規標準,以確保區域內規范化和運營化管理,同時也便于交通執法。
(三)多中心發展,有效緩解首都交通壓力
疏解首都交通壓力,主要是疏解首都過度集聚的中轉交通的功能,關鍵在于提升其他城市交通中心的地位,而相對于北京,天津是首選。目前,天津鐵路旅客發送量僅為北京的三分之一,天津濱海機場的客貨吞吐量均不足首都機場的12%。而作為我國北方綜合性的大港、具有區位優勢的天津港,其優勢遠遠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天津距離北京僅120公里,承接首都疏解功能的地理優勢明顯,可以為京津冀區域乃至更大的區域,提供陸海空聯運服務。當前,亟需大力提升天津在京津冀區域交通運輸網絡格局中的中心地位。為此,需要完善天津的對外通道,完善京津冀路網,增加天津航線航班和始發列車班次,提高天津的中轉比例,從而有效承接首都的疏解功能。
其次是河北省會石家莊。除了產業結構方面的優勢,石家莊一直是重要的鐵路樞紐,鐵路運距遠至晉魯主要城市圈,是京津冀區域外聯內承的重要交通節點。京津石三個交通中心之間可以建立快捷、大能力的綜合交通通道,并依托三個中心,連接相鄰的其他重點城市,最終形成多中心、互聯互通的網格式路網結構,有效疏解首都的交通壓力。
(四)政策保障,推進京津冀交通一體化可持續發展
京津冀交通一體化項目多、投資規模大、實施時間緊。特別是冬奧會申辦成功,任務十分緊迫。為確保預期目標順利實現,需要在政策上予以扶持:
一是建議國家有關部委,加大中央資金的投入,并給予交通建設用地指標傾斜;
二是建議在國家鐵路“十三五”發展規劃中,將京津冀列為規劃建設重點,同時加大城際鐵路專項資金的傾斜力度;
三是建立跨區域的投融資平臺,并制定相關政策,引導金融機構和社會資本,參與大型項目建設。
參考文獻:
[1]周正宇.軌道上的京津冀呼之欲出[N].河北日報,2015-6-23:006.
[2]李連成.變首都獨大的單中心為多中心,京津冀區域才能一體化[N].中國經濟導報,2015-3-26:B08.
[3]楊國華.把握方向,率先突破,加快實現京津冀交通一體化[N].中國交通報,2015-6-10:008.
[4]張貴,李佳鈺.構建京津冀現代交通網絡系統的戰略思考[J].河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6.
[5]胡雨晗.京津冀一體化視角下的現代交通體系研究[J].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論叢,2015-2.
(責任編輯:李靜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