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是我國全面深化改革新時期,黨對社會領域改革的戰略部署。從社會管理到社會治理,雖一字之差,但卻有本質不同。社會治理強調的是權利主體多元、民主協商決策、政社合作共治。治理雖然是從西方引進的學術概念,但是中國古代早有對治國理政的闡述。從某種意義上說,春秋戰國諸子百家思想的主題就是治國理政,無論是儒家文化推崇的仁政、民本主義,還是老子主張“治大國若烹小鮮”,推崇“無為而治”的理念等,都是我們今天探尋社會治理體制創新之路的寶貴精神財富。
社會治理從理論到實踐,都是一個新概念、新思路、新事物。什么叫社會治理?根據全球治理委員會的治理經典概念,我們認為,社會治理是不同利益主體為調和相互沖突或不同利益,實現公共利益最大化而采取聯合行動,對社會事務和社會生活進行規范和管理的持續過程。從外延看,我們認為,北京社會治理體制,主要涵蓋社會服務體制、社會組織體制、街道管理體制、社區治理機制、創新社會治理方式、加強和改進黨對社會治理體制改革領導等內容。
當前,首都北京面臨著特大型城市發展中難以避免的諸多社會問題與大城市病,要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就必須通過完善社會治理體制,走出一條既充分激發社會活力,又切實保證社會和諧有序的新路子。
一、北京社會治理的成績
近年來,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社會治理工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社會治理體系初步構建。在領導機制上,北京市率先組建了社會建設領導小組,2007年成立了中共北京市委社會工作委員會(北京市社會建設工作辦公室),2014年成立了社會事業與社會治理體制改革專項小組,協調推進重點改革事項,不斷完善頂層設計。初步建立了社會領域黨建工作體系,社區、社會組織以及非公有制經濟組織黨建工作持續推進。逐步形成了一套縱向到社區、橫向到“兩新”組織的社會服務管理體系。同時,從制度保障上,出臺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如2008年的《北京市加強社會建設實施綱要》,2011年的《中共北京市委關于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全面推進社會建設的意見》、《北京市“十二五”時期社會建設規劃綱要》,2015年的《中共北京市委 北京市人民政府關于深化北京市社會治理體制改革的意見》等。這些文件的出臺為構建北京社會治理體制的總體框架奠定了基礎。
二是社會治理方式推陳出新。北京在全國首創網格化管理新模式,將社會管理與服務融入其中,初步形成了城市服務管理網格化體系。目前全市網格化體系已經覆蓋90%以上的社區和村莊。同時,注重引入市場機制,加快社會服務方式轉變。在創新公共服務提供方式上,2010年市財政設立了社會建設專項資金,用于購買社會組織服務。5年來累計投入了4.15億元,購買服務項目達到2732個。
三是社會治理能力穩步提高。在社會動員上,2010年出臺了《北京市志愿者管理辦法》,完善了經常性自愿服務機制。目前,全市實名注冊自愿者247萬人,注冊志愿者團體3.6萬多個。在社會組織培育發展上,認定36家市級“樞紐型”社會組織,服務聯系的社會組織從認定前的4367家上升到3萬家以上。2011年建立市級社會組織孵化中心,并朝著市、區、街三級孵化體系演進。2013年對行業協會商會類、科技類、公益慈善類、城鄉社區服務類四類社會組織直接登記,社會組織的數量和服務能力明顯提升。在基層治理能力上,社區自治能力穩步提高,社區硬件條件不斷改善,社區辦公和服務用房達標率達84%以上;社區社工隊伍,從人員招錄、福利待遇、教育培訓等方面加大政策創新力度,整體素質明顯提高。
二、北京社會治理存在的問題
應該看到,北京社會治理的成效離中央的要求和群眾的期盼還有一定的距離,社會治理體制創新方面還有一些問題需要解決。
一是社會治理體系還不夠完善。目前,北京社會領域的領導體系是黨政高度一體化的首長負責制加委員會制,其優點是宏觀決策照顧面廣、決策執行較為到位、執行的力度比較大;但是其最大的弊端是以黨代政,以政辦“社”。這離我們建立有限政府、責任政府的目標任務還有很大差距,社會自身的能動性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忽視和壓抑。社會組織制度環境呈現宏觀受鼓勵,微觀受拘束的特征。社會組織發展存在著“進不來、管不了、長不大”的問題。與國內其他超大城市比較,北京市萬人登記的社會組織數量是3.94個,排在全國6個超大型城市最后。從基層治理上看,社區建設與群眾需求有一定的脫節。政社互動、合作共治的局面還沒有廣泛形成。
二是社會治理方式創新的實效性還有待提高。北京市社會服務管理網格化體系雖已經初步搭建,但作用發揮還不夠理想。如何利用大數據理念和技術,改進社會治理方式,提高治理效能;如何創新虛擬社會治理,用好、管好、發展好新媒體等都是下一步亟待解決的問題。尤其是如何將市場化機制,引入養老、助殘等社會服務領域的政策體系還需要不斷完善。
三是社會治理能力提高需系統謀劃。社會治理能力的提高需要全體市民的參與。目前,全體市民的公民意識有待提高,參與公共事務的熱情和能力還需要培養;現有的社會組織缺乏專業人才,服務能力還不適應首都發展需要;社會領域主管部門人員的業務素質也有待提升;社區服務水平和社區自治能力還遠遠達不到市民的需求。
三、對北京社會治理創新的四點建議
要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社會治理之路,就必須直面上述問題,以更大的勇氣和智慧,來謀求善治的理想目標。北京未來社會治理創新,需要在四個方面努力。
第一,要充分發揮黨在社會治理中的領導作用。進一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既要學習國內外的先進經驗,又要結合北京實際,創造北京社會治理經驗。全市各級黨委要高度重視社會治理工作,善于把握社會治理規律,統籌處理好政府、市場與社會的協同關系,發動廣大干部群眾廣泛參與到社會治理中來。
第二,要在完善社會治理體制的關鍵點上有所突破。要進一步完善頂層設計和工作體系,持續轉變政府職能,建立有限政府。健全社會組織培育服務體系,激發社會活力。完善多層次協商民主制度,形成“多元協同”的治理結構。創新社區治理機制,擴大居民參與的廣度和深度,凝聚社區利益和文化共識。
第三,要在社會治理方式創新上取得實效。下大力氣拓展城市服務管理網格化體系的功能,借助大數據建立精準治理、多方協作的社會治理新模式。發揮標準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系統完善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的政策體系;積極探索新媒體在社會治理中的應用。同時,突出文化教育的社會整合功能,實現源頭治理。文化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以前有所忽視或者理解片面,文武之道一張一弛,治國之道也如此,應該解放思想,大膽地運用文化的手段推進社會治理。
第四,要整體推進社會治理能力的提升工程。要從中小學開始強化公民教育,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大對政府相關部門社會治理理念和方法的培訓力度;應多部門聯合、多渠道支持社會組織能力建設項目;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大背景下,要重視和鼓勵社會創新創業,掃除政策障礙,釋放社會活力;要加強社工人才隊伍建設,將社工人才納入整體人才隊伍建設,建立健全職業序列、教育、培養和激勵機制。通過能力建設,實現系統治理,增強社會治理的后勁。
(責任編輯:黃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