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底2月初,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率連續5日接近 “跌停”,之后人民幣匯率屢有波動。新年首月中國經濟的各項數據不容樂觀。2月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1月進出口總值同比萎縮10.9%,進口創下金融危機后的最大降幅;衰退型的貿易順差也創出600億美元的新紀錄。這引發了市場對人民幣貶值的擔憂,甚至一些恐慌情緒。有人認為,人民幣貶值是中國面臨的最大風險。
1月底2月初人民幣匯率接近跌停的最直接原因有二;一是市場整體偏空,境內結匯非常稀少,加之境內外人民幣價差走闊、驅動套利盤在境內購匯,境內呈現購匯一邊倒的狀況;二是歐元準備實施量化寬松政策QE,加之希臘因國內政治變化可能退出歐元區,對歐元帶來負面影響。中期的原因也有兩個;一是國際因素,瑞士法郎“脫歐”;二是國內因素,中國貿易順差年初料現季節性回落,出口增長也存在下行風險。然而,這一切的原因都是美元走強。現在看來,美元升值是大概率事件,且會形成長期影響。那么,人民幣會持續貶值嗎?
美元走強,套利資本流出新興國家,包括中國在內,都很正常。從最近公布的經濟數據看,中國也是資本凈流出。但純粹從套利博弈來看,人民幣幾乎不可能持續貶值,因為套利盤遇到的對手可能是中國央行。中國有足夠的外匯儲備,可隨時以市場的手段應付因套利而引起的不正常匯率波動。在人民幣連跌期間央行也曾上調中間價,這是否反映了央行不愿看到人民幣大跌的態度呢?
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SWIFT近期公布,截至11月末,人民幣已經取代加拿大元和澳元,成為繼美元、歐元、英鎊、日元之后的全球第五大最常用貨幣。這說明人民幣國際化已經有了相當成就。問題是中國央行將會如何應對目前外匯走勢,以改革的方法、以市場的手段完善一個與人民幣國際化、與中國經濟發展實際相符的市場環境?
2005年人民幣匯率改革以來,人民幣表面上已經放棄了盯住美元,變成盯住“一籃子”貨幣。但這“一籃子”貨幣到底裝了哪些東西,比重如何,從來沒有公布過。人民幣匯率時常隨美元走強而走強, 可見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盯住美元。
事實上,盡管近期人民幣兌美元貶值,但人民幣兌其他一些全球主要貨幣仍然升值。歐元兌人民幣曾一度破7,為2001年以來首次;澳元兌人民幣則跌破5。
但是,歐元區是中國的主要貿易伙伴,當歐元實施量化寬松政策、歐元動蕩之際,人民幣似乎不一定要維持堅挺勢頭。目前,中國外貿并不景氣,人民幣對歐元升值會對中歐貿易再次形成打擊。
表面上這成了兩難,人民幣升值不好,貶值也有所不當。但實際上,這卻是人民幣匯率的改革機會。
美元是最強勢的國際貨幣,美國也是中國最大的對外市場,人民幣匯率掛鉤或大部分掛鉤于美元,對中國的對外貿易、經濟發展確有好處,但是人民幣匯率波動歸根結底還是取決于中國經濟發展。
中美經濟周期并不完全同步。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時,美國經濟下行,而中國經濟“過熱”;現在美國經濟上行,而中國經濟發展放緩成新常態。因此,人民幣此時應該真正“脫鉤”美元。人民幣真正的貶值不僅有利于對美貿易,也有利于對歐貿易。
但是,人民幣的脫鉤美元貶值,又不同于歐元和日元——它們對美元的貶值更厲害。從中國貿易考慮,人民幣需要貶值;但從整體經濟發展考慮,現階段又需要開始大規模對歐美市場進行投資并購;加上中國公民海外旅游正形成規模,從各方面看人民幣都不可能像歐元、日元一樣大幅對美元貶值。
最重要的是,人民幣反映了中國經濟的實際狀況。中國經濟新常態下,原有的資產泡沫正在逐漸破滅。但如果泡沫一下全破滅,則波動太大,對中國經濟不利。資產泡沫破滅需要人民幣貶值,但逐漸破滅又需要人民幣有限貶值。
綜上所述,人民幣有限貶值是中國經濟的需要。央行大出手阻止人民幣下跌只會是偶然的,需要的可能只是進一步擴大人民幣匯率波動幅度。人民幣匯率市場化或近在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