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話劇院的中文版《戰馬》來了。這部引進自英國國家話劇院最受歡迎的話劇,經過中國團隊連續一年的排練、訓練,終于走上舞臺與觀眾見面了,并且一演就是50場。
《戰馬》最早是一本小說,由英國小說家邁克爾·莫伯格創作。大概在上世紀70年代,邁克爾在一家鄉村酒吧里和一位參加過一戰的騎兵隊老兵聊天,了解到在一戰時,英國有上百萬匹馬跟隨騎兵隊參戰,最終卻只有六萬五千匹馬活著回來。1914年到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共計有一千多萬名士兵戰死沙場,而馬的死亡數字和士兵相近,連死亡的方式也是和士兵一樣—被槍殺、被炮彈炸死,或者是被刀刃擊中,流血而亡。這段對話讓邁克爾很震動,回去后就以馬的視角和經歷,寫下了這一個與一戰有關的殘酷而溫馨的故事。
幾十年來,這本小說一直受到全世界讀者的歡迎。2007年,英國國家劇院的尼克·斯塔福德改編成話劇劇本,并且由瑪麗安·埃利奧特和湯姆·莫瑞斯導演,在舞臺上再現了《戰馬》的故事。
除了精彩的故事,這部話劇最為人稱道的是主創們選擇了一種特殊的木偶方式表現“戰馬”。這種木偶的制作工藝源于非洲馬里,從17世紀就流傳至今,可以說獨一無二。
據稱,導演湯姆·莫瑞斯當年在看了南非木偶劇團的早年作品《高頭大馬》(TallHorse)后,決定與其合作《戰馬》。舞臺上所有的木偶馬全部用手工制作,并由演員在舞臺上操控,賦予了這個形象以全新的生命,可以說以假亂真。
搬上舞臺后的《戰馬》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如今已相繼在英國、美國、澳大利亞、德國、荷蘭等國家全球演出超過4000場,觀眾超過600萬人,累計在全球斬獲24項重要戲劇大獎,成為引人矚目的劃時代文化事件。著名電影導演史蒂芬·斯皮爾伯格在看過話劇版后,還買下了版權,親自拍攝了電影版,并于2011年上映,獲得了不錯的票房和口碑。
這些卓越的成績可以看出,這部話劇是質量上乘之作。因此,自在倫敦上演后就一直受到中國話劇迷的關注,希望早日可以在中國的舞臺上看到這部傳說中的作品。從去年開始,在國內的各種大型文化盛會上陸續出現了“戰馬”的身影,也正是為如今中文版的上演造勢。正因為有很高的期待,所以在看這部戲的時候,我盡量讓自己冷靜審視,生怕會因為期待太高而對某些缺憾失望。但整體看下來,這部作品的完成度很高,中國國家話劇院的中文版基本接近了原版的水準,尤其是舞臺效果上,絕對是目前中國話劇的最高水準,完美還原了原版的優點。
相比起電影,話劇最大的區別在于它的假定性。舞臺上很多事物都可以是假的,演員可以假吃飯、假喝水,可以用一些道具來模擬生活,也可以進行無實物表演,觀眾們在一種心照不宣的情況下信服演員的表演,欣賞舞臺上的一切表演。而《戰馬》這部戲中,所有的馬都是人來操縱木偶完成的,舞臺上的馬都是藤條、金屬、牛皮制作的,雖然有馬的形狀,但是都是靠人的操控,一看就知道不是真馬。所以如何讓觀眾信服并全盤接受這匹假馬,也是演出的一大難點。
兩個多小時的演出中,舞臺上的假馬呼哧呼哧在臺上喘氣、踹蹄、騰躍,仿佛獲得了靈魂一般,還原了戰馬的生命。整部戲的演出中,觀眾與這匹馬共同呼吸、共同感受,一起經歷了舞臺上發生的一切,全然不覺得有半分假,這也許也是這部戲最讓人驚喜的一大亮點。
中國國家話劇院的翻譯劇,一直擁有不錯的口碑。《戰馬》的演員起用的是全新的團隊,從木偶的操控到人物的表演,全都是在這一年多時間里訓練出來的,所以相比起以前國家話劇院的演出,雖然在表演上略顯稚嫩,但是在對白的處理上,原本的話劇腔、翻譯腔都減輕不少,對話自然了很多。
雖然在翻譯與對白上有不錯的加分,但是由于劇作本身的特殊性,舞臺劇版在語言上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問題。劇中后半段大部分背景是在歐洲戰場,有英國、德國、法國等不同國籍的角色出現,原作中所有角色都使用的是各自的語言,舞臺上英語、德語、法語等語言交替,向觀眾展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對于歐洲各國人民的傷害。可惜中文版將這些語言全部翻譯成普通話,演員也都以標準普通話演繹,在舞臺上相互說聽不懂對方的話,但是其實用的是同一種語言,還是比較讓人出戲的。
看完這部話劇版的《戰馬》,除了感嘆于整場演出的水準,我更大的一個發現是—這其實是一部英國的主旋律話劇。看完這部戲之后,我恍然大悟,這實際上是中國國家話劇院對于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100年的獻禮之作,故事重現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殘酷場面,反映了當時歐洲各國人民因為戰爭所受到的傷害,同時通過對戰馬的擬人效果,謳歌了各國人民甚至包括所有的戰馬,為了和平所作出的不朽貢獻。
是的,如果用我們念書時所常用的歸納中心思想的方法來看《戰馬》,這確實是一部主旋律作品。但是它在呈現手法上,卻全然沒有很多主旋律話劇中的通病:生硬、刻意、讓人不適,而是選擇用真情打動觀眾,用舞臺技術征服觀眾。
就這一點來看,這部來自英國的中文版《戰馬》,可以看作是給中國的話劇創作者們上的重要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