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上,馬云和他人合作的油畫《桃花源》拍得3600萬元港幣,畫壇憤怒,輿論嘩然。細看眾多評論,大多流于市井層面的忿忿與哈哈,抑或學界又一次如夫子跌破眼鏡般的驚嘆和無奈。
其實不用驚怪,畢竟蘇富比是拍賣會,不是學術較真的大賽和大獎,名人手跡本就是拍賣品(有價值藏品)的種類之一,而馬云的名望確足以擔當,馬云的用心又有幾人明理。
之前在工作中曾經接待過某西方經典名畫的珍藏展,討論來華展覽費用時,作品保險費的清單目次中保額最高的作品居然是一幅尺寸如A4般大小,僅以鉛筆線條作簡單勾勒的紙本創作草稿, 比起同次展覽的其他大師的正幅油畫經典 (如米開朗琪羅、倫勃朗等),我簡直難以想象這樣的差距,甚至以為是展覽方的清單出了錯。詢問后的答案卻讓我了解到,藏品的價值并不僅僅以作品和作品的學術性高低衡量,重要性更在于作者本人在世界人文歷史進程中的偉大性。展覽方負責人指著那幅“草稿”問我: “這幅作品需要多少時間可以完成?”我回答“大致半小時”,他笑著說OK,還是指著“草稿”認真地告訴我,“這就是這位偉大作者不少于半小時的生命過程”。這幅“草稿”作品的作者,即是偉大的畢加索,那次最終未能成行上海的展覽,是“哈墨藏畫展”。
舉例這段往事,僅僅說明以文墨為載體的藏品價值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作者的偉大性。當然,定位藝術收藏的哈墨不會收藏非藝術家的馬云作品,但定位拍賣的蘇富比則完全有理由拍賣偉大馬云的手跡。
油畫《桃花源》之前,被譽為“馬云墨寶”的馬云書畫已經被拍賣過數次,其中書寫“話禪”二字的作品創下了468萬高價,時間是2014年12月。之所以稱為“馬云書法”,是與傳統書法撇清關系的最好辦法。否則,無論字型還是書體,最多就是小學二年級習字水準的所謂“書法”列入高堂,當場暈倒的將不僅僅是書法家。另有一種有趣的說法,或許可以成立:馬云來自火星,蝌蚪文般的字跡暗含外星球的密碼,如今隕石都能夠天價了,何況這位活生生的“神馬浮云”。
被戲稱為《馬畫藤》的抽象水墨是馬云首次被拍賣的墨寶,落槌價是242萬,時為2013年12月。就畫而論,這幅作品并不遜于很多不拘于傳統又自命為當代水墨畫家的水準,那圖形如是加速度的太極符號,又如互聯網@標的無限度延展,干澀的墨色不失流暢和氣韻,似乎隨意的草葉小筆夾雜其里可謂豐蘊,尤其與畫作裱為一體的“迷者問禪”題詞,顯然有著不可忽視的內涵。有意循跡,此作完成于杭州太極禪院“布道堂”,堂主是馬云,而“太極禪院”更是馬云和李連杰于2013年5月共同創立,旨在向世人傳達太極文化的養生理念。再析“話禪”二字,不得不感覺到馬云具有了不一般的境遇和語境。“話禪”二字應該出自與“默照禪”相對稱的“看話禪”,源起唐代,更是此學鼎盛期南宋大慧禪師為示顯“心”之重要而說。而馬云取“話禪”,卻妙在留“看”于所有只有眼睛的看客。
像模像樣書寫“禪”字的書法家有很多,而書寫“話禪”的僅見馬云(可能是我孤陋寡聞),盡管字體毫無章法筆力,而心境必定是有的,否則難能創建禪院,難能掌門“布道堂”,難有“問禪”“話禪”“桃花源”的系列局勢。馬云并非涉足藝術界,他只是出自精神念想的某種表達,他的作品無有界域,大可視以為“符”,若本文所述不偏,神馬浮云的舉措利于我族大文化格局的形成和進步—因為是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