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魯迅先生說:“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等于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讓我們沿著歷史的長河溯流而上,去找尋那些堅貞不屈的靈魂,去探索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
【傲骨仁心亮高風】
梅蘭芳的“祖訓”
□陳魯民
電影《梅蘭芳》上映后,好評如潮,大家都知道了京劇表演大師梅蘭芳在抗戰時期為了不給日本人演戲而蓄須明志一事。可是由于受電影長度的限制,梅蘭芳因為不與日偽合作而遭受的種種危險和非人磨難,還有許多沒有反映出來。
首先是冒著生命危險與日寇周旋。因為他拒不演戲、不參加日偽組織的各種活動,日偽特務三天兩頭打電話,寄恐嚇信,進行威脅利誘。有一次,汪偽政府的大頭目、“外交部長”褚民誼突然來訪,邀請梅蘭芳在12月作為團長率領劇團赴南京、長春和日本東京等地巡回演出,慶祝“大東亞戰爭”勝利一周年。梅蘭芳用手指著自己的胡須,沉著地說:“我已經上了年紀,沒有嗓子,旱已退出舞臺了。”褚民誼卻陰險地笑道:“小胡子可以剃掉嘛,嗓子吊吊也會恢復的。”對此,梅蘭芳不緊不慢地回敬道:“我聽說您一向喜歡玩票,唱大花臉唱得很不錯。我看您作為團長率領劇團去慰問,不是比我更強得多嗎?何必非我不可!”褚民誼頓時斂住笑容,臉上紅一陣白一陣,狼狽而逃……梅蘭芳在當寓公的幾年間,巧妙地與日偽周旋,頂住了來自各方面的威逼利誘,堅決不與日偽合作,表現出了一個愛國藝術家的崇高氣節。
“士窮見節義,世亂識忠臣”。面對烏云壓頂,梅蘭芳凜然不屈,他在堂屋正廳的中央壁墻上,掛了一幅《竇娥向天圖》。醒目的題款是:“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聚沙靠毅力,集花須樂觀。”他以此砥礪自己及家人要有毅力,要樂觀,相信黑暗終將過去,曙光就在前頭。他還將好友、京劇大師程硯秋從北京寄來的“勉詩”寫成了條幅:“罷舞息歌,務農勵志,秋水長天,指心為誓。”以此來激勵一家老少謹守氣節,共渡難關。
梅蘭芳家有一條八字祖訓:“國重于家,德先于藝。”凡拜他為師的,跟他學藝的,不論子侄親友,徒子徒孫,都要先接受這“八字祖訓”的教誨,然后再說演戲的事。梅先生自己就是實踐這“八字祖訓”的光輝典范,一生愛國忠貞不渝,一世修德堅持不懈。梅蘭芳先生之所以成為名傳千古的大藝術家,除了他精湛絕倫的表演藝術與他塑造的光彩照人的舞臺形象外,更在于他始終嚴守“祖訓”,堅持愛國至上的第一美德與他令人景仰的高風亮節。孔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這就是梅蘭芳大師的最佳寫照,正所謂“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選自《青年文摘·彩版》2009年第1期,有刪節)
讀后漣漪
“國重于家,德先于藝。”這是梅蘭芳家的“祖訓”,也是其奉行一生的行為準則。面對日偽特務的威脅,他凜然不屈,矢志不渝,高尚的愛國情操令人動容。文章語言平實自然,通過敘述梅蘭芳在日偽組織威脅下的種種作為,高度贊揚了其高尚的愛國情感和偉大的人格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