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過免費的在線服務,Boolan希望用戶群最終能形成一個高黏性的社區。
幾年前,一篇很火的《我的互聯網信仰》博文這樣寫道:“在人類的歷史中,我認為只有貨幣、文字才能與互聯網相媲美。”2015年4月18日,該博文作者李建忠,一個深耕IT教育多年的人,正式發布了他的第三個創業項目:IT在線教育社區Boolan.com(博覽網)。
第三次創業
在做Boolan之前,李建忠經歷過兩次創業,第一家是SoftCompass(祝成科技),專做高端IT培訓,主要業務為線下授課,針對企業做定制化培訓。盡管擁有大量著名專家講師、面向高端客戶(以世界500強為主)并有很高的知名度,但定制化培訓導致SoftCompass的產品很難規模化。第二家企業是SlideIdea,主要做移動互聯網教學工具,盡管獲得了許多國際大獎,但由于商業模式不清晰,也終告失敗。
Boolan,是李建忠兩次教育領域創業后的又一次出發。他表示:“我們整合了之前在IT教育培訓行業的經驗和資源,以及在教學工具產品上的積累,還有前兩次創業的經驗和教訓。”Boolan是一款通過互聯網來提供線上IT職業課程的在線學習平臺。IT領域容易產生高黏度的“圈子”文化,Boolan還打算建立社區,翻譯一些國外優秀的課程視頻,如建立Google中文社區。
用戶與師資
與目前市場上大多數IT在線教育普遍關注以IT就業為導向的入門級課程不同,Boolan關注那些有從業經驗的IT職業技術人員,面向他們提供進階型學習需求。“IT職業技術人員的人群基數、學習需求、支付能力都要遠遠高于以就業為訴求的大學生初學者群體。”李建忠在談到用戶定位時說。
IT行業技術更新換代很快,如果不能持續學習,在IT職場很快就會面臨淘汰。李建忠因此認識到了好的IT教育培訓對于IT從業者而言是“剛需”。傳統上,這些學習需求是通過圖書、社區活動、企業內訓或者公開課來解決的。但是每一種渠道都有自身的弊病,如圖書的更新周期慢、閱讀率很低,而企業內訓和公開課則需要邀請老師,企業單次組織的人力、財力成本很大。一般一次企業培訓的花費在每門課每人4000元左右。而Boolan的在線教育,從花費上來看,控制在每門課400元左右,且學習者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學習時間和學習進度。
具體到用戶定位方面,Boolan和美國的Pluralsight有些類似,將用戶群分為兩類:個人用戶和企業用戶。針對個人用戶,Boolan將學員定位于20歲到40歲之間,從初學者到IT從業者。“這些人群以前通過讀書來學習IT技術。現在無論是學習效果還是價格,Boolan的在線教育都有更大優勢。”李建忠說。
針對企業用戶,Boolan將企業培訓的花費降到過去線下授課的1/10左右。在此基礎之上,Boolan還針對培訓管理者提供諸多的統計報表服務,幫助企業掌握員工的學習情況。除了極大的價格優勢外,在線IT教育可以解決一些日常企業培訓不能滿足的長尾需求,如小眾科目學習。
Boolan的優勢在于優質的專家師資。Boolan上聚集了很多技術大師和大牛,比如產品經理大師Marty Cagan、用戶體驗大師Jeff Johnson、C++專家侯捷等。李建忠也是一名在技術圈非常有名的專家講師,其主講的《設計模式》等課程影響廣泛,累計下載次數近百萬。
互聯網教育的模式創新
第三次創業,李建忠不僅想做一款教育產品,更希望對互聯網教育進行模式創新。教育和培訓最大的不同在于,培訓的最后流向是考試,而教育則是一個持之以恒的過程,不能僅僅重視技能的獲得,就好比一個IT工程師的打造需要學習語言、相關框架、平臺機制和具體實踐。因此,Boolan打造了一套組合形式的在線服務,包括精品課程、技術講座、社區論壇等。除了精品課程,其他都是免費的在線服務。通過免費的在線服務,Boolan希望用戶群最終能形成一個高黏度的社區。“教育社區化特別適合IT這樣的垂直品類,因為IT職業者的學習行為是一個持續少則三五年多則一二十年的過程。”
接下來,Boolan打算針對個人學習者推出“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將線上課程延伸到線下。“因為IT教育本身的特殊性,它并不是短平快的,需要大量課后實踐練習。”李建忠表示。翻轉課堂將傳統上課學習知識點的過程“翻轉”過來,變成上課一起寫作業、討論,課后自主學習知識點。通過這樣的設計,Boolan希望提高用戶的學習效率,也能在標準化的在線教育產品之外,幫助有需求的學員進行深度化學習。
前不久,著名職業社交網站LinkedIn以15億美元將在線教育公司lynda.com收購,而lynda.com從1996年發展至今,花了那么多年。創辦人Lynda也表示:“在線教育真的很難做。”因此,用“文火慢煮”來形容發展在線教育,特別是IT教育,再貼切不過了。“互聯網改造教育才剛剛開始,IT教育和互聯網深度結合之后肯定會迎來大的變革。”李建忠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