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關于意識形態問題的研究是當前學術界關注的熱點問題,也是我們這個時代的重要哲學主題。閱讀曼海姆的《意識形態與烏托邦》,了解曼海姆的對于意識形態和烏托邦的理解。本文通過列舉馬克思對的意識形態理論的研究,對比了馬克思和曼海姆對意識形態的不同理解,從而分析馬克思到曼海姆意識形態的發展過程中:一方面,馬克思的意識形態對于曼海姆意識形態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響,另一方面,曼海姆同時也對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進行了新的詮釋和發展從而構建了知識社會學。
關鍵詞意識形態馬克思曼海姆
一、研究背景

二、馬克思的意識形態理論
(一)馬克思意識形態概念誕生的理論淵源
馬克思意識形態概念的誕生,直接源于對德國思辨哲學的批判,而它更深遠一些的源頭則要追溯到18世紀的法國啟蒙主義運動。啟蒙運動以徹底的批判精神為靈魂,高揚理性的旗幟,對中世紀以來的宗教、對封建主義制度發起了猛烈的沖擊。這種批判的精神,以及理論活動與社會政治和階級狀況的密切聯系,這些都在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中得到反映,都是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的根本內涵。在啟蒙主義思想的影響下,法國學者德·特拉西第一次明確地提出了意識形態這個概念,由此也開啟了這個概念復雜的發展歷程的帷幕。德國古典哲學是馬克思意識形態概念產生的直接思想來源,在它的集大成者黑格爾哲學中就孕育著馬克思的意識形態理論的未來。
(二)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的發展歷程
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形成的標志是《德意志意識形態》。寫作《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和《德意志意識形態》的時期,也是馬克思唯物史觀建立的時期。唯物史觀是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的根基,他的意識形態理論的形成和發展也是唯物史觀形成和發展的寫照。
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1845年之前的早期,這個時期的著作以《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為代表。第二,1845-1857年的中期,這個階段以《德意志意識形態》為代表作。第三,1858年之后,《資本論》為這個時期意識形態理論的代表著作。
馬克思意識形態概念。
馬克思創制了Ideologie這一德語名詞,意識形態的德語一詞最早出現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德意志意識形態》也普遍被視為是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創立的標志。但是,馬克思在兩種不同的意義上使用了意識形態這個概念:一種是“一般意識形態”(die Ideologie uberhaupt),這種意識形態實際上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意識形態,另一種是“德意志意識形態”(diedeutscheIdeologie),這種意識形態概念主要指在黑格爾思辨哲學的基礎上誕生的以費爾巴哈、布·鮑威爾以及施蒂納等為代表的德國唯心主義哲學。所以,我們從這兩種不同意義的意識形態概念出發來理解馬克思意識形態概念。
(1)意識形態作為社會結構的基本層面
社會結構是一個在社會學中廣泛應用的術語,但是很少有明確的定義,最早的使用應該在20世紀初漢語社會科學的形成時期。在當前的漢語社會科學中,這個模糊的概念仍然被廣泛使用,廣義地講,它可以指經濟、政治、社會等各個領域多方面的結構狀況,狹義地講,在社會學中主要是指社會階層結構。但是,在歐美社會理論語境中,社會結構常常還在更加抽象的層次上使用,用來指獨立于有主動性的人并對個體有制約的外部整體環境,經常與“能動性”對立使用。一定意義上,這種對立類似于“社會VS個體”的對立。通過分析馬克思恩格斯的相關論述我們可以知道,馬克思進一步把意識形態概念的內容具體化了,指出了意識形態產生于一定的現實基礎,而且,在馬克思那里,一般的意識形態概念是一個總體性概念。他認為,意識形態應該包含以下各種具體的意識形式:倫理道德、法律思想、經濟思想、政治思想、宗教、藝術、哲學等等。
(2)意識形態指代了一些唯心主義哲學
唯心主義(Idealism)即唯心派,又譯作理念論,馬克思主義認為唯心主義是哲學兩大基本派別之一,與唯物主義對立,在哲學基本問題上主張精神、意識或理念為第一性,物質為第二性,即物質依賴意識而存在,物質是意識的產物的哲學派別。主觀唯心主義中的心只得是世界事物的本源所在。主觀的心無處不在,我僅僅屬于主觀的極小部分。主觀唯心主義的我指的是精神體而非軀體,而物是觀念的集合。客觀唯心主義把客觀精神(如“上帝”、理念、“絕對精神”、法則、眾生業力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指出現實的物質世界只是這些客觀精神的外化和表現。客觀唯心主義的哲學觀點世界是絕對觀念的異化,世界是抽離物質的宇宙法則或意念的創造物。它是哲學中與思想、心靈、語言及事物等彼此之間關系的討論及看法。在馬克思看來,德意志意識形態主要就是,指以費爾巴哈、布·鮑威爾和施蒂納等為代表的德國唯心主義哲學,作為一種特殊的意識形態,不僅在于其有一般意識形態的共性,更表現為其獨具的特殊性。表現在德意志意識形態只是局限于宗教批判,德意志意識形態是一種非批判性的意識形態。在馬克思看來,從施特勞斯到施蒂納的德國哲學家們是希望通過宗教的皮哦按來建立“真正的神學”。他們把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意識宣布為宗教的意識,把整個世界都神圣化了。而馬克思哲學史超越了宗教批判,超越整個德意志意識形態,力求對現實世界進行深刻批判和革命性改造。
三、曼海姆的意識形態思想
(一)意識形態概念的類型
意識形態,屬哲學范疇,可以理解為對事物的理解、認知,它是一種對事物的感觀思想,是觀念、觀點、概念、思想、價值觀等要素的總和。曼海姆認為,意識形態概念這一概念產生后已經發生了許多變化,非常有必要從社會學和歷史學的角度對這一概念進行分析。它產生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弗蘭西斯·培根,“’意識形態’這一術語總的來說有兩個截然不同的和可區分的含義”,①即“特殊的意識形態概念”和“總體的意識形態概念”。
曼海姆認為,“當‘意識形態’這一術語表示我們懷疑我們的論敵所提出的觀點和陳述時,這一概念的特殊含義便包含在其中”。②在這里曼海姆指出,我們使用意識形態概念往往是指那些我們值得懷疑的論敵的觀點和陳述。在這種意義上使用的意識形態概念,可以稱之為特殊的意識形態概念。曼海姆認為,總體的意識形態概念“指的是某個時代或某個具體的歷史——社會集團(例如階級)的意識形態”,③“一旦我們運用意識形態的總體概念,我們便試圖重建一個社會集團的總體世界觀”。④也就是說總體的意識形態概念主要指一個時代或一個團體的總體的意識結構的狀態與特征。
(二)意識形態與烏托邦的區別和聯系
烏托邦(Utopia)本意為“沒有的地方”或者“好地方”。延伸為還有理想,不可能完成的好事情,其中文翻譯也可以理解為“烏”是沒有,“托”是寄托,“邦”是國家,“烏托邦”三個字合起來的意思即為“空想的國家”。為了對意識形態作更深入的了解,介于烏托邦的概念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曼海姆在《意識形態與烏托邦》一書中,對烏托邦的概念也作了闡述,并對意識形態和烏托邦作了區分。什么是烏托邦呢?曼海姆認為,“一種思想狀況如果與它所處的現實狀況不一致,則這種思想狀況就是烏托邦”,而且這種不一致表現為:“這種思想狀況在經驗上、思想上和實踐上都朝向于實際環境中并不存在的目標。”⑤按照這里的說法,曼海姆指出了烏托邦的本質,就是指那些既超越現實,又打破現有秩序的那類思想取向,才能被稱之為烏托邦。可以這樣來說,如果一種思想對待現實的態度是滿足和維護的,那么該思想就是意識形態,反之,如果態度是超越和反對的,那么該思想就是烏托邦。
四、曼海姆和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的比較
可以這樣說,曼海姆的意識形態思想是馬克思和韋伯思想的綜合的產物,馬克思是理所當然稱為工人的“實施形態”理論值奠基人,而曼克斯的思想被曼海姆繼承和發揚,并稱為其意識形態的理論的哲學基礎,并將它發展成為了知識社會學。雖然曼海姆賦予了意識形態更為豐富的理論內容,但是他自己在意識形態關鍵思想的層面上還繼承了馬克思的意識形態理論。
(一)曼海姆理論中的馬克思思想
曼海姆的意識形態理論基礎就是馬克思的社會存在和社會關系相互作用的關系。馬克思的意識形態理論的核心是歷史唯物主義的觀念,他是從人來的實踐活動出發,從現實和真實存在的歷史的基礎上去理解的。在馬克思揭示了社會意識形態的演變過程與社會物質生產的變化的關聯。他還強調了是意識形態是靠改變了社會環境從而一定的意識形態不再適應這種特定的社會環境而進行了演繹來實現。
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的一個核心觀點是認為意識形態具有階級性。曼海姆受到馬克思上訴意識形態理論的影響,他首先認為意識形態的特殊概念是根據通知階級的利益而沉默的。其次,曼海姆還認為每個階級的最終目的都是要追求本階級利益的最大化。馬克思把意識形態當成一個總體概念來描述,在上面章節也有提到馬克思的總體性意識形態體系,而曼海姆對他的意識形態的總體概念的闡述就是對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的繼承和發展。
(二)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與曼海姆意識形態思想的區別
曼海姆認為,并且對意識形態總體性概念進行一般闡述時,關于意識形態的樸素觀念就發展成了知識社會學,對意識形態的總體性概念進行一般描述是的意識形態概念就獲取了一種新的意義,當意識形態由特殊的概念發展為總體性概念,它的功能也發生了重大變化。馬克思的意識形態學說主要針對的是資產階級社會的意識形態,具有濃厚的階級色彩,而曼海姆的理論是一種超階級、超黨派的意識形態理論。
注釋:
①②③④⑤[德]卡爾·曼海姆.意識形態與烏托邦[M].黎鳴,李書崇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56,57,60,196.
參考文獻:
[1]俞吾金.意識形態論[M].北京:人們出版社,2009.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3][德]卡爾·曼海姆.意識形態與烏托邦.黎鳴,李書崇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4][美]格爾茲.文化的解釋.納日必力戈等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5]林輝.曼海姆意識形態理論中的“傲慢”與“偏見”[J].江西社會科學,2004,(3).[6]劉淑慧.曼海姆的意識形態理論研究[D].2012.5.
(作者單位:廣西大學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