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從一個故事開始。
2011年,是《鳳凰周刊》的資深調查記者鄧飛發起現在廣為人知的“免費午餐”項目的第一年。他后來說,正是在這一年,有兩個人對他推動“免費午餐”產生過很大影響,并成為他的精神導師,一個是中國扶貧基金會執行會長何道峰先生,一個是北京大學新聞系教授師曾志女士。
鄧飛從一開始就致力發動更多的人參與,500名記者成為了發起人,而這理論依據是何道峰會長告訴鄧飛,公益本質上就是社會運動與市民社會建設,能夠推動社會變革。“免費午餐”從一開始,正是借助當時新興的新媒介社交工具——微博。而這個理念,正是可以源自師曾志教授的“新媒介賦權”理論。師曾志認為,新媒介在重構社會關系,為每個人獲取信息、表達意見以及采取行動提供了可能性。鄧飛充分地使用了新浪微博這一新媒介,帶動了越來越多的人參與,不斷地形成了一個自發組織的公益團隊。后來的成果大家都知道了,“免費午餐”已經成為中國公益界一個耀眼的明星項目。
鄧飛就是媒體與公益融合協同嬗變而產生“合聚變”的一個典型代表,此外還有“大愛清塵”的王克勤,他原來是《中國經濟時報》、《經濟觀察報》的著名調查記者;“老兵回家”的孫春龍,他原來是《瞭望東方周刊》社會調查部主任、主筆;以及“上學路上”的劉新宇,他原來是《中國新聞周刊》的副總編輯、新媒體總編輯;“女童保護”的孫雪梅,現在依然是一個出色的媒體人,剛剛從《京華時報》轉崗到鳳凰網公益頻道擔任主編等,這個名單現在已經可以拉很長了。
那么回到這個故事。鄧飛是如何遇見這兩個對他影響巨大的精神導師呢?那也是在2011年的一個冬天,鄧飛是首批學員,參加了第一期“北大公共傳播媒體高級研修班”,而后者則是研修班的授課老師,正是這個研修班奠定了安平公益基金的基石。到了今年,“研修班”馬上就要舉行第六期了,已經培養了近兩百名活躍在公益傳播領域的媒體與公益界的跨界人才。
由此開始,安平公益基金開始了媒體與公益不停歇的跨界、融合,實現傳播、行動、改變。從2013年起,有了一年一度的“北大公益傳播獎”,旨在通過評選優秀的公益傳播作品與行動,倡導并推動客觀、公正、深入、有創意、有擔當的公益報道與傳播實踐,致力成為中國公益傳播領域價值引領的風向標。現在正在進行第三屆作品評審,11月8日記者節當天將揭曉所有獎項。
還有聚焦公益界重大熱點事件和話題的線下沙龍“正益論”。它是關注傳播、公益以及社會建設的綜合性開放式討論會,結合最熱點、最受關注的公益等事件,進行專題深度剖析。安平沙龍聯合政府、學界、傳播界、公益界、藝術界、企業界等跨界交流,進行思想碰撞。沙龍在北京、深圳、廣州、成都等地多次成功舉辦。“正益論”目前已經成為影響公益行業最具影響力的公益傳播品牌。在慈展會上,就舉辦了“災后重建過程中的媒體與NGO協同”為主題的正益論,邀請了來自《財經》雜志、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南方都市報》、搜狐網等媒體的記者,以及壹基金、中國扶貧基金會、南都基金會、平安星等NGO救災部門主管與會參與討論。
還有災難報道培訓班、服務災難現場第一線記者的安平媒體大本營。作為安平公益2015年新開拓的領域,在尼泊爾地震前線的安平媒體大本營以及資助記者前往加德滿都獨立報道的項目,獲得了各界廣泛的好評,尤其是傳媒界和公益界的贊譽。在災難報道領域,安平基金已經逐漸整合中國傳媒的有生力量,為推動中國災難報道的整體水平,還在慈展會上正式發布了《災難報道倫理規范手冊》,以及服務于記者在災難前線應急的升級版安平包,還宣布了災難報道培訓班的啟動,這個培訓班將于10月底舉辦。
另外還有資助記者走進非洲和東南亞的獨立援外調查。去年成功開展了中國記者走進非洲進行中國對外援助的調查報道之后,今年正在開展東南亞的資助計劃。本項目將努力展示中國民間組織在中國國家形象與國際社會責任上的擔當,并推動中國現有的對外援助的政策完善。
又回到剛剛我們提到的這些名字,其實他們都是和安平有著密切關系的安平人,都是安平學員或者獲獎者。我們這幾年的發展,伴隨著更多的記者介入到公益行動中,隊伍越來越壯大。
從以上各個安平項目的簡介可以發現,我們在不斷地圍繞著公益傳播這一個共同的主題,做這些融合媒體與公益的項目,是因為我們堅信,公益需要傳播,傳播也是一種公益。傳播讓公益更有力量,而這二者的協同融合,將嬗變出全新形態的公益。因此,安平自始至終的目標只有一個:推動傳播,讓公益更有美好,讓中國乃至全世界聽見公益、看見公益、遇見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