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總是一身白衣黑褲出現的他,素雅干凈。頭發全白了,臉上卻沒什么褶子。發型很酷,像一團白色焰火。微信里自稱大叔的他,說起話來竟然有點溫和儒雅。很難用一個身份來界定他的工作,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相信旅行,鐘情漫畫,關注設計,沉迷雜志,狂戀音樂,愛恨美食”。他,就是歐陽應霽,這樣一個癡“吃”的人。
BOSS微訪談
Q:BOSS食尚 A:歐陽應霽
美食是接地氣的文化映射
Q:當你還是個小孩子的時候,最喜歡吃父母給你做的什么菜?
A:一個是時令小食——春餅,一個是飯后甜品——糖水。分別來自于我父母雙方的地域飲食風俗習慣。我媽媽福建金門人,福建人年節比較重視春餅,歷來有“立春食春餅”的習慣。作為福建傳統名小食,春餅由各種豬肉、魚肉、海苔等時蔬卷起來,再裹上一層沙爹醬,特別好吃;而我爸爸是廣東人,小時候最期待的是飯后甜品——番薯地瓜煮成的糖水,清涼消暑。
Q:什么時候開始,您發現自己與“吃”有不解的淵源?
A:由于家人成長環境不同,飲食文化也較為多樣,復雜的家庭背景為我帶來天南地北的美食,而“愛吃”則是從小就開始培養的好習慣。
Q:“吃”這個動詞,對您來說意味著什么呢?
A:其實對我來說,“吃”不單只是一個動詞,更是代表一種文化活動。因為“吃”并不意味著填飽肚子的“一日三餐”,而是一種反應地域文化、風土人情的文化活動。它不是一種高大上的活動,而是一種接地氣的文化映射。
Q:您最擅長的料理是什么?偏愛哪種口味?
A:我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學做菜了,當然,這時候做菜并不是為了炫耀手藝,做的也是自己比較喜歡的廣東菜。后來,隨著“驢行”的地方越來越多,也慢慢接觸到各類西餐,如果真的要下廚,我對意餐、日本料理等簡餐更為拿手。當然,這些也跟我過去的旅行生活相關,我常常會將旅途里所接觸到的各種文化帶入到我所做的料理中來。
Q:在您眼里,什么樣的美食能稱為“頂級風味”?
A:從個人角度來講,從家里出發,有著濃厚親情、友情色彩的菜,才能稱為“頂級風味”。因為每道菜背后都有故事,這比餐廳各種包裝、演繹后的美食來得更真實。在我看來,用地域色彩的食材,烹飪出來的家常口味。
一張桌布陪我走天下
Q:是否有吃brunch的習慣?在您看來,brunch是一種怎樣的生活方式?如果吃的話,大多以怎樣的搭配為主?
A:因為工作的原因,我經常能接觸到吃brunch的機會。其實,brunch代表著一種閑適、隨性的生活態度。無論在一個禮拜的哪一天,無論那頓brunch是三十分鐘還是三個小時,只要你的心情是享受著,就是美好的。而我喜愛的brunch除了簡單的肉跟時蔬等搭配之外,果汁、酸奶、水波蛋也是必不可少的。
Q:如果我沒記錯,您在《天生是飯人》這部書里,描繪了許多與好友一起用餐的情景?
A:對,與不同的人吃同樣的食物感覺也會不一樣;世界上沒有兩頓完全相同的飯;每種食物背后都“站”著不同的文化、人和故事……每隔幾年,我就會休息一陣,這段時間,我會帶著一張桌布,一點簡單的行李去探訪世界各地的朋友,到了當地后,我會和朋友們一起去當地菜市場買菜,轉悠,做飯,聊天。
Q:您穿衣服的風格多為極簡主義,生活中,在料理界,您也是這么認為的嗎?
A:我穿衣服的風格大多為黑、白、灰、藍。哈哈,也許是因為懶,沒多想在自己穿著上花時間。當然,我的生活和料理是多彩的,生活的喜怒哀樂,食物的酸甜苦辣,我都愿意跟大家一起分享。
Q:看過您的一本書《半飽》,這本書里講述的“半飽”表達了您對美食、對生活一種什么樣的態度?
A:這是早期完成的一本書,“半飽”意味著保持一種用餐不要吃太飽,隨時可能碰上更好的美食的態度。人生漫漫,保不住下一秒會有更多新奇好玩的事情發生。“眼闊肚窄嘴刁,自問不求甚飽,唯獨好吃不倦。”
Q:出了這么多美食或設計方面的書,接下來一段時間還有出書的打算嗎?
A:其實這么多年,也出了將近20本書,近一兩年休息得比較久,接觸了不同人和事。也是時候重回大眾視野了。現在手頭上有兩三個項目正在籌備,大多跟城市、旅游、食相關。接下來,不管是傳統媒體出版或新媒體視頻,我都會努力去嘗試,和大家一起分享美食生活的創意點。
Q:在美食圈,有欣賞的美食家嗎?
A:這個圈子里,我欣賞的人很多。大家都為飲食文化的推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值得一提的是,在我諸多好友里,臺灣的兩位美食文學家韓良露老師(臺灣知名作家、美食家、旅行家),和王宣一老師(臺灣PC Home創辦人詹宏志的夫人、美食文學家)在今年年初不幸離我們遠去,他們曾在這個圈子里為飲食文化做了很大的貢獻,很可惜,他們沒能在這條飲食的道路上與我們一起走下去。因為這兩個好朋友的離去,讓我對生活中很多體驗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不管美食文化還是其他的,都需要靠傳承。
我心中的城市味道
Q:看完您所出的《香港味道》,您心目中的香港味道是怎樣的?
A:當時,我花了2至3年時間完成了一整個系列的《香港味道》。香港,作為我從小生活的城市,我覺得香港味道是一種“混搭”的味道。這里有中西文化的交流,有十足的香港精神支撐,這里的“味道”早已超過了食物好不好吃的層次,跟香港獨特的生活環境和文化氛圍直接聯系在一起的。
Q:請您為武漢的朋友推薦幾家正宗港味的食肆?
A:香港好吃的東西太多了,不能一一舉出。有幾個小店倒是樂意推薦,蛇王芬和陸羽茶室。
Q:您來過武漢幾次?對武漢這座城市的印象是怎樣的?
A:來過兩次,每次來武漢都比較匆忙,而且基本都待在酒店。之前就聽說武漢的“過早”文化特別有意思,有一次一早上連吃了兩三頓早餐,包括熱干面、豆皮等。如果有機會,下次來武漢一定好好逛下武漢的街頭小巷,品味最地道的“漢文化”。
Q:近期在忙什么?下半年您的腦殘粉們可以在哪些地方看到您?
A:近期除了忙寫作和出版上的工作,還在籌備“味道圖書館”的項目。去年在香港建立的味道圖書館,是香港首個以食譜為主的藏書中心,收藏了近3000本我多年珍藏的中外飲食文化和設計書籍。這里藏有最齊全的烹飪書,其分類細致尤勝于公共圖書館。公眾可以在這里更深入地了解飲食文化,品嘗書香的‘味道’。”接下來,還會在北京、西安等城市陸續呈現,“味道圖書館”將圖書和廚房聯系在一起,并以立體空間的形式出現,更能彰顯這座城市的韻味。
Q:聽說由您主演的一部美食紀錄片將會跟大家見面?
A:對,由任長箴(《舌尖上的中國》執行總導演/第一集《自然的饋贈》導演、《悅食中國》總導演)所執導的美食紀錄片將在7月份通過土豆優酷、大伙兒記錄等平臺與大家見面。
《原味》之“大廚下鄉”是第一季的主題,而《原味》概念中的大廚,并不是指手藝高超的廚師,而是指真正尊重食物的“飯人”,最重要的是探尋“原味”的初心。有意思的是,在《原味》攝制中,我多次和朋友深入到桃林、柿子林、有機牛奶場以及生態農園,采集回來最新鮮的食材,回到自己的陣地——原味廚房。在我看來,《原味》這個片子也傳達了一種“順其自然”的理念,順其自然之于食材、之于生活,才是一種根本,是一種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