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每周開幕的展覽數量最多高達200多個,想讓展覽引人注意,策展人的功力和設計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就在前些天,“B3動態影像雙年展”的眾籌策展人項目,只要100塊,就可以獲得《流》動態影像公共項目的策展人身份,“人人都是策展人”不再是口號和標語,只要有錢,你與策展人之間的距離,也就只有100元那么遠。
策展人行業的游戲規則一直停留在坊間傳聞中。據說,時下許多的年輕策展人,一個展覽按2-3萬的策展費算,一年收入可達到20-50萬;又據說,有的知名策展人一個展覽就報價20萬。在這個只要100塊就能當策展人的眾籌時代,為什么策展人之間的收入差距如此懸殊?
本期,就讓我們扒一扒“策展人”的游戲規則,看看他們的生存之道和那些不能說的秘密。
1996年,策展人李振華向栗憲庭發問什么是策展人,然而栗憲庭也沒有完全解答這個問題,三年后,他和皮力在英國倫敦再次討論這個問題,不無嘲諷地認為誰能找到錢,誰就是策展人。時至今日,策展人這個身份,說得清了嗎?除了找錢,策展人還需要做什么?策展人的收入怎么算?什么樣的策展人才是好策展人?這些問題讓本就神秘的“策展人”身份更加迷離,也讓眾多藝術愛好者們霧里看花,引無數英雄躍躍欲試。
顯然,“策展人”并沒像醫生、教師等那樣有著非常明確的行業定義和收入標準,也沒有“藝術家”一詞那樣廣為人知。鑒于此,我們請來了十位策展人,他們有老有少,有男有女,他們有獨立策展人,有在學校為人師的,有專注寫作很多年的,有人有自己的空間,有人有自己的公司。不如讓我們一起看看“策展人”自己,是如何談論“策展”這件事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