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用“魚”和“水”形容藝術家與策展人之間的關系,至于是純凈水還是自來水,誰是魚,誰是水,只有魚和水才知道。
有人用魚和水的關系形容藝術家與策展人之間的關系,策展人是水,藝術家是魚。水,能夠給魚帶來更大的活動空間及生命力。說到藝術家,有些藝術家善談,有的藝術家不善談,有些藝術家喝酒,有的藝術家怪癖。那么,策展人和藝術家是怎樣在各種情況下如魚得水地合作?還是看看策展人是怎么說的吧。
哪怕是朋友介紹的很信任的藝術家,李振華也必須去探訪他們,要跟藝術家深度地談一次,看藝術家過去、現在的作品,以及未來的打算,從而決定跟他們之間是一次性合作還是長期合作。“很多人講藝術家和畫廊之間像談戀愛,我覺得策展人和藝術家之間也像談戀愛。”
鮑棟更看重藝術家的工作思路,這種思路可以多種多樣,但一定不是“一拍腦門”的那種。他所策劃過的藝術家,在不同程度上,都是有著獨特“工作思路”的人。
有原創氣質和創造力,不模仿大師和熱門,能開放地代表整體的時代精神,是付曉東所看重的藝術家品質。“策展人和藝術家的想法實際上是融合在一起的,是思想上的溝通和配合,是藝術生產發展到更內在的創造性工作,類似于一種共謀出來的新的藝術現實。我覺得這個是挺重要的。”
徐鋼則是以謙卑的態度去理解藝術家,跟藝術家深談,了解藝術家的創作歷史、個人歷史。每做一個展覽,藝術家都會成為徐鋼的好朋友,因為只有當他了解、喜歡一位藝術家時,才會決定去做他的展覽。他看重藝術家獨立思考的能力,不人云亦云,沒有不必要的焦慮。
劉禮賓在策展時,更多是按照展覽本身的脈絡來選擇藝術家和作品,展覽和作品是他首要考慮的因素。在朱小鈞看來,藝術家應該是德才兼備的,創新精神、呈現能力、教育背景以及藝術家的人品都很重要。對于以批評寫作為主的呂澎,是根據綜合的學術判斷來選擇藝術家,將他認為值得探討,值得給觀眾以交待的藝術家展出,從而進行藝術史的研究和寫作。
在策展人和藝術家打交道的過程中,對于朋友開口幫忙的“人情展”,策展人大都坦言的確存在,但會盡量避免。“有時候關系好了也很難避免,有這種情況我更希望通過自己策展人的角色,激發或者調動藝術家的新想法,通過展覽讓藝術家的工作能往前走一步,而不只是出賣‘策展人’的符號。”鮑棟對于不可避免的“人情展”這樣答道。
當談到藝術家和策展人的關系時,馮博一認為策展人和藝術家在本質上具有一致性,展覽本身是策展人“創作”的一件“作品”。“藝術家通過個人認知的個性化方式表達對世界和人自身的看法。而策展人的認知是通過他策劃的展覽來給予支撐和呈現的,展覽又是由藝術家的若干作品來構成的。”
有所不同的是,藝術家的作品可以流芳百世,而策展人的展覽只有區區幾十日。所以說策展人和藝術家的關系像“水”和“魚”,策展人通過展覽所要說的話,像水一樣滲透到展覽中的每一件作品,至于是純凈水還是自來水,誰是魚,誰是水,只有魚和水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