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中國嘉德春拍在 “大觀·中國書畫珍品之夜·古代”推出乾隆皇帝的一件品 《仿趙孟頫汀草文鴛圖》,估價高達1,000-1,800萬元,此件作品在2013年上海泓盛春拍上,1.2萬元起拍最終以1,023.5萬元成交,;中貿圣佳二十周年春拍,推出兩件乾隆御筆《行書御制詩并序 手卷 紙本》估價高達400-600萬元、《御筆“宣略神皋” 橫披 絹本》估價達500-700萬元。2014年年末乾隆御筆《白塔山記》創下2014年度全球中國書畫拍賣價格最高紀錄。帝王御筆被無形中賦予了“尊貴”、“榮耀”等光環,歷代帝王中,宋徽宗與“清三代”的書畫作品長久以來一直占據著領頭羊的地位,頗受藏家追崇。“王牌”效應下的市場價格也是水漲船高,持續走高。
帝王書畫市場追捧 價格持續看漲
近年來,很多拍賣公司都會推出帝王專場或宮廷專場,精品價格更是連年翻番,其中,在市場表現最為活躍的應屬清代乾隆帝,尤其是其書法作品,在去年年末《白塔山記》創下1.1615億元的天價;而藝術價值最高當屬宋徽宗,但徽宗的作品存量極少,偽作頗多,加之年代久遠,鑒定也存在難度,市場上的表現力一般。據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AMMA)不完全統計,從2010年至今,清代乾隆帝的作品市場最為活躍,上拍量、成交量分別為299件、260件,成交率高達近90%,總成交額為9億6千萬人民幣之多。乾隆的書畫數量極多,據粗略統計,今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其繪畫約2,000余件,書法作品就更多了,除了大量即興詩文和臨古卷軸外,更有數以千計的楹聯、匾額等等。另一位價值頗高的藝術家皇帝則是宋徽宗,但在近年來的市場中,宋徽宗的書畫存世作品是極其稀少的,其在市場中流通的作品多為題款之作和傳為之作,能夠斷代并確定為宋徽宗真跡的作品在市場中少之又少,因此對于收藏來說,還是有困難和風險的。
宋徽宗:作品量少價高 偽作多投資風險大
在近年來的市場中,宋元書畫作品資源一直極其有限,而作為宋代帝王的宋徽宗的書畫存世作品更是極其稀少,其在市場中流通的作品多為題款之作和傳為之作,能夠斷代并確定為宋徽宗真跡的作品在市場中少之又少,市場上流通的大多數為贗品。宋徽宗(傳)《歐陽詢求蘭亭圖》(手卷)在2004年的嘉德春拍中以18.7萬元人民幣成交,相隔10年之久,在2013年嘉德秋拍再次出現,并且以200萬的高價成交,價格翻了10多倍。宋徽宗作品多為宋徽宗(款)的,特別是有“宣和御筆”的更為多見,因此收藏的難度比較大,不少作品價格趨低。從2000年至今的市場行情來看,除了宋徽宗的書畫共上拍246件以外,其他帝王的書畫很少出現在拍賣市場上,這也反映出后世對宋徽宗書畫收藏的熱情不減,盡管年代久遠,但是仍然超越了其后的宋高宗和宋理宗。
清康熙:作品上拍量少 市場行情平穩波動
康熙帝,書法曾以專學董其昌的沈荃為師,受其影響,亦極其推崇董其昌的風格,將“海內真跡,搜訪殆盡”,字體軟美中涵有博雅的氣度,但卻失去了董書的神韻。康熙視董書為圭臬,社會以康熙定一尊。康熙書畫市場跟隨藝術品大勢平穩波動,2010年以來,百萬以上價位的作品數量達31件,占據總成交量的32%,其中有6件作品超過千萬元人民幣的高價,近幾年,康熙的書法價格在海內外藏家的追捧下扶搖直上,迭創天價,2010年行書《篤志經學》匾額在北京保利拍賣會上以3,360萬元的高價拍出,2014年10月,康熙帝行書《朱子詩》以2,300萬元成交。
清雍正:書法以行書見長 市場價格較為理性
據《石渠寶笈》記載,雍正的書法作品,約48件之多,后來也曾流散民間,甚而流散于海外,致海內外公私收藏者也都藏有他的作品,偽書在市場上偶有現身。據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AMMA)不完全統計,雍正的作品百萬元以上的價格占成交量的33%,并且高價位的作品出現在整個藝術品市場大環境較好的2010、2011 年,2013年以后上拍量走低,但單件作品的成交額卻相對維穩,也從一方面反映了,經過市場的調整,藏家的理性購買,使得仿品、偽作被淘汰,其作品呈現的價格則更為理性。
清乾隆:作品存量較大 市場行情最為活躍
乾隆帝的書畫作品,一直在帝王版塊內充當著較主體的地位。據不完全統計,今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其繪畫約2,000余件,書法作品就更多了,除了大量即興詩文和臨古卷軸外,更有大量的楹聯、匾額等等。清代皇帝中在書畫方面名氣最大的,當屬乾隆皇帝,光是其書畫作品的數量就無人可比。2013年12月,乾隆帝1750年所作《嵩陽漢柏圖》在北京保利拍出8,736萬元,2014年12月,經《石渠寶笈》著錄的乾隆帝御筆手卷《白塔山記》,更是以人民幣1.1615億元成交,創造2014全球年度中國書畫拍賣價格最高紀錄,成為全年內地拍賣市場上唯一過億作品,也刷新乾隆帝個人作品拍賣紀錄。2015年5月,乾隆的《仿趙孟頫汀草文鴛圖》,估價高達1,000-1,800萬元,此件作品在2013年上海泓盛春拍上,僅以1.2萬元起拍,最后以1023.5萬成交。
真偽難辨需謹慎 傳承有序是價格保障
宋代因為歷史更為久遠,所以保存下來的作品量很少,目前市場上出現的宋徽宗作品數量屈指可數,并且真偽難辨,因此,傳承有序是宋代帝王書畫市場價值的保障,由于絕大部分宋代名家真跡被存于博物館中,因此能夠在市場上流通并且曾經有著錄的宋代畫作的升值情況非常可觀。
清朝幾位皇帝的作品在市場中的表現不俗。2009年秋拍,雍正1714年的行楷《金剛經》就曾在北京匡時以4,032萬元的高價成交,而2010年春拍,康熙的行書《篤志經學》也在北京保利以3,360萬元成交。2014年,乾隆御筆手卷《白塔山記》更是以人民幣1.1615億元成交,創造2014全球年度中國書畫拍賣價格最高紀錄。據市場觀察,無論從其審美價值還是市場價格上來看,最為走俏的當屬宋代帝王書畫,清代則主要是康雍乾的作品為主,其中尤其是乾隆的作品量大價高。
帝王作品之所以拍出高價,一是因為帝王身份特殊,加之中介傳媒的傳播,其影響力更大,這很容意滿足一些收藏者的虛榮心。由于帝王的名氣大,市場上帝王作品又少,因而追捧者甚眾,甚至盲目跟風,這導致帝王作品逐年上升。但目前,帝王作品價格處在附加值大于藝術本身價值的狀況,同時,市場中充斥著大量的贗品,因此收藏投資時,還得謹慎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