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博上有個城覓粉絲跟城覓創始人李琪緣說起經常用城覓,比用大眾點評的時間還多。李琪緣追問他:“你在什么情況下用大眾點評,什么情況下用城覓?”粉絲說:“城覓上推薦了餐廳,打開點評查分數。”李琪緣特地把這個答案截圖存在手機里,但答案中講到的事實卻不是他想要的。
這些場景在大多數人的生活中可能都發生過: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想吃點兒自己喜歡的東西,比如鰻魚飯,卻不知道該去哪兒吃,打開手機搜“鰻魚飯”,搜出來的是遠近不一的一大堆鰻魚飯餐廳的名字;或者想為自己的周末安排些有意思的活動,卻不知去哪兒尋找最新最好玩的信息。
今年5月18日,城覓對他們的應用軟件又進行了一次升級。在這些場景下,一個建立在龐大數據庫之上但又更加精細化的服務平臺才是用戶所需要的,而城覓新版本則迎合了用戶“找”的需求。雖然這個目前只融資到A輪的初創團隊還只做北上廣深四個城市的精編版吃喝玩樂指南,數據庫的規模也不足以和巨頭體量相提并論,但這次改版提供了很多發展的可能性。
一個更加立體的《Time Out》
在升級之前,城覓更像移動版的美食雜志,現在則通過使用小標簽來整合不同主題的內容,更方便用戶檢索,從而增添了工具化屬性。比如用戶在使用城覓新版本APP時,可以根據“吃”“喝”“玩”“逛”檢索附近的特色去處,例如“擼串圣地”“咖啡廳”“露臺”“鰻魚飯”等,找到不同店面特色的信息。
當用戶想吃路邊燒烤時,就可以在城覓搜索到不同特色店面的圖片和具體信息,以及概括性的介紹。為了突出精編后的餐廳特色,城覓甚至愿意把餐廳基本信息放在第二屏。
與此同時,城覓還有“上榜”和“下榜”制度,每個推薦都由親身體驗過的用戶打出“笑評”或“淚評”,“淚評”多了就下榜,以此來保證推薦的質量。
除了為大致知道自己要什么的用戶進行推薦以外,新版城覓還添加了“周末必去活動”等標簽,可以從不同品類中快速提出活動。
如果說大眾點評是“第一代生活發現類軟件”,城覓就是第二代。“第一代使用大數據邏輯,但現在用戶需求在變化。”城覓創始人李琪緣說。
當人們吃喝玩樂的經濟實力提高時,好奇心也跟著提高,而嘗試成本仍然不高的時候,對生活品質的要求就會相應提高。就拿最基本的吃飯舉例,李琪緣判斷,人們已經經歷了從“餓”到“饞”、到“局”(環境、品味)、到“品”(愛好)的變化。消費升級之下,大量傳統平臺做不到的東西便產生了。然而,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卻沒有形成。
李琪緣說“中國人很勤奮,但不太會玩”,因此在“玩”上面就會需要指導。大約10年前,主打城市吃喝玩樂指南的《Time Out》雜志就已經在教用戶怎么玩,但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一本平面媒體能做的事顯然太少。而城覓則在一層POI的基礎上,從北京40萬生活服務點中挑選十分之一,再在挑選出來的POI上構建內容層。
“附近”正是城覓把數據庫投入使用的模式。“利用評價的方式讓老數據有新東西,這就是新媒體形態與老媒體整合方式的不同。”李琪緣說。從入口層、組織層和POI層抓住“推薦特色”,才可以為用戶形成一個輕松而快速的消費決策過程,真正節約時間。
將“發現”做透
為什么不打通餐廳而是只做內容?這是城覓運營模式中刻意的堅持。李琪緣說:“我們為了找好用戶需求點,不急于與商家對接。雖然有人說我們拒絕了很多機會和廣告費,但我們認為城覓的機會就是把‘發現’這個點做透、做到極致。因此我們會保持客觀推薦的模式,暫不考慮對接。”
城覓對內容的專注還有另一個原因——李琪緣現在不想把它做成重公司:“最近兩年流行重公司,很多公司用互聯網思維做傳統企業,所以大量人都做了連接。但如果所有餐廳都連接完了呢?”初創公司都在圍繞B端創新的時候,一個打車軟件都會出現順風車、快車、專車等多種形態,反而令用戶的生活變得尤為復雜。
城覓的內容貢獻者,目前大部分是城覓團隊的編輯,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角色是聯合創始人麻寧。在城覓的最最初創期,李琪緣孤身奮戰,一邊親自上手寫餐廳推薦,一邊在各種SNS上找吃喝玩樂達人,發現了麻寧,請她幫忙寫幾篇。麻寧一邊寫一邊吐槽李琪緣“寫得太糙”,寫著寫著就成了城覓的聯合創始人。
但是,未來城覓還要將內容來源再擴大,李琪緣強調了鼓勵用戶貢獻的重要性:“很多用戶評價都很有質量,城覓現在已經開始積累用戶評價。”這些評價的價值還在于未來可能會納入城覓自己的打分體系。文章開頭提到的“用城覓發現,用點評查分”的用戶行為,在那時可能就不復存在了。
“你不能依賴大眾點評的評分系統。”李琪緣說。在類似的吃喝玩樂APP中,飯本一度做過這件事,在自己的APP上接入了大眾點評的評分,但結果是方便了用戶,飯本卻并未從中受益。很快,這個接口就被關掉了。
這個暑假,城覓還會開啟“找到城里最會玩的人”活動,希望用戶能夠把城覓當做社區來使用。“當然,目前還是要一步步來,先聚合用戶。”城覓從生活發現的邏輯入手,先做媒體,逐步工具化,然后社區化。他們選擇了在消費需求升級過程中找好用戶的點,專注于從用戶的維度出發來聚合信息。
零品牌忠誠度時代,如何給商家更好的服務?
城覓也有自己的迷茫:更新新店應該維持什么樣的速度?是否要快過群眾的好奇心,還是堅持按照自己的節奏貢獻真正有質量的內容?
從Color Run搶票只用兩個小時,到餐廳更新菜單的壓力越來越大,人們對城市生活中新東西的欲望如今已經十分強烈。李琪緣說:“零品牌忠誠度的時代已經到來。”
目前,城覓做出的嘗試是利用特色標簽來分開層次。“我們還是要構建一個金字塔,而目前也在摸索的過程中。”
另外,李琪緣希望讓商家的價值更好地凸顯出來。“我們現在考慮的點是商家其實是最有資格同時也最有需求來說出他的特色的,只是原來他沒有這樣的平臺,但不一定是從交易的角度來切入,商家還可以從發現的角度來切入。”
城覓對于商家有什么增值?商家進來對于用戶又有什么增值?這可能是城覓接下來的探索,即讓商家成為其數據庫的來源之一,給商家參與和貢獻的渠道。“例如看一部話劇,不僅話劇本身,它在彩排階段的故事等等都可能是在城覓上出現的內容。”
編輯元素:
城覓做什么?
每天依據一個主題推薦十幾到幾十個吃喝玩樂場所和活動,目前聚焦北上廣深四大城市。
誰看好城覓?
2015年1月,城覓完成騰訊產業共贏基金A輪融資。
誰是城覓的對手?
吃喝方面,“高冷范兒”的飯本算是一個同行。玩樂方面,“周末去哪兒”和城覓的“周末活動”常有正面交鋒的可能。
此外,隨著城覓推薦的吃喝玩樂場所越來越多,大眾點評很難不注意到它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