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與嘉賓:王兆鵬
中國韻文學會副會長、湖北省古代文學學會會長、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曾任楚天少兒詩詞朗誦大賽評委
于亭
武漢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國學院副院長,武漢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長
謝仲成
作家、詩人、武漢大學中華智慧(高端國學)項目負責人
我提倡和支持
國學對孩子來說
不是裝點門面
而是一種人格精神的培養
一種文化根脈的傳承
TA:吟誦是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方式,在今天吟誦傳統經典,是否還具有意義?您自己有沒有吟誦的習慣,能否與讀者分享一下您的吟誦經驗和故事?
王兆鵬:吟誦當然有意義。特別是傳統的詩詞曲賦等韻文,只有通過吟誦,才能體會原作的聲情,體會原作的藝術魅力。我們常說一篇優秀的作品是聲情并茂,這聲情并茂的藝術效果,只有借助吟誦才能體會得到。就像一首歌曲,只有唱出來,才知道好不好聽。再優美的歌曲,你不唱,也體會不了它的妙處。同樣的道理,不吟誦,也很難真正體會和感受詩詞曲賦的精髓妙處。吟誦,還有助于記憶。
我有時記不清某一首詩詞作品的句子,就從頭開始吟誦,一吟誦,原詩的句子就都記起來了。這就像有些歌曲,歌詞記不得了,但哼哼曲調還能記得。
我的吟誦,是得之于民間。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期,農村的娛樂形式很少,到了冬天,就請說書的藝人到村子里講《水滸》、《三國演義》等故事,全村男女老少圍坐一屋,聽藝人說書講故事。說書過程中,遇到詩詞,藝人就用鄂東調子吟唱。那種吟誦的腔調,我印象深刻,終生難忘。前幾年我試著用那種腔調來吟誦唐詩宋詞,也蠻有味道。于是空閑時就吟誦,自娛自樂。
TA:因為歷史原因,今天國人對國學,有一定的生疏,也有一些誤讀,在這樣一個環境下,如何去偽存真,發揚國學精髓?
王兆鵬:最好還是引導讀者讀原典,讀經典原文。初讀時,也許不太理解,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慢慢地就能理解、感悟國學中的精髓了。
TA:您是否提倡國學從娃娃抓起,您認為國學對孩子來說,有怎樣的影響?
王兆鵬:?我提倡和支持。國學對孩子來說,不是裝點門面,而是一種人格精神的培養,一種文化根脈的傳承。
TA:您做過第十二屆楚天少兒詩詞朗誦大賽的評委,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王兆鵬:印象最深的是家長和少兒們對詩詞吟誦的參與熱情。但都只是用普通話朗誦,而沒有拿腔拿調的吟誦。
TA:現在武大開辦高端國學班的謝仲成先生是您的學生,您為這個班上過兩次關于詩詞的課,很受同學們歡迎。你對這個國學項目總體感覺如何?
王兆鵬:是真正的國學的傳承。他不是急功近利式地追求國學的現實功用,而是追求國學對人的品味、精神的塑造與影響。我覺得他是真正理解了國學的本質、國學的精神,并付諸實踐。
TA:詩詞朗誦、吟誦,在今天受到孩子和成年人的青睞和歡迎。本報主辦的楚天少兒詩詞朗誦大賽,14屆比賽吸引了近10萬孩子參與其中。3位嘉賓能否分享一下各自對吟誦詩詞的看法,以及吟誦的故事?
于亭:我是學古文獻專業的,求學時代,老師們會要求我們記誦古代典籍。《論語》、《詩經》不能少,楚辭里面的《離騷》、《九歌》要能背,還有《春秋》、《左傳》、《尚書》等等。不但要背,還要朗誦,我們學著大聲讀出來,感覺其實挺好。
后來給學生上課,即便久不習背,我依然張嘴就來。我常常告訴學生背誦的好處,不到關鍵時刻很難切身體會——書到用時方恨少啊。當你搜腸刮肚,腦子里沒東西的時候,要臨時查書都不知道是哪本書!
TA:當下學習傳統文化蔚為熱潮,3位都一直致力于優秀傳統文化和國學的推廣,有沒有印象深刻的事情?
于亭:我參加武大的祭孔儀式已經多年,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老師和學生們對儀式的敬畏和尊重。有時大雨瓢潑,有時烈日高照,但老師和學生立在露天,巋然不動,沒有一個七歪八倒的。那是一種儀式感,也是君子之姿。我覺得是受了洗禮。人一輩子總要有幾次經歷這樣的儀式,那個瞬間,儀式是改變一個人的。
TA:當下,有些人對國學和優秀的傳統文化精髓有所生疏,如何讓人們真正走近國學?在國學推廣上應該注意什么?
于亭:現在對國學確實存在一些誤讀,比如念念《三字經》、《弟子規》,就覺得是在學習傳統文化。還有些地方已經出現了“婦德班”,倡揚“罵不還口打不還手”,這就是將國學等而下之了。重拾國學不能不分良莠,盡管這可能是一個必經的過程。作為學者,我們也應該向社會多傳輸一些正確的傳統文化知識。
教育很奇妙。它像一顆種子,種在心里會萌芽、會生發。中國傳統教育和西方教育不同,西方教育要求你先理解,然后繼續學;中式教育并不要求你當時就能懂,而是要求你大聲誦讀,然后記住,到某個人生階段,有所觸發,耳濡目染、潛移默化,最后這些知識和觀念成為生命的一部分。
此外,國學非常典雅,非常美,它讓人用豐富的意象去感知美好,同時也能用精確的語言去表達美好。所以推廣國學,應該推廣這種美,把美好的種子種到人們心中,產生好的化學反應。
孔子說,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國學深入人心,有助于我們自覺認識到自己的社會責任,可以踐行一個君子應有的品德;有助于我們認識和共享精神遺產,讓中國人的特點和面貌更加清晰。
TA:您以作家、詩人的身份怎樣看待國學的作用?可以結合您自身的創作談談么?
謝仲成:國學的魅力是多元而永恒的,作為與文字相隨的寫作者,怎么樣看待國學的重要性都不為過。
國學奠定了一名中國作家作品的厚度與質感,無論什么樣的體裁莫不如此。小說中有《圍城》,正因為錢鐘書是國學大家,其文字十分的雋永,所以一直讓讀者有閱讀的興趣。第六屆矛盾文學獎全票獲獎作品《張居正》,雖然是小說,卻是一部極佳的長篇韻文,其作者熊召政文學功底深厚,詞賦寫得好,書法也別具一格,被稱為南賈(賈平凹)北熊(熊召政)。這無不與熊先生深厚的國學修為有關。
具體到現當代詩歌,如戴望舒《雨巷》、余光中《鄉愁》、朱湘《采蓮曲》等,都有古詩詞歌賦的韻味,一詠三嘆,讀者神會。
至于我個人,無論事業怎么發展,詩心一直猶存。詩也時刻化作我的涵養。人會有不如意不快樂,但一定要詩意的生活。
個人偏好,前十年我比較偏重外國文學,從中感受到意境之美;后十年我涉足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習到靈動之韻,但總有不踏實的感覺,這就讓我把目光投向了博大精深的國學,僅一年的時間, 我就領略到厚重之力。
拿兩首我在武大櫻花樹下寫的詩為例吧:
第一首是三月櫻花盛開的時候,《櫻花樹下》:
我和你相逢時/正是櫻花開放/美麗的櫻花樹/美麗的你/妝點年華剎那/櫻花開放/落英紛飛/都不過一世芳華
我和你已分別/櫻花已經凋謝/依然櫻花樹下/往事成煙/如夢飄在空中/塵埃落定/雨打落紅/多少沉醉風雨中
第二首是近作,已是秋冬時節,《唯有我,賞你無花的容顏》:
此時/就在無從返還的盡頭/有誰/和我一樣/在意深秋的櫻花樹/只為半月的喧囂/享受長久的孤獨
那些已經消失的/是曾經的幽香/從春天開始/不明你繁華的榮耀/卻愿感知你寂寞的轉身
三月里/不見我的蹤影/只在秋天/無人的時刻/等你/沒有別的企望/唯有我/賞你無花的容顏
地方和對象相同,你就會發現兩首詩的力量不一,雖然第一首已作為歌曲傳唱,但我更喜歡第二首,具有不一樣的想象空間,這都和古詩意境相關,我不能肯定自己的創作能走多遠,但從國學之中找到了文學的本源,足矣。
?記者:您覺得您辦國學的優勢何在?有沒有困惑?
謝仲成:談不上很大的優勢,如果有那么一點的話,肯定是多一份熱愛也愿意去做這個事情。
可能是作家、詩人和經商者的身份讓我在推廣國學時相對順利。別人會認可作家、詩人推廣國學相對專業;同時作為經商者,有一定的經濟實力不那么功利,這正是當今推廣國學所需的。對國學只有熱情不懂內涵不行;如國學大家郭齊勇教授說的“賺錢的國學”,這不可能是真正的國學,這樣的國學會走樣、變形。
當然也有困惑,在于國學還沒有與生活緊密相連,就是國學的實踐性。怎么樣讓國學改變、美化我們的生活?會有實現理想目標的一天,可能有很長的路要走。
還有,就是推廣國學的力量相對薄弱,還遠遠沒到千軍萬馬其聲喑的程度。?
TA:您為什么要辦國學?
謝仲成:面向社會的武大高端國學班開課后,好評如潮,這不是對我個人的評價,是對國學的鼓與呼,是高端國學出現后的欣喜。武大國學院有一個國學班,有本、碩、博,培養武大愛好國學的學生,師資好,學生讀很多經典,辦得有影響很成功。但實力再雄厚的高等學府因方方面面的因素也有辦學的局限性,尤其是為社會上培養人才的時候,就會順其自然地結合社會上的力量。
“所謂國學,一國所有之學也”。既然國學所涉甚多,也關乎國家、社會、個人,盡己之力,人當為之。
近段時間有了國學熱,無疑是好氣象。但不可否認,很多的國學并不純粹,或者說有國學之名而無國學之實,是一種商業化的附屬品,一種商學和企業管理學的變異,比如說把很多的經典都往經營上靠,這就非常的牽強附會。作為一名寫作者,應該對國學有更敏銳的視野,有對國學更深的熱愛。自然應該有對國學有獨特的理解,實踐時讓人耳目一新。
國學,似乎相對于西學而言。個人所見,這是個誤區,狹義的國學是中國古老的傳統文化,而廣義的國學應該是兼容并蓄的,應該是外來文化為我所用,以中華文化博大的胸懷包容萬千。過去常講,國學包含:儒、釋、道。釋即佛教,也是由印度傳入我國,經過長久時間的沉淀,已成為我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高端國學班開設了《圣經》的文化與智慧一課,也是基于大國學的構想,當然,我們更多的是學習自己的經典,包括五術、六藝。
毋庸諱言,我們某些價值觀和道德信念是有所缺失的,那么靠什么來彌補和挽救?除了道德自律,唯有把心靈和目光真正投向歷史深處,投向我們引以為傲的傳統文化,國學不可能給我們全部,但至少可以讓我們儉以養德,修身養性。幾千年的燦爛文化足以滋養我們的身心。關于國學,我想借用托爾斯泰的一段話:“他們包含了一些永不消失其溫情與魅力的偉大的東西,就像玫瑰色的晨星閃耀在寂靜的早晨。他們之中包含的最可貴的東西,是人們那種對于人類永恒秘密的激情探索。雖是外國人的一段話,讓我們想起國學,也會倍感溫暖。
很多事情不是一己之力所能為之,也不是辦國學就能根本改變,但至少,已經有那么多國學前輩,也有與我一樣的同行者,行走在殊美的國學風景中,不感孤獨。
有一些人,因這高端國學班而有了對文化的向往,有了對傳統文化的重新認識,有了重拾書本的舉動,我已是很為滿足。?
TA:推廣國學的過程中,你印象深刻的有哪些?
謝仲成:有兩點,一是武大文學院院長涂險峰教授,涂教授是研究比較文學和世界文學的,但對傳統文化怎樣結合實際,都能貫通的闡釋,給我和學生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是今年9月,我很榮幸參加由岳麓書院和鳳凰衛視、鳳凰網主辦的致敬國學—2014首屆全球華人國學大典。千年學府,幾千年的古老文化在這里流淌,千年文脈在這里聚集。
頒獎是在晚上舉行的,這個地方一千年才如此燈光璀璨,天上無數的星星輝映著這片土地上的國學巨星,他們為中華文化嘔心躬耕,因為他們,國學永續,中華猶貴。
我很有幸與這些國學大家包括李學勤、郭齊勇、毛佩琦等面對面親耳聆聽這些大家的聲音,我沉醉于這場古典與現代交織共榮的年度文化盛宴中,將是我一生的財富與記憶。
也有讓我心情沉重的時候,主持人許戈輝說,獲獎人數的總歲數達到三千歲,這就是說,國學急需吐故納新,急需傳承之人。
這就給國學推廣者一個緊迫的任務:推廣國學已經事在必行,更有其必要性。?
TA:您參與協辦了本屆楚天少兒詩詞朗誦大賽,您覺得少兒詩詞朗誦大賽的意義何在?
謝仲成:詩歌是有情的,也是無私的。詩詞之美,不分地域、無論老幼。當然,如果孩子從小走近詩詞,走進國學,會起到“幼兒養性、童蒙養正”的作用,也會讓詩詞中美的境界推動人生、塑造心靈。在詩歌之美的浸潤中成長,真如湛然,性德純正,奠定高尚的人格。
我曾寫過一篇文章《孩子的幸福也是我們的幸福》,這是我的內心話,他們生活在美好的時代里,國學又興起,只要珍惜,更會有內涵的珍貴。盡管我出生在教師家庭,可以比其他同齡人接觸更多的書籍,能夠走上創作道路與此也不無關系,但沒有從小時候深入、系統地學習傳統經典文化,一直引此為憾。
能夠參與這次活動,也彌補了我的缺撼,我從中感到快樂,這種快樂來源于少兒帶給的,也源于少兒對詩詞的熱愛,朗誦現場,不止一次,我情不自禁流下眼淚,詩詞讓我感動,少兒讓我感動。少兒詩詞朗誦的意義在于,能夠表達生活、歌唱生活、感動生活。
TA:謝先生,您還有一重經商身份,商業對于國學,又扮演怎樣的角色?
謝仲成:經商,可以有經濟實力助推國學發展,但不能功利,如果變成“賺錢的國學”,那國學就會走樣、變形。當然我也有困惑,國學與當下的生活聯系依然不夠緊密,讓國學參與提升我們的生活,可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