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費主義正悄無聲息地在中國蔓延,消費不僅滿足了人們感官需要與心理訴求,同時也影響著當代人的生活方式。人們通過消費來彰顯和滿足自己的需求。在時代語境下,藝術不再簡單的是人們精神世界的向導,同時擴散到與市場的聯系。消費時代是一個以文化符號為誘餌,以利潤為目標的社會體制。這一體制對藝術的侵蝕,與敏感的藝術家發生了摩擦。藝術家通過對消費時代的獨特感知,傾訴出內心的抗爭,呼吁人們凈化內心,回歸純粹。
距初識李明已有七年之久,他如磐石般的穩重并未因世事的紛繁而動搖,他的作品就如他的為人,純粹得讓人覺得踏實。兢兢業業的落下每一筆,沒有一絲花哨。我有幸目睹了他四年如一日的堅忍,見證了他《疊加》系列的萌發與成熟。從最初的單一疊加,到后來的多形式疊加,不只是畫面內容的疊加,數量的疊加,語言的疊加,也是他青蔥的創作歲月的疊加。于純粹的“疊加”中,他尋覓出了更多的可能性。
就目前我們所處的消費時代而言,衣食住行在無形地表達著這一時代的屬性,衣物和棉絮作為他創作的初衷不經意間打動了他。如他所言,最初這一系列作品靈感的產生源自一次非自主的消費經歷。貨架上碼放整齊的各類衣物咄咄逼人的涌向他,滿目玲瑯的消費品所產生的強制性需求,與當時苦尋創作思路不得其解,卻還要面對生活瑣碎的他所產生的情緒如出一轍,頃刻間叩開了他的心弦。以此開啟了他數年的“疊加”之旅,并一發不可收拾。
初見《疊加》,撲面而來碼放整齊的衣物,單色調的背景襯托著整齊鮮明的主體,衣物的顏色很豐富,但是很寧靜,沒有絲毫扎眼的刺激,卻以這份平靜的震撼吸引觀者駐足。消費行為的快節奏與商品陳列的單一性,現實生活的律動與畫面的靜謐是他試圖達到碰撞摩擦的表現效果。如他本人一樣,與年齡不相稱的沉穩有時會給陌生人以錯覺,誤以為他是個不解風情的乏味之人。實則不然,除了我所了解的他涉獵廣泛,且熱愛運動、熱愛自然之外,從他對《疊加》系列色彩的陳列與布局來看,他的內心是企圖張揚的,但心底的喧囂卻始終內斂于他如水的平靜之中。他需要通過對藝術的領悟來釋放內在掙扎產生的漣漪。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正是他經年累月的重復“可疊加”的另類表現形式,潛移默化成了他描述消費時代的獨特的藝術語言。
如其他青年藝術家一樣,李明也質疑過自己創作風格形成的初期,然而堅忍過后豁然開朗。起初這種日復一日的重復“疊加”讓他懷疑自己是否會乏味與麻木,但事實上,在保守中尋求表達,在束縛中企圖突破的悸動,類似止癢的沖動與刺激使他其樂無窮且樂在其中。《疊加》系列中,整齊的一摞衣物中最上面一件呈現出不同的顏色,映襯了他在創作過程中不同的心境,即律動的內心在畫面上的涅槃。
在他反復的“疊加”過程中,也延伸出更多的感悟。既要保持著對時代的敏感,又要保持心靈的純粹,于是他開始尋求“空”的狀態。這種內心的空無性是對他內心凈化的一個情感體驗。“從作品的開始直到作品完成這段時間,在我腦海中好像斷了線似的留給我的只是一段空白”他如此描述他創作時全身心投入的狀態。如呂勝中先生所說:“只有心里面真的空了、無雜物了,才可以裝得下東西”。這種禪悟與容納并不是客觀世界中某些具體的瑣碎的事件或現象,而是通過畫筆在油畫布上的不斷描寫刻畫所產生的對人類世界生命的全部理解、認可與接受。假如把這極為簡潔的圖形符號的反復視為時間的重復,那么內心的空間就必須有容納。在創作中李明始終堅持背景的純粹,沒有一絲雜質的單色,以此為他所堅持的“空”、“無”在畫面上的具象化,衣物和棉絮作為主體寄托對象即為“有”。 融合道家思想的“有”“無”相生,想有所表述,須有所空靈。觀者駐足于他的作品前與其產生共鳴,無形之間參與其中,成為他作品的第二作者。
李明試圖表現的思維隨著審美經驗日益開闊,疊加的形式也更加豐富。有時當我面對這些“站在”對面“穿著”整齊的衣物和棉絮時。一剎那會覺得那是影射出來衣冠楚楚的“人”。這 “人”并不是具象的,而是一個意念上的通感。會不自主的帶入對“人”的看法。這些“人”有地位的高低,有身份的不同,有貧富的差距;有些排列高低錯落,如城市的繁華紛擾;還有些排列機械化的復制,如現今商品時代的批量化生產。通過簡潔的形式展現出眾多赤裸裸站在消費時代中茫然的世間百態,悵然若失的同時找尋自我的存在價值。
“感受到美而不加入意見是唯一真正對美的了悟”。李明就是這樣純粹的一個人,純粹的蘊育著他的思想,涵養著他的品性,毫無雜質介入他對藝術的了悟。
李明創作感想:
羅丹說過:“發現就是藝術”。無獨有偶在一次硬性被要求逛商場時,冷不丁的意識到商場里面整整齊齊的各類衣服的擺放方式,詫異之余意識到這種重復、疊加的表現形式,還有這種形式給我帶來的內心感受,是一種構圖方式、是一種鋪面而來的無形的力量,這種咄咄逼人的氣勢深深觸動了我內心的創作心弦,我意識到這就是我要找尋的素材與表達方式!
藝術創作于我而言,就似把各式各樣的水注進無數的空杯子之中,然而杯子越空,創作發揮的空間也就越大。也正是這種“空”決定著水的這種深度,而水位的高低——表達內容的多少,會形成一種類節奏關系,一種我不斷追逐的可生長的力量關系,這種類節奏關系就是我的興趣所在,而“空”便成了其中的支撐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