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人養老難
2000年以前,香港只有約1/3的工作人口享有若干程度的退休保障;超過65%的工作人口年老后沒有任何退休保障;而公務員則享有優厚的退休待遇,但給香港財政造成較大的負擔。
為了改變上述狀況,香港的強積金制度于2000年開始運作,基本理念是在職人士通過雇員及雇主供款進行個人儲蓄,并通過基金工具賺取回報,以應付退休后的生活。香港強積金受強制性公積金計劃管理局、保險業監理處、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香港金融管理局等多個重要監管機構監管,以保障計劃成員的權益。
自2012年11月起,個人可將雇員強制供款部分自由選擇基金公司。香港市場上主要的保險公司、基金公司均有提供強積金產品,包括全球股票、債券等不同類別。
但是,今年中國內地及香港股市下跌,拖累雇員的強積金投資回報。康宏投資研究部指出,整體強積金表現于第三季普遍下跌11.49%,當中以股票類別表現最差,強積金供款人季內平均虧損24,975港元。展望未來,康宏預料強積金全年回報將錄負增長,跌幅約為單位數。
而強積金上一次大幅虧損要追溯到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積金局的年報顯示,2008/09年度強積金扣除費用后的年化回報為-25.9%。香港消費者委員會2012年的調查顯示,截至當年6月,股票基金的一年期平均年化回報為-13.34%,其中香港股票基金平均為-13.53%,大中華股票基金平均為-18.94%。
因此,有不少意見認為,透過現時的強積金制度,一部分市民,特別是貧窮的市民,并不能得到足夠的長者入息保障。
“強積金是非常不穩定的,根本沒辦法保證收益。”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黃洪說。作為完全市場化的投資,強積金難免會面臨風險,由此造成了收益的高波動率。政府只負責監管,并不擔保收益和本金安全,因此強積金也被戲稱為“強迫金”。
強積金改善空間大
而依據利滾利原則,強積金需要長時間儲蓄和積累才能發揮保障退休收入的作用。一位賺取中位收入的人士,若以每年獲得5%的回報率計算,亦須約20年的供款及累積,才能透過強積金確保退休后每月可得到接近現時綜援水平(3,000港元)的收入。加上,雇員在強積金受托公司及計劃方面的選擇空間有限,由此造成的行業壟斷和高額管理費也讓雇員十分不滿。“強積金的管理費由雇員來交,所以一些機構在保險、貸款上給雇主優惠,但在管理費上卻不給任何折扣甚至變相提高,形成利益同盟。”立法會議員張超雄說,“這很容易造成腐敗和壟斷。”
為此,在過去一段時間,香港特區政府增加市場競爭,提高強積金計劃透明度,藉此推低強積金收費。2014年4月,強積金的基金開支比率為1.69%,與2007年首次公布的基金開支比率2.1%比較,下調約20%。
此外,現時的制度容許雇主把遣散費/長期服務金與雇主的強積金供款互相抵銷,削弱了強積金的保障能力。過去15年,據估計共有230億港元的強積金供款被用作遣散費和長期服務金。強積金原意是讓雇員退休后有一筆錢足以有尊嚴地生活。然而,由于強積金積蓄和回報都相當微薄,加上對沖機制的影響,強積金的余額將進一步縮減。
有相當一部分人士要求取消對沖機制,但勞資雙方各有立場,現仍存爭議。比如香港總商會總裁袁莎妮提出,本港共有約32萬家中小企,占全港企業總數的逾98%,合共聘用了約五成的私營機構雇員。大部分中小企業的流動資金不多,要在現時形勢惡劣的外圍經濟環境及層出不窮的嚴厲法規如競爭法、商品說明條例、最低工資等下掙扎求存,已非常吃力,若取消強積金主供款對沖遣散費或長期服務金,這無疑要雇主承受雙重負擔,對雇主不公平。
可以說,目前香港強積金制度仍有很多改善空間。
探索全民養老金模式
香港的強積金不具有社會保障性質,更像是一個針對在職人士的強制儲蓄投資計劃,幫助在職勞動者為退休后的生活進行儲蓄和理財。但因其收益完全由個人的收入決定,同時風險亦要完全由個人承擔,很多時候很難作為有力的養老保障。一些非在職人士如家庭主婦便沒有強積金,且強積金推行時間過短,仍有部分老人在退休時可拿到的退休金很少或者根本沒有退休金,難以維系生活及健康需求。
強積金更是沒法讓那些貧困長者安老。香港扶貧委員會公布的數據顯示,去年的香港貧困人口較前年略微減少—萬人,從97萬人跌至96萬,是香港貧窮人口連續第二年保持在100萬人以下,不過貧窮長者升至32萬人,較前年急升四萬。
為此,在2004年,香港80多個來自不同界別的民間團體組成了“爭取全民退休保障聯席”(以下簡稱聯席),并提出了一個全新的“全民養老金方案”。這一方案建議,全民養老金由政府、企業及雇員三方供款。其中,政府除將綜援和“生果金”的出資部分注入到該方案外,還需撥出500億港元的啟動基金。而企業和雇員則將強積金的供款由5%降為2.5%,另一半注資到該方案。同時建議對盈利超過1,000萬港元的企業,每年額外征收l.9%的利得稅。聯席經推算后認為,在多方供款方案下,向每位退休人士每月發放3,000港元養老金是合理且可持續的。
就在今年7月,獲政府委托研究退休保障的香港大學社工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周永新,拋出全民老年金“改良”計劃,由原本雇主、雇員及政府三方供款,改由政府獨立承擔,長者年滿70歲,毋須審查,每月領取3.000港元。預計約52萬人受惠。第一年推行就要額外花費60億港元至70億港元。經過多年來的宣傳,該方案在社會上已獲得相當的知名度和很多支持者,2007年香港大學民意研究中心的調查結果顯示,高達76.8%的香港市民支持設立全民養老金。但是,市民中也有反對的聲音,一些學者也激烈反對,認為全民養老金將會將政府財政拖入困境。
財政司預留500億港元
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教授雷鼎鳴曾作出計算,在45年內尚額外注入1.1萬億港元的折現值,計劃才可持續,“將來的年輕工作人口或納稅人口會愈來愈少,“隨收隨支”的退休制度根本找不到足夠的人納稅,支付全民性的福利。
香港工商專聯退休保障研究小組主席業榮達指出,周永新提出的全民退保沒有設入息審查,即所有長者亦可領取,會造成貧者得不到足夠的入息,富者則愈富的現象,他說,計劃開始時要求政府一次過注資500億港元,又沒有提到30年后的情況,日后當政府收入不足,無可避免要開征新稅項,令市民百上加斤。
業榮達還說,政府退休入息保障政策的主要目標,在于確保所有長者有合理的退休入息,只是退休保障難以只靠政府支出,或由部分在職人士承擔退休人士的支出。業榮達認為政府應鼓勵大眾為退休儲蓄,建議政府積極考慮改善現有的強積金制度。
對于全民養老金長久以來的爭議,香港特首梁振英在2015年施政報告中表示,政府認同應改善有需要的市民在退休后的生活保障。為顯示決心和承擔,特區政府已要求財政司司長預留500億港元,以便未雨綢繆。
梁振英說,探討退休保障必須充分考慮不同政策選項的足夠性、可持續性、可承擔性及穩定性。香港的長遠經濟增長會因人口老化而放緩,政府在中、長期將面對更大的財政壓力,財政資源若要惠及全民,有經濟需要的長者所得到款項難免相對減少。
可以預料的是,在今年底港府就退休保障咨詢公眾時,對于全民養老金將會有更大的爭論。但相信的是,好的答案將在反復的爭執探索中慢慢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