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認知高能學生是指在教育實踐中那些具有超常的能力或天分的學生,這些學生在智力、學術能力、創造力、藝術能力、領導力等方面表現出超人的成績或潛能。教育機構和教育工作者需要為他們提供特殊的教育服務以使他們的潛能得到最充分的發展。
關鍵詞:認知高能 學生 教育
在教育實踐中,我們可以發現有些學生接受知識非常快,學習效果好,學科興趣濃,愛好廣泛,且有成就。這些學生被稱為為有天賦、認知能力高度發達的學生,也可簡稱為認知高能學生。
一、認知高能學生的界定
認知高能學生是指具有超常能力或很高天分的學生,這些學生在智力、學術能力、創造力、藝術能力、領導力等方面表現出超人的成績或潛能。教育機構和教育工作者需要為他們提供特殊的教育服務以使他們的潛能得到最充分地發展。據統計,在美國大約3%—5%的學生是認知高能學生,我國的比例與美國接近。按照這一比例,50人的班級大約有2名認知高能學生。界定認知高能學生,需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是認知高能學生認定方式多種。比如,曾任美國教育委員會主席的西德尼·馬蘭德(Sidney Marland)認為考慮學生認知高能時要參考六個因素:智力、特殊的學術潛能、創造性思維、領導才能、視覺和操作能力、心理動力能力。美國康涅狄格大學教育心理學教授、著名的“天才三環理論”約瑟夫·蘭祖利(Joseph S. Renzulli)指出,高于平均水平的智力、創造力、以及能全身心投入到當前任務中的學生稱為認知高能學生。
二是界定認知高能不完全以智商高低為依據。過去常常根據智商高低和能力表現來界定是否認知高能,比如,在數學或棋藝方面是否有出色的表現,但現在更重視個體在不同的領域中是否能力出眾。當然高智商仍被認為是認知高能不可或缺的基本條件,智商要達到130才能算得上認知高能。對于認知高能學生還要區分其水平和類型,傳統上較多地考慮學校課堂中的表現,他們在語言技能和數學方面表現較為突出,在應考方面表現尤為明顯。現在認知高能學生的區分標準,非常重視學生在藝術、文學、戲劇、科學研究、創新實踐、動手操作等方面創造性突出程度。
三是學校環境及文化差異會影響人們對認知高能的認識。有人認為學校環境下考分高的不一定是創造性人才,如果只以學校中的考分高低方式來定義認知高能學生可能會忽略那些遲早將作出重大創造性貢獻的學生。文化差異對于認知高能的認定也有影響,一種社會文化群體所看重的認知高能,在另一種群體中并不一定受到重視。這在中國與歐美等國之間,就存在著文化因素帶來的認定差異。認知高能學生也可能在某一方面表現很差。英格蘭諺語說:“一個天才也就是一個殘疾。”比如少數認知高能學生可能有注意障礙性多動,情緒紊亂、或某個科目學習困難等。
二、認知高能學生的特征
不管英格蘭諺語意味著什么,根據教育實踐,可以歸納出絕大多數認知高能學生具有以下的共同特征。
一是學習動機強烈,學業成績優秀。認知高能學生有著非常強烈的學習動機,把學習當成必須做好的事情,學習的內在力量強大,不需要他人過多督促或要求,他們一般都能自覺地學習。他們可做到學和玩兩不誤,玩得痛快,學得認真。他們的大部分功課或全部功課都有好成績,而且成績好于一般同學。
二是智商很高,適應性強。認知高能學生都有很高的智商,一般要超過130,多數在140以上。協調能力強、人際關系好,社會適應性強,情緒一般比較穩定。心態積極向上,生活態度樂觀。
三是具有挑戰意識,富有創新精神。認知高能學生經常選擇具有挑戰性的、有較大難度的學習任務去完成,而對過于簡單的任務缺乏興趣。他們有想法、有主見,不墨守陳規,不人云亦云,在問題解決中不斷探索新方法、新思路,創新意識強。
三、對認知高能學生施以特殊教育的原因
傳統觀念認為,在需要予以特殊教育的學生范圍里是不包含認知高能學生的。那么,我們探討認知高能學生被列入需要特殊教育服務的學生范圍,原因是什么呢?有人認為認知高能學生可以在無需幫助的情況下完成正常的學校教學目標,他們同時認為對這些學生提供特殊服務可能導致他們一定程度的“優越感”,這就向其他學生傳遞出這樣的信息:在班上有些學生享有更多的特權。因此,一些人不主張對認知高能學生予以特殊教育。但是根據認知高能學生的智力狀況、學習特點等因素,人們可以歸納出對認知高能學生進行特殊教育的原因。
一是學校任務難度的問題。大多數時候,學校不能給認知高能學生提供具有挑戰性的任務和作業幫助他們發展獨特的能力,許多具有特殊天賦和才能的學生為此深感沮喪。如果僅僅局限于教師分配給其他學生的學習任務,那么認知高能學生在他們的“最近發展區”內便不會得到最優化的發展。因此,他們不會形成新的認知技能。
二是課堂活動質量問題。許多認知高能學生認為典型的課堂活動很泛味,教學速度緩慢,教師講授的可能是他們已經知道了的東西。這樣,他們很可能失去對課堂、學校生活的興趣,他們會對學校各項作業和任務僅僅做很小程度的努力。
三是學習步調一致性問題。事實上認知高能學生是從學校畢業后在其未來的人生道路上最有可能取得偉大成就的人,如果要求他們與那些普通學生以一個步調前進,他們的能力就遠遠不能發揮出來。
四、對認知高能學生施教的教育建議
一是創設認知高能學生成長的良好環境。一個班級也好、一所學校也好,高能學生畢竟是少數。對于班級、學校來說,為高能學習和成長創設一個良好的環境應該不是太難的事。諸如給他們更多的資源,圖書館、資料室、實驗室等場所無條件向他們而敞開,研究上提供相應的經費資助,配備專門的學習導師和生活導師,對他們進行相應的指導和幫助,幫助他們進一步提高學習效率。
二是布置富于挑戰的任務作業。根據認知高能學生的特點,為進一步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和求知動機,需要給予它們布置較大難度的任務和作業,讓他們去挑戰自我,突破自我,讓他們在富有難度的任務中尋找樂趣。
三是取得學生家長的全力支持。有時候認知高能學生的家長并不接受或不鼓勵孩子的積極行為,亦不贊同學校把自己的孩子當“另類”看待,更不同意學校針對自己孩子所設置的教學方式。學校任課教師和輔導教師就得幫助家長消除以上誤區,使家長看到學校的行為是在積極培養和教育自己的孩子,是應該得到家長全力支持的積極行為。
參考文獻:
[1]Howard Gardner著,沈致隆譯.多元智能[M].新華出版社,1999.
[2]Jeanne Ellis Ormrod著,彭運石等譯. 教育心理學[M].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彭運石主編.心理學——成長中的教師與學生[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
[4]燕良軾主編.高等教育心理學[M].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