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師生關系是教育活動過程中人與人關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關系,是影響教育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而具有民主、平等特點的新型師生關系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和教育教學效果的提高。完善新型師生關系的方法有逐漸摒棄傳統的“師道尊嚴”觀念,加強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營造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
關鍵詞:新型師生關系 內涵 特征完善
一、新型師生關系的內涵及特征
傳統的師生關系是指教師和學生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結成的相互關系,包括彼此所處的地位、作用和態度等。新型的師生關系要求師生之間建立平等、溝通、互助、交流的關系。與傳統的師生關系相比,新型的師生關系從本質上講,是一種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推行素質教育的產物。
(一)尊師愛生
現代教育中的“尊師愛生”是師生交往與溝通的情感基礎和道德基礎,其主要目的是相互配合與合作,順利開展教育活動。
所謂“尊師”就是指尊重教師,所謂“愛生”就是指愛護學生。尊師與愛生是兩個相互促進的方面:教師通過對學生的尊重和關愛換取學生發自內心的尊敬和信賴,而學生對教師的尊敬和信賴,又可激發教師更加努力地工作,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心理氣氛和學習條件。關于尊重教師,《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第28條第2款規定:“教師享有法律規定的權利,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應當為人師表,忠誠于人民的教育事業。”該法律第2款規定:“全社會應當尊重教師。”仔細分析該法條后不難發現,第1款和第2款的內容是因果關系。也就是說教師只有做到為人師表,忠誠于人民的教育事業,全社會才會尊重教師。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教師都值得全社會尊重呢?讓我們看一下“海南萬寧小學校長與政府職員帶6名小學生開房事件”:海南萬寧小學校長與政府職員帶6名小學生開房,一經媒體報道便引起全社會的關注目光。隨著媒體及官方的調查進展,事件越來越撲朔迷離。網友、學者、教育家、父母,無論是街談巷議,還是高雅論壇,都在談這起令人發指的無恥行徑,困惑于這一波三折的真相調查,就像陷進了“羅生門”。針對事件本身,我們不禁感嘆: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祖國辛勤的園丁,但是他們中的一些人不但沒有培育好祖國的花朵,而且一些教師的惡劣行徑還給這些未來的花朵造成了重大的心理創傷。拋開應負的法律責任不談,這些違背師德的做法更應該受到強烈的道德譴責。萬寧小學校長事件值得人們深思。教師作為教育教學活動的主導者,首先應該做到愛護自己的學生,進而才能獲得學生的尊重。同樣,學生應該明白,自從素質教育推行以來,我們就不能時時處處“為師命是從”,要養成獨立思考、獨立辨別是非的能力,我們的學生家長也應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培養孩子這方面的能力,一方面是為防止危險事件的發生,另一方面也為增強孩子學以致用的意識,全面提高孩子的綜合素質。
(二)民主平等
民主平等不僅是現代社會民主化趨勢的需要,也是教學生活的人文性的直接要求和現代人格的具體體現。它要求教師理解學生,發揮非權力性影響,并一視同仁地與所有學生交往,善于傾聽不同意見,同時也要求學生正確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學會合作和共同學習。相應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第29條第2款規定:“教師應當尊重學生的人格,不得歧視學生,不得對學生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不得侵犯學生合法權益。”但是2013年10月30日下午發生的“四川女教師變相體罰學生導致學生死亡事件”卻是這樣敘述的:軍軍跳樓前,他的語文老師曾打電話告訴其母親,軍軍在30日下午的詩歌比賽中影響了班級成績,要么罰站一個小時,要么寫一千字檢討。軍軍跳樓后,家長在孩子的語文課本上發現“老師我做不到,跳樓時我有幾次都縮回來了”的字樣。這一悲慘事件發生后,據軍軍的舅舅講述,軍軍的父母已離異,他跟著爸爸生活,繼母對孩子很好很關心。軍軍成績較好,一直是班級的前幾名,上次英語測試還是第一名。通過這一案例我們知曉,軍軍是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他非常敬重老師,但可悲的是,他把老師的變相體罰當成了不可違抗的“圣旨”,最終導致他失去了自己寶貴的生命。而陳曉艷教師沒有做到理解學生,并在她自己所認為的教育過程中對學生發揮了權力性影響,變相體罰致軍軍死亡,這又是教育界的一大悲哀。
(三)心理相容
心理相容指的是教師與學生之間在心理上協調一致,在教學實施過程中表現為師生關系密切、情感融洽、平等合作。傳統的師生關系由于受“師道尊嚴”的影響,教師與學生在交往的過程中缺乏主動性,學生怯于對教師的敬畏也不可能大膽地接近老師,從而造成了師生關系的生疏。其實,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他們是很愿意與教師建立友好而頻繁的交往關系的,而新型的師生關系,而教師掌握著師生關系的主動權,主動融入學生,使學生對自己產生親近感。當然,新型師生關系并不是讓教師完全成為學生的朋友。教師畢竟是老師,是“傳道、受業、解惑”者,所以教師在處理與學生的關系時,不能像朋友那樣過于隨意,應亦師亦友。同時,學生也應該理解教師在課上與課下“判若兩人”的行為,課上認真聽講,積極發問,盡我所能地學好知識。課下無論是遇到學習上的困惑還是生活上的不解,都要及時和老師溝通,盡快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常言道:“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所以,當學生怯于向老師求助時,換個角度,應把教師看成是自己在“學校”這個大家庭中的家長,這樣,顧慮就沒有了,師生關系也更加和諧了。
(四)教學相長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促進學生的學,學生的學促進教師的教,教與學是相互促進的。“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學相長包括三層含義:
一是教師的教可以促進學生的學。一般來說。教師無論是社會閱歷,還是知識儲備都遠遠高出學生好多,所以通過教師的講解,學生可以在短時間內學到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和為人處世的道理。二是教師可以向學生學習。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也有被問住的時候,同時也會發現學生中有很多好的學習方法值得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加以改造并運用。三是學生可以超越教師。韓愈的《師說》這樣講到:“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所謂“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也是這個道理。所以,只要刻苦鉆研,勤學苦練,學生還是可以在某些領域或方面超越自己老師的。盡管如此,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并不是所有的師生都認可教學相長。因此,新型的師生關系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增強了學生對老師的信任感,使學生成為教育過程中的參與者,在教師面前敢于直言自己的意見和想法,并向教師提出他們認為正確和合理的主張。教師也會針對學生的合理意見和建議,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在這樣一個互信互助的師生關系中,不僅教育過程輕松愉快,而且教育效果也會更好。
二、新型師生關系的完善
我國自推行素質教育以來,原有的師生關系逐漸淡出教育體系,建立新型師生關系的想法便應運而生。自2009年以來,義務教育階段的新課標教材正式投入使用,建立新型師生關系逐漸從理論走向實踐。這一理念迎合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指導思想,也順應了素質教育的規律。在近四年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從哲學的角度看,事物是永恒發展的,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新型師生關系還有待于進一步完善。完善新型師生關系需要學校、教師和學生三方面共同協作完成。
(一)學校方面
1.學校應為完善新型師生關系建立良好的外部環境,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確保校園文化的相對獨立性。學校要創造一切有利條件,盡可能地滿足教師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合理需求,使他們在工作和生活中沒有后顧之憂。此外,學校還應建立與新型師生關系相對應的一系列政策。引導教師主動關愛學生。為更好地完善新型師生關系奠定堅實的基礎。最為關鍵的是,學校應該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盡最大努力幫助學生解決學習、生活和成長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問題。
加強學風教育,促進學風養成,使學生在一個和諧的校園氛圍中健康地學習、成長。
2.充分發揮教師在教書育人中的主導作用。在學校里,教師是大多數學生最親近、最敬重的人,學生對教師有一種崇敬心理。因此,在完善新型師生關系中,學校應該高度重視這種關系,并利用好這種關系,創造條件形成密切的師生關系,最大限度地調動教師積極投入到工作中。
(二)教師方面
1.新型師生關系的完善要求教師對學生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教育教學之中,不能只把目光放在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上,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思想和品格。聽其言觀其行,教師不僅要知識淵博、治學嚴謹,更應該作為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的表率。學生會受到這種魅力的影響、感召,進而激勵學生去完善自己的人格,塑造自己的品格。
2.在完善新型師生關系的過程中,教師的任務不僅僅局限于教育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更重要的是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循循善誘的教育,通過言傳身教讓學生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把德育、智育、體育、美育有機統一在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充分尊重學生的創造性。
(三)學生方面
首先,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由教師發出的教學活動的主體本身不應該是教師,而是學生本身的配合,學生應該積極主動配合教師的教育教學,勤于思考、勇于創新。其次,培養、樹立善學、樂學的觀念也很很重要。學生應該自覺提高學習效率,加快知識轉化速度,提高學習成績。如果懷著輕松愉快的心情去學習,能更好地發揮主觀能動性,提高自己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相信新型師生關系的完善將會為現代教育增添無限的正能量,必定會提高教育效率,促使師生共同為和諧校園的建設貢獻新力量。
參考文獻:
[1]教育理論基礎.通用版.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2]祖紅珍.“教師做學生朋友”的幾點不同想法[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8(1).
[3]張金鳳、張盼.淺談建立和諧師生關系[J]知識經濟,2013(2).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