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如何讓校本培訓從形式化轉向實效性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往往存在“內需”與“外力”的矛盾。“內需”指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潛在的想發展、求發展的需求,“外力”指推動內需轉化為現實的外部環境和驅動力。根據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人的發展是一個個性化、長期性、全面性的復雜工程,試想,只有“內需”而沒有“外力”,或“外力”與“內需”相脫軌,教師能發展、會發展嗎?“自助餐”為什么會深受國內外人士的歡迎?它給我們這樣一個啟示:作為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我們必須找到其“內需”和“外力”的最佳結合點,讓校本培訓的“眾口難調”之苦轉化為“眾口自調”之樂。
基于以上認識,我區教育局校本培訓領導小組通過多次調研,提出了“跟進需要、教師點菜、形成菜單、名師下廚、眾口自調”的菜單式培訓模式,在理論層面上,這一模式能有效地解決以上矛盾。而通過一個學期的試點實驗,成效明顯,深受教師的歡迎,從反饋的調查問卷表中我們發現,校本培訓已逐步成為教師的自我需求。因此,我們更堅定對菜單式校本培訓模式的研究與實踐。在實施菜單式校本培訓過程中,我們將宏觀規劃和微觀管理有機結合。
一、宏觀規劃突出三部曲
一是教師點菜。學期初,我們下發了“漢沽管理區校本培訓問卷表”讓教師自主點菜,全區90%的教師積極參與,經歸類整理,共提出13條培訓建議和五個層面近30個菜單,如新課標下如何省時有效地備課?學生良好習慣養成的策略培訓等等。
二是選擇菜單。如何讓培訓的內容兼顧教育發展的要求、學校發展的要求、教師自主的需求?我們在教師點菜的基礎上進行了有計劃地統籌安排,本學期,安排了五次全員性通識培訓和五次自主性培訓,由教育部門規定的“高效課堂構建”培訓和考核;有多元化需求與教師專業化成長的專題培訓;有備課改革和教學設計兩方面的專項輔導;有班級文化建設的研修;有新課程實施的跟進培訓;有校級評價改革經驗———“板塊跟進式評價體系”思考與實踐的研討;有微課的制作等等內容,其中80%是教師提供的菜單,較大限度地滿足了教師的需求。
三是提供菜單。確定培訓內容、時間、地點及主講名師下發給每位教師一份“菜單式校本培訓安排表”。
二、微觀管理凸顯三個一體化
一是管理一體化(這是校本培訓正常運行的條件),至上而下形成一條主線、三室并舉的梯級管理體系,即校本培訓領導小組又名校科研領導小組(校長任組長———眾所周知,校長對校本培訓的認識和培訓理念是推動校本培訓有效性的關鍵,因為,只有這樣,校本培訓才會與學校的一切教育教學行為和活動有機結合起來,并使校本培訓成為學校一切教育教學活動的有效載體。)→校本培訓辦公室規劃和實施(優秀教師主抓)→校長室、教務處、教科室三室并舉具體落實→教研組、年級組的校本教研→一師一品、多師一品結對活動、教師個體自主學習活動。同時,出臺了“漢沽管理區校本教育科研管理條例”和“漢沽管理區校本培訓管理細則”。
二是培訓一體化(這是校本培訓突出實效的關鍵),包括兩個層面,一個層面指培訓的流程一體化,即由校本培訓辦公室聘請專業人員對培訓者進行培訓→培訓者進行備課、試講→培訓者進行教師培訓→教師反饋培訓情況,力圖培訓的有效。另一個層面指培訓的過程一體化,以現代信息技術中演示文稿的培訓為例,即提出目標(分一級和二級目標,教師可根據自己的水平自主選擇)→參與培訓(由專業教師培訓)→自主訓練(學校提供自主訓練的時間、地點和指導教師,教師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自主選擇是否需要訓練)→考核評價(成立考核領導小組和命題小組,制定考場規則,分成四個層面進行不同目標的考核,記錄每位教師的考核情況,評出10名優秀者予以獎勵)→進行應用(要求合格的教師在今后的所有教學活動中需自己制作和應用演示文稿)。
三是考核一體化(這是校本培訓實施的制度保證),學分是教師培訓的體現,我們設立區級校本培訓學分制,與校級校本培訓考核辦法相接軌,對不同年齡段的教師有不同的要求。本學期,設立22個校級學分,要求不同年齡段的教師至少分別獲得12-18個學分。同時,實施校本培訓網上考核機制,在校園網上開設了菜單式校本培訓專欄,設立觀點臺、作業欄、留言板、資料庫等6個小欄目,每次培訓后布置培訓作業,如學習主題培訓后,我們布置了如下的作業:選擇一節課,設計一份目標并圍繞學什么、怎么學兩個問題進行目標解讀,教師按要求將所完成的作業在規定時間內發送到校園網相應的作業欄里,考核組成員進行網上查閱并及時將考核結果、學分予以公布,考核情況與教師結構工資和年度考核掛鉤,這樣的考核方式省時又實效,實現了資源共享。
三、培訓方式積極創新
一是建立一個校本培訓實驗基地,確定漢沽管理區第一小學為實驗基地,給青年教師壓擔子、搭平臺,通過市級課題《高效課堂構建的思考與實踐》的研究促進教學活動化、高效化,使教學點成為教師培訓基地、教育科研基地、教學實驗基地。
二是實施跨校培訓:聘請小學的市學科帶頭人作為我區的教師專業成長培訓導師,以此拓寬教師的視野,推動我區教育的一體化進程。同時,選派區內的市、區級名師每學期進行5次以上的校際教學聯誼,以點帶面,互相學習,取長補短,使有限的教育資源發揮盡可能大的作用。
三是營造培訓氛圍:通過名師引領、互動交流、沙龍活動、分層要求、學分獎勵、網上考核、現場展示、團隊競賽、外出參觀等豐富多彩的形式,激發教師自主學習的愿望。本學期,我區以校本培訓為載體,組織了校本培訓開放展示月活動。具體分校本培訓成果展示周、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踐、課題成果展示、校際教學聯誼等四個系列,其中校本培訓成果展示周,我們以團隊展示的方式檢閱一年來我區校本培訓的初步成果。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