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計算機組裝與維護》是計算機專業的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課,注重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筆者針對目前中等職業學校這門課程的教學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主要從理論知識、教學模式、教材內容和考核方式四個方面對本課程的教學進行了總結和探討。
關鍵詞:中職 計算機組裝與維護 教學方法
隨著信息時代的飛速發展,計算機的應用已經普及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并成為人們生活、工作以及學習中不可或缺的電子產品。計算機在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會在使用中出現各種故障,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因而,我國中等職業學校計算機應用專業普遍開設了《計算機組裝與維修》課程,以能更好地拓展學生計算機的日常維護和獨立拆裝知識,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該課程實用性較強、內容豐富、知識更新較快,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筆者談談在中職院校如何開展這門課程的教學。
一、中職計算機組裝與維護教學現狀
(一)教學培養目標脫離市場需求
中職學校計算機硬件組裝維修專業學生的就業方向是從事計算機及周邊產品的組裝與維護工作、計算機產品銷售及售后服務等工作。我們在實際工作中經常看到這種現象:計算機專業的畢業生往往對計算機硬件知識一竅不通,對計算機軟硬件上出現的一些簡單故障束手無策。而一些電腦市場或電腦維修店的工作人員往往沒有什么計算機學歷,但是他們對計算機組裝與維修非常熟練。這種現象讓我們意識到我們的教學培養出來的學生不適應市場的需求。
(二)教材內容滯后,與市場計算機發展的速度脫節
目前計算機技術的發展速度驚人,計算機硬件的更新速度極快。但是,現有的計算機組裝與維護類教材盡管也在努力地更新內容,但由于教材從編寫到出版需要一定的時間,教材的滯后性難以避免。很多教材在編寫兩三年后,可能其中所列舉的很多例子已經完全被淘汰,近年來出現的新技術、新理念、新技巧也沒有涉及,甚至敘述的一些理論與現行的計算機技術相悖,最終使得中職計算機組裝與維護教學質量大打折扣。
(三)實訓設備落后,實訓教學效果不盡人意
計算機組裝與維護課程的教學目標主要是讓學生能夠完成對計算機的組裝以及調試,在碰到計算機故障時能及時、正確地診斷并解決。但是,由于實訓設備落后的影響,使得學生在上實訓課時積極性不高,大部分中職學校實訓課的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從而不同程度地降低了中職計算機組裝與維護教學的質量。
(四)考核方式單一,效果不理想
計算機組裝與維護的考試形式大多為筆試和實踐相結合,并且成績以筆試分數為主。因此,大多數學生為了讓成績合格,把大部分時間和精力花費在識記課本中的相關知識與概念,而忽視實踐與操作,最終導致計算機組裝與維護課程的教學只停留在理論階段,難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不能適應社會的需求。
(五)教學方法不合理,效果不顯著
計算機硬件組裝與維護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而目前,大多數中職學校在進行該課程的教學時,仍然實行以“以黑板、粉筆、投影儀”為主要工具,以教師的講授為主,學生只是負責掌握一些概念和基礎理論,并沒有重視實踐教學,導致學生只會理論知識,而碰到計算機故障時就滿頭霧水、一臉茫然。
二、中職計算機組裝與維護教學方法探討
(一)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與實物展示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完成理論知識的教學
從教學內容來看,教師首先要介紹組裝計算機的主要硬件設備:主板、CPU、內存、顯卡、外設、機箱電源等的工作原理、分類、性能指標及其選購、組裝、維護保養等。如果用傳統的方法講授,大多數學生會感覺內容枯燥、乏味,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效果也不好。為此,我們可以使用多媒體課件配合實物展示的方式來教學。先通過多媒體課件中的相關圖片、視頻等讓學生對基本理論知識有一個了解,然后再通過實物展示,讓學生認識各個硬件以及他們的安裝過程、各種參數的設定方法,最后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這樣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而且能夠提高學習效果,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
(二)加強實踐教學,提高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計算機組裝與維護》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因此,教學中我們應該加強實踐環節。在實踐教學中我們要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因材施教,分組分層教學,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分別讓學生獨立完成計算機硬件組裝、操作系統安裝、故障查找與處理等實踐項目。
(三)積極改進教材內容,解決教學內容滯后的問題
教材應該盡量選擇最新出版、內容前沿和實用的教材。另外,我們可以在深入了解市場的前提下,借助互聯網,以當前計算機軟硬件發展技術為依據,自行編寫適合本校學生學習的校本教材,這樣不僅可以保證教材內容與時代同步,而且可以自己編制科學合理的實踐部分。
(四)改革考試模式,真正提高學生解決計算機故障的能力
本課程考試模式改革的目的旨在加強學生技能培養,以引導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和動手操作的能力。故考核時要以實踐為主,理論為輔。考試前教師先建立本課程的考試項目庫,項目內容涉及計算機組裝、測試、維護和維修等方面。考試時,讓每個學生隨機抽取一個項目,學生先口頭陳述本操作項目的原理、方法、步驟和過程等,并回答教師的相關提問,教師可對其陳述情況進行打分,這將作為理論成績;然后學生再動手操作,操作完成后教師再根據完成情況打分,這將作為實踐成績。最后教師以操作與理論7:3的比例給學生評定本課程的最紅成績。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重視操作實踐部分,也可以提高學生解決計算機實際故障的能力。
中職教育的目的就是為社會培養技能型人才,所以更強調學生上崗所需的實際動手能力。為此,在《計算機組裝與維修》課程教學中,我們應該大膽探索和總結,改革傳統教學模式,把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真正放在教學的重要位置,培養適應企業需求的學生,以期實現教學與企業需求更好的結合。
參考文獻:
[1]許力航.計算機組裝與維護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遼寧高職學報,2011(01).
[2]陳國先主編.計算機組裝與維修.電子工業出版社,2014(8).
[3]王紅艷,邢國軍.試論中職學校計算機組裝與維護的教學改革.論文網在線,2010(11).
[4]熊冠恒.“行為引導型教學法”與《計算機維護與維修》課程的教學實踐[期刊論文]《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