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學評價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決定著課堂教學的走向,影響著教學效果。本文試圖從課堂交流要“以優勵人”;日常交流要“以情感人”;家庭交流要“以身促人”三個方面建立多元的評價體系,并把“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貫徹到教學的評價方案。
關鍵詞:以人為本 多元評價 多樣化 差異性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評價的目的在于弱化評價甄別與選拔的功能,通過評價,強化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喚醒并激發他們的創新欲望。通過對新課程有關精神的學習,我在學生學習評價方面做了一些實踐與探索,逐步認識到建立多元、立體的學習評價方式,是激勵學生積極參與到語文學習中來,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重要條件。立足“人”的發展,肯定“人”的優點,鼓勵“人”的全面成長,建立多元立體的評價方式使我的語文教學生機盎然,現作如下交流。
一、語文學科要建立多元、立體的評價體系
傳統的語文教學評價以教師為主體,評價主體單一。新課標要求關注“人的發展”,人是生動的、立體的、多維度的,因此,對初中學生語文學習的評價,應當始終堅持以“以人為本、促進學生發展”為目的。我們的語文教學并不應該僅僅停留在書本知識,要更注重“人”的培養。語文學科的評價方式也應是多元立體的。考試只是評價的一種方式,要重視學生興趣、情感、態度、習慣等多方面的評價,也要注重課堂評價、同學評價、家長評價。結合教學實踐,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課堂交流要“以優勵人”
所謂“以優勵人”就是指在課堂教學中要用積極性評價和肯定性表揚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勵他們的學習興趣。法國著名作家安德列·莫洛亞說過:“美好的語言,勝過禮物。”每個學生都有它的閃光點,因此,對于學生的評價不能簡單地用“對”或“錯”來評判,要從欣賞的角度看待學生的表現,多層次、多角度地肯定學生的閃光點,在挖掘問題背后的資源下工夫,使學生從知識、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發展。讓學生在被關愛的氛圍中感受成功、感受自豪。教師要一方面鼓勵他們、欣賞他們;一方面指引他們、點撥他們,從精神上理解他們,從方法上協助他們破解學習進程中遇到的種種難題,找到解決問題的正確途徑。林華民老師說:“教師應帶著愛心、激情與微笑走進教室。”語言的感染力量是無限的,教師富有激情的講話,能提高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一掃懨懨欲睡的狀態。而且,教師的熱情也會調動學習者的積極性。授課者首先得熱愛自己所從事的工作,用滿腔熱忱傳授,也就是把情感作為課堂教學的血液,效率自然會好。如果教師只注重知識的講授,只把它簡單地傳送出去,學生也會疲于記憶,機械的說教不如情感的熏陶,況且語文能力是在潛移默化中提高的。我們教師都能體會到,如果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總是給以鼓勵的眼神,即使學生一時回答不出來也會說“別著急,你再想一想。”或者耐心地進行點撥,寬容和充滿愛的語言會使學生緊張的心理緩和下來,思維立刻活躍起來,問題可能會迎刃而解。反之,學生一旦回答不出問題就怒而視,板起臉大吼:“快點,夠笨的!”結果往往是學生剛想起的一點知識也被嚇忘了,這對發展學生的創造力肯定是不利的。
(二)日常交流要“以情感人”
教學不能沒有情感,沒有愛,否則如同一溝死水。“以情感人”是指教師要學會做學生的朋友,從內心走進他們的世界,與他們平等相處,并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這樣學生才能敞開心扉,暢所欲言。教師可以從身邊的小事談起,讓學生感受到親切,并適時給予鼓勵和建議。這會使學生受益匪淺,對其人格的影響也是深刻的。教師應該做到心中有識,目中有人。每一個學生都是可塑的,有人抱怨現在的學生沒有人情味,沒有上進心,其實每個人都是要強的,不過有的學生有時是用一種表面的玩世不恭來掩蓋內心的虛弱,教師必須明白這一點,在學生迷茫時動之以情,失落時動之以情,千萬不要帶著有色眼鏡看人。尤其是成績稍遜一些的,因為他們更敏感,更在乎別人的看法和態度,對他們則更應用欣賞、用關愛的目光去看待,呵護他們脆弱的心靈,否則,他們會自暴自棄,越來越差。教師的眼里不應有差生這一概念,要讓學生在平等和諧的氛圍中健康愉悅地成長。
(三)家庭交流要“以身促人”
家庭教育是整個教育工作中很重要的一環,不容忽視。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行為榜樣力量對孩子的影響無疑是深遠的,是潛移默化的。家長首先要尊重孩子的選擇。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總有一天要脫離父母親保護的羽翼,走向自己獨立的生活。那么,讓孩子逐漸地學會進行合理分析并選擇自己的喜好、意愿就是家長很明智的做法了。第二,要調動孩子的興趣。與孩子交談,如果家長有一種良好的愿望,想要孩子能接受的話,不要只是單純地下達死命令,試試用一種平和的心態,一種新穎的方式來調動起孩子的興趣。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第三,要掌握孩子的心理。不要認為家長是自然就會當的。實際上,家庭教育這一項有很多的技巧方法需要學習掌握。家長要學會向孩子學習,以孩子的方式、角度來告訴孩子自己的觀點。還要陪孩子聊天、做游戲,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了解孩子的想法,孩子的精神需求和個性特點。只要掌握了孩子的心理,再循循善誘,以一種親切平等的態度去與孩子交流,溝通成功是可以期待的。
二、要注意評價的多樣化和差異性
學生作為鮮活的群體,本身就是共性和個性的統一,既有普遍的共性,又有獨特的個性。因此,教師在評價過程中要注意評價的方式,充分照顧到個體的差異。例如對于優等生和中差生回答難度相同的問題,評價的尺度就不應該一樣,優等生相對評價的分值要低些,而中差生的分值相對要高些,這樣根據學情不同的評價,能更有利的激勵還會更能調動不同層面的學生學習積極性,激發他們內在的潛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欲望,讓他們更積極的參與到學習中去。在評價方式上,教師應避免老舊、陳腐的評價,這樣的評價往往不會引起學生的興趣,學生對評價會漠然處置,小組評價和學生互評也不能有效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果在教學中教師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經常變換不同的評價方式,將與時俱進的思想精髓和人性化的評價貫徹到工作生活始終,學生也會照貓畫虎,潛移默化的受到影響,久而久之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及時地運用恰當、有效的多元化評價策略,努力營造寬松、和諧的育人氛圍,為學生語文學習的有效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使語文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