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灌輸為主要形式的傳統教學模式,制約著思想品德課教學質量的提高。本文在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了“活動—討論—探究”式教學模式。它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自主意識和創新能力。
關鍵詞:思想品德 教學模式 活動 討論 探究
為提高思想品德課教學質量,我們在思想品德課教學過程中進行了探索,打破以往“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課本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探索了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即“活動—討論—探究”式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以活動為主線,注重激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的個性發展,使學生逐步能夠獨立提出問題,能夠自己思考解決問題。使教學質量得到提高。
一、著眼教學目標,結合學生實際,在實踐性活動中開展教學
在教學中我們發現,思想品德課教學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往往存在以課本為主,重視灌輸式教育,忽視學生學習興趣、接受能力等實際情況;重視被動接受、忽視主體精神;重視群體的一致性,忽視個性差異的現象。致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缺乏靈活性、主動性、創造性,即所謂“課堂教師講、學生被動聽、學習沒興趣,課后全忘光”。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廣泛開展“活動—討論—探究”式教學勢在必行。
二、轉變觀念,加強實踐,開展“活動一討論一探究”式教學
(一)組織學生開展有意義的實踐活動,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是思想品德課教學中一種非常好的教學方法
這是因為活動對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主體性及培養學生的個性都有重要的作用。在活動中,學生必然會產生許多疑問,存在看不懂的地方,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們就必須去思考,就會主動去問教師,這就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欲及學習的興趣,充分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那么怎樣開展活動呢?在近幾年的教學中我們提出了“四步”活動法。活動的第一步就是選擇活動項目。根據思想品德課教學目標和教學進度及學生的實際,選擇合適開展的活動項目。第二步就是提出問題。有了問題,就要想辦法解決問題,要解決問題就必然做。第三步工作——讀書。有時課本看不懂,就要翻閱大量的參考書和學習資料,這也促進了學生的學習。第四步,課下討論。當讀書和翻閱資料解決不了問題時,學生自然地會在同班同學中展開討論,經過相互啟迪,相互爭論,許多疑問就得到了解決。
(二)廣泛展開討論,營造良好氛圍,啟迪學生思維
這里所說的討論是指課堂上師生之間的雙向交流,或者說是討論會。在學習階段,未解決的問題通過課堂討論來解決。當然討論解決的問題不僅僅是學生未解決的問題,還包括教師為引導學生學習而提出的問題。我們在課堂討論時注意了以下幾點:一是收集問題。課前收集學生活動中遇到或發現的問題,然后加以分類整理,有利于課堂上解決疑難問題,做到有的放矢。二是提倡學生講解,大家提問。學生講解,大家提問、討論,在平等、民主的氛圍中探討問題,教師與學生都是討論者,這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主體精神,發揮學生在教育實踐活動中的主體性地位。三是巧于點撥,善于捕捉問題。在討論中,教師要善于捕捉學生的疑問及錯誤之處,激起疑問,推動討論的深入。四是疏通導引,啟迪思路。五是充分利用學生的直覺和想象,開拓學生的思路。六是點評、釋疑。就是把要講授的知識進行歸納,解決重點、難點。在課堂上教師一定要營造一種自由、平等、民主的氛圍,以達到激勵靈感和產生新思想的目的,這里教師的作用就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善于激疑,巧于點撥,善于捕捉學生的思想火花,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然后畫龍點睛地點評、釋疑,這樣既達到了解決問題的目的,又訓練了學生的思維方法。只要有了這樣一個氛圍,自然也就有了一個和諧融洽的氣氛。這種氛圍是非常重要的,讓大家在討論問題、爭論問題中啟迪學生的智慧。
(三)圍繞難點疑點,開展深入探究,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探究是學習的最高境界,它不是為了掌握現成的知識,而是應用已有的知識去創造。在課堂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可以選擇那些對培養學生思想品德有幫助的難點和疑點,引導學生深入進行研究,以獲得新的發現。這種方法對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激發其創造性思維尤為重要。
三、推進思想品德課“活動一討論一探究”式教學方法改革急需解決的幾個問題
教學改革的進行,是教與學的統一,哪個方面做得不好都會阻礙正常教學的進行,而學生平時主要是受傳統灌輸式教育,觀念難以一下子轉變過來,接受新的教學方法有一定的困難。應注意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一)克服傳統思維習慣,增強師生互動式教學
由于平時教學中多采用的是教師灌輸式的教育方式,也就養成了學生以聽為主,不動腦筋的習慣,長期下去便養成了學生的惰性。教師也懶于動腦,開發新的教學方式,提高教學質量。雖然各學校各級也都在強調教學改革,注重培養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希望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而實際上還是因循守舊,走不出既定的舊套路、老圈子,走不出一切圍繞書本轉的舊習慣,得過且過。長此下去,對學生成長進步十分有害。更新思想品德課教學方法,應強調多開展一些有意義的活動,推廣活動—討論—探究教學方式,這就需要學生主動、積極地配合,也需要教師提高綜合素質,通過教學互動,達到教學相長。
(二)克服學生愛面子、怕出丑現象,讓學生敢于提出問題和參與討論
傳統的教育使許多學生謹小慎微,不敢提問,不愿或不敢參與討論問題,害怕提的問題太簡單,顯得自己水平低。在課堂上討論時,千呼萬喚不吱聲,怕自己出丑,怕自己解釋得不準確,理解得不深刻,有時他知道怎樣解釋,也不敢站起來回答,怕露短,怕同學嘲笑,缺的就是勇氣、自信,少的就是個性張揚,不敢表現自己。只把自己當成教學的旁觀者。科學家楊振寧曾經說,哪怕一個人提出的問題十個有九個是錯的,但只要有一個是正確的,能夠把科學推向前進,這就是了不起的事。作為普通人我們更不應該怕這怕那,不要怕丟面子,要樹立起以提出問題為榮的觀念和意識。一個問題解決了,我們能從中學到知識,同時又能訓練思維方法,哪怕是一個錯誤的問題,我們也能得到一些啟示。
(三)克服學生對教師的過分依賴,增強學生對同學的信任
有一些學生受傳統教育的影響,不愛學習,不愿思考,只希望上課滿堂灌,聽教師講,然后去記住,不問為什么。只因為他早已習慣這樣了。這種習慣也使許多學生不愿意聽同學的講解、討論,認為同學的講解、討論未必對,不如教師講。其實由于個性的差異,有些問題學生從不同的側面、不同的途徑進行了講解、討論,是很精彩的,有利于知識的全面理解和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