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技術手段進入課堂教學已成為一種必然的趨勢。信息技術手段無疑為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技術手段。各種方法綜合運用,可以變抽象為具體,變靜態(tài)為動態(tài)。幫助學生解除抽象思維、邏輯思維、語言表達方面的困難。我們突出情境的開放性、包容性,給學生留下充分的創(chuàng)新余地。使我們的教學有的放矢,使信息技術真正有效地運用于語文教學。
關鍵詞:信息技術 語文教學 應用效率
我國的現代教育正逐步擺脫傳統(tǒng)的“教師—黑板—教科書—學生”的教學模式。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教育技術領域的信息技術的應用也在不斷地發(fā)展。從最初的視聽技術的運用到計算機的廣泛普及,已經使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拓展為多媒體的教學。在新課改深入人心的今天,信息技術手段進入課堂教學已成為一種必然。運用信息技術手段輔助語文教學,不但使語文的課堂教學生動、直觀、形象、感染力強,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而且還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促使學生更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達到每一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發(fā)展的目的。
一、創(chuàng)設直觀情境,激發(fā)學生情感
兒童的情感是易于被激起的,如果他們的活動能伴隨著情感,那么他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會更為形象,更為深刻,也更為主動。如果教師的語言、情感、教學內容連同創(chuàng)設的課堂氛圍成為一個廣闊的心理場。直接作用于兒童的心理,從而促進他們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促進兒童整體和諧的發(fā)展。信息技術無疑為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情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實現途徑。
《太空生活趣事多》一文寫的是宇航員在太空中吃飯,睡覺,喝水和洗澡的生活場景。在這節(jié)課的教學時,由于與學生生活常態(tài)差別太大,而學生的認知有限,無法想象。借助電腦技術制作集圖片、聲音和視頻為一體的課件,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廣闊無垠的、神秘的太空世界。開課之初,視頻展示太空世界,伴隨教師悅耳的講解,神秘而深邃的太空直觀地展示在學生面前。而后,利用文字、數字和圖片理解太空的生存環(huán)境,重點區(qū)分與在地球上生活的不同。最后,在講課文中的內容時,學生就進入了浩瀚的太空世界中。他們興趣濃厚,思維活躍,為下一步學習營造了良好的氛圍。
二、運用多種方法,突破教學難點
信息技術在綜合處理和控制符號、語言、文字、聲音、圖像等方面具有無以倫比的能力。各種方法綜合運用,可以變抽象為具體,變靜態(tài)為動態(tài)。幫助學生解除抽象思維、邏輯思維、語言表達方面的困難。從而降低難度,使教學中的難點得以順利突破。
《圓明園的毀滅》是一篇事理說明文,課文題目是“毀滅”,卻用大量的篇幅寫圓明園輝煌的過去,文中二到四自然段詳細地介紹圓明園的布局、建筑風格和收藏文物的珍貴,用文字再現圓明園的宏偉壯觀。只在最后一個自然段中用精煉、簡潔的語言介紹了其毀滅的經過。文章前后聯系緊密,先揚后抑,重點突出讓讀者記住屈辱的歷史,增強民族使命感,激發(fā)熱愛祖國燦爛文化的感情。這既是教學的重點,又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另外,本文是清朝后期的歷史,離學生的生活很久遠,教學中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設計了如下過程。
1.用“圓明園的布局圖”理解其布局特點“眾星拱月”。用各地名勝的圖片和視頻理解其匯集天下風光的迷人景色和融合中外風格的建筑藝術。用博物館、藝術館里珍貴文物的圖片和它們價值的文字介紹,突出園內收藏的文物的珍貴。觀看了這些美景和美圖,學生就會不由自主地發(fā)出由衷的贊嘆。贊揚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心中油然而生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無比熱愛。
2.正當學生感到驕傲和自豪時,課件出示大火,眼見剛才的美景頃刻之間化為一片灰燼,只留一地殘垣斷壁,同時教師講解當時的情景,再出示英法聯軍毀滅圓明園的視頻。在課堂上,就出現了一片憤怒之聲。這時,教師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會這樣?”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民族使命感。
三、凸顯開放情境,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
信息技術的運用可以給學生思想上的啟示,引發(fā)心靈的共鳴,為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創(chuàng)造了必要的條件,同時還會營造出一種愉悅、和諧、民主、平等競爭的學習氣氛。
創(chuàng)新思維是人類思維的高級形式,是創(chuàng)造者在強烈的創(chuàng)新意識的支配下,將大腦中已有的知識信息,借助于想象和直覺,以突發(fā)性飛躍的形式進行的重建、組合、脫穎、升華所完成的過程。創(chuàng)新思維是整個創(chuàng)造活動的實質和核心。我們突出情境的開放性、包容性,給學生留下充分的創(chuàng)新余地。
在講《頤和園》一課時,為獲得生動、直觀的效果。我從網上下載了一些圖片,利用PowerPoint軟件制作了課件。配以優(yōu)美的背景音樂,適當插入聲音。第一張是電子地圖,顯示頤和園在北京的具體位置,第二張是頤和園的平面圖。在講述不同的地方時,放相應的照片。利用多媒體的優(yōu)勢使學生在頭腦中對頤和園有了直觀的認識。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進行一次“去”頤和園的旅游。我給學生布置了一個作業(yè)自己用PowerPonit制作一個介紹某一個地方的幻燈片。因為學生已開設信息技術課,已經學習過。學生完成的情況很好,制作了一個個各具特色的風景幻燈片,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發(fā)展了創(chuàng)新思維。
四、利用共享資源,擴大知識積累
我們正處于社會信息化中,我們要全面實施新課改,提高課堂效率,恰當擴大信息量是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據有關專家的研究表明,人們學習知識是必須依靠人的生理器官,對客觀事物的感覺是人認識的基礎,聽和看是占主要方面。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使學生大量增加聽和看的機會,而且能夠印象深刻,信息量是原來教學信息量的數倍。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用文字、圖像、聲音的巧妙結合,可以大大豐富課堂的信息量,實現課內外的信息融合,全面提高課堂效率,提高學生素質。
實行的“校校通”工程,各個學校都有電子備課室,與遠程教育網聯結。實現了網上的資源共享。真正做到了:“秀才不出門,就知天下事”。在網上提供了每課的背景、作者簡介、相關資料,都是聲文并茂。對于理解課文提供了很大幫助。開拓了視野,使學生接受信息的速度加快了,量加大了。不僅讓學生接受教師整理好的資料,而且要利用網絡資源共享的優(yōu)勢,引導學生學會自己去利用多媒體去獲得知識,擴大知識的積累。適應未來社會快速發(fā)展的需要。
信息技術的應用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教學手段,借助這一手段可以促進教學觀念和策略的轉變,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使我們在教學內容的設計安排上更合理,更高效。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