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策研究
現在很多研究者將研究重點放在政策分析上,他們以國家政策和地方政策為主要研究對象,結合國家行政體制,分析現行政策中存在的問題,最后總結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就國家政策而言,主要是“兩為主”政策。所謂“兩為主”,即堅持以輸入地政府管理為主、以全日制公辦中小學為主。2006年修訂的《義務教育法》以立法形式確立了“兩為主”原則;
2006年《義務教育法》第十二條明確規定“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在非戶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適齡兒童、少年,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義務教育的,當地人民政府應當為其提供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條件。具體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為響應中央要求,全國各地方政府先后出臺并施行了具體的操作方案,不過各地政策不盡相同。
由于認識到目前隨遷子女義務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發現了國家政策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偏失,考慮到現行政策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于是很多學者從政策分析入手,來解釋現實中存在的一些隨遷子女義務教育問題。
(一)政策比較研究
1.入學門檻比較研究:研究表明,珠三角地區“入學門檻”明顯高于其他地區,省會城市和直轄市高于縣(市區)級城市。簡單來說,入學門檻高的地區就是流動子女相對集中的地區。雷萬鵬、汪傳艷指出,從中央與地方政府、流入地與流出地政府責任分擔來看,許多涉及農民工隨遷子女教育的問題還懸而未決,流入地政府不得不通過設定“入學門檻”來保護本地居民的利益。出于地方保護主義的考慮,各地方政府也在通過自己的努力采取不同方式來履行其義務。
2.中考政策比較研究:公平的中考資格是義務教育結果公平的前提條件,因此,研究隨遷子女異地中考政策是隨遷子女義務教育研究的一個重要部分。中央教科所教育政策研究中心2009年10月至2010年3月對北京、石家莊、合肥、貴陽和蘭州等5城市11所接納農民工隨遷子女的中學開展的專題調研發現,異地高考政策的實施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初中畢業生的去留。吳霓認為,異地中考政策實施困難的原因,是與當前的教育資源配置體制、戶籍制度、高考制度、教育評價體系等密切相關的。
(二)政策缺陷的反思
通過地方性政策對比發現,目前隨遷子女義務教育的問題不僅僅是地方性問題,更是政治體制的不足和國家大政方針的疏漏的反映。
1.戶籍制度及城鄉二元教育體制的羈絆。戶籍制度城市與農村二元分割,同時將地域與地域之間分割,造成地區之間經濟發展不平衡,而作為上層建筑的教育也表現出了極大的不均衡,不均衡直接導致了不平等。而教育(尤其是義務教育)是社會的公共品,政府有義務和責任為所有孩子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機會。不均衡的教育發展導致了優質教育資源的稀缺,這正是地方保護主義產生的根源。針對這些情況,張鎮華建議取消戶籍制度,雷萬鵬、汪傳艷認為可以大力發展農村教育,推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
2.現代義務教育財政體制不完善。義務教育經費以“二元戶籍制度”為基礎,按本地戶籍人口數為依據,經費由財政部門撥到各個區縣,而隨遷子女義務教育經費則由流入地支付,地方各級政府在中央財政教育投入不足的情況下,也不愿主動承擔農民工子女的義務教育成本。于是省市級政府將管理責任下放,導致投入主體重心過低,加大地方財政困難,以至于經費得不到保障。政府的自上而下的層層卸責導致了農民工成了教育經費的實際承擔者。
對此,付衛東認為是國家財政投入太少,建議建立以中央及省級政府為主的經費負擔體系;范先佐主張建構“以城市為主,分級政府分級承擔”的經費保障機制;林建勇提出流出地政府“跟蹤辦學”的建議。
3.教育管理制度的不合理和監督的缺乏。進入公辦學校就讀的學生,由于戶籍管理制度的不合理,也一定程度上致使學籍管理混亂。農民工子女“被建立”了臨時學籍,臨時學籍的存在不利于各地政府教育部門掌握隨遷子女教育信息而影響了教育布局與教育資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從而造成了教育資源的不足。同時,教育部門對學校管理不夠也導致了公立學校亂收費等現象。
有學者建議,在管理上,應當建立起城鄉一體化戶籍管理,教育部門在做相關統計時,應將統計口徑由現在的戶籍人口改為常住人口統計,將農民工子女入學納入到當地公辦學校招生計劃中,同時將農民工子女的教學經費也納入財政預算之中,并鼓勵公辦學校積極地接受農民工子女,取消擇校費或借讀費等。在私立學校的管理上,教育部門既要抓質量,又要給予一定的扶持。
二、現狀調查研究
就目前情形來講,針對隨遷子女的教育現狀調查研究相對較缺乏,對隨遷子女義務教育現狀缺乏全面認識。目前有限的現狀調查主要有兩種,其一是全國范圍內的抽查分析,其二是某一城市的具體調查分析。前者有以全國1%人口調查為基本資料的數據分析和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課題組在全國大中小城市的抽樣調查等;后者有如北京、武漢、晉江等個別城市的調查。
調查內容則主要是流動兒童遷移特征、家庭生活學習環境、流動兒童就讀學校狀況及滿意度、家庭和個人的教育期望和流動兒童適應性等方面。簡單來說,這些調查都是著眼于隨遷子女是否有正常的學習和生活,關注是否有書可讀的問題,調查者希望從調查中找到為隨遷子女提供義務教育機會或在公辦學校就讀的機會。總的來說,對義務教育的結果的流動兒童及其家庭前途的關注太少。
三、今后研究方向
很多研究者不斷地對各種政策文本進行深入研究,應該說這些研究已經相當充分。相對而言,實地調查研究卻還不夠完全,現階段調查研究過于寬泛,一味追求樣本的代表性和調查問題的全面,多地取材,某一地區的特點被弱化,反而不易找到各地特點,缺乏針對某一個案例的深入調查研究,結果導致片面追求“全面”而留于膚淺,缺乏片面深刻的調查,沒有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以街道或學校甚至家庭為單位的全面深入調查。
今后的研究工作應以部分地區全面深入的實際狀況調查為主,清晰明確地反映具體地區的具體問題以及其對具體學生和家庭的具體影響,發現隨遷子女義務教育中存在的具體問題,反映流動兒童及其家庭在義務教育中所面臨的實際困難。
今后,研究者們應當更多地關注流動兒童的前途,而非僅僅督促政府承擔起為所有兒童提供義務教育的責任。“有學上”只是基礎而非目的,“上好學”才是流動兒童的追求,這是他們改變命運的重要途徑,這也正是教育的意義所在,教育才能發揮其促進社會流動的作用。
我們現在要做的工作便是通過實地調查,獲得第一手資料,分析隨遷子女義務教育結果公平與入學公平和過程公平的聯系,總結學校教育對于學生教育結果的影響程度。
參考文獻:
[1]李麟.農民工隨遷子女教育狀況調查研究.
[2]趙剛,李學義.農民工隨遷子女受教育問題調查研究.
[3]段成榮,楊舸.我國流動兒童最新狀況——基于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數據的分析.
[4]范先佐,彭湃.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構想.
[5]張振華.人力資本視角下的流動兒童教育問題分析.
[6]林建永,蘇綠云.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的資金亟需明確.
[7]付衛東.論流動兒童教育與義務教育財政制度改革.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