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學。探究性學習不同于傳統教學過于強調接受與掌握,它更加重視學生的發現與探究,倡導學生展開獨立思考與主動探究,自主構建知識,實現學生由學會到會學的轉變,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探究性學習使學生獲得的不僅是知識與技能,更是一種心理上的滿足。正如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可見,對于學生來說探究性學習無疑是一種新奇愉快的精神體驗與心理需求,是一種富有趣味性與創造性的腦力勞動。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心理特點與認知結構,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提要來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以增強學生的探究能力,轉變學生學習方式,讓學生真正地學到知識,掌握方法。我們應該使探究性學習成為小學語文教學的主旋律,成為實施新課改的主要手段。
一、精心導入,誘發學生自主探究動機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學生的自主探究動機并不是憑空產生的,尤其對于小學生來說自制能力差,他們的探究動機主要依賴于外部刺激。重視導入環節的設計,為學生設計新穎而巧妙的導入,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起學生強烈的探究動機,從而使學生主動而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一)感情朗讀。文章不是簡單的字詞的堆砌,其中飽含著作者真摯的情感,正所謂“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要激起學生對文本濃厚的學習興趣與強烈的探究動機,就要學會運用富有感情的朗讀來吸引學生、感染學生,這樣讓學生意識到擺在面前的不是枯燥而靜止的書面材料,而是其中飽含著作者真摯的情感。感情朗讀更能吸引學生,激起學生強烈的參與意識。
(二)巧妙設疑。小學生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巧妙設疑,可以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從而使學生帶著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展開主動探究。這樣的學習不再是教師指令下的被動參與與機械接受,而是學生的主體參與、自主探究與積極構建,是學生發自內心對認知活動的主觀認可。
(三)音樂渲染。音樂同樣是一種語言,它能夠從新的角度來向人類傳情達意,更能刺激學生的聽覺,帶給學生身心上的愉悅,豐富學生的想象,渲染氛圍,讓課堂教學更加活躍。這樣更能吸引學生注意力,激起學生特定的情感,從而使學生帶著積極的情感展開主動而積極的探究。
二、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展開自主探究
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習不外乎是字詞句,而如果只是單純地進行這些知識點的講授,那么教學枯燥無味,學生學習動機不強,學習效率不高。而通過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可以讓學生置身于特定的教學情境之中,在和諧融洽的教學環境中,學生能將思維集中于新知的學習上,從而產生強烈而積極的認知取向與心理傾向,這樣學生才能展開一系列主動而積極的探究活動。
(一)創設生活情境。語文學科與生活密切相關,小學語文新課標指出:教學應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選擇不同的教學策略,教學中應當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運用多種直觀形象的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在教學中我們要在語文學科與現實生活之間找到最佳的結合點,將抽象而枯燥的語文知識寓于豐富直觀的生活場景之中,這樣的教學更加富有生活氣息,更能激起學生參與探究的激情與動力。
(二)創設問題情境。疑問是思維的開端,是推動學生主動探究的動力。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設計問題,更能將學生帶入求和的憤悱狀態,從而激起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引導學生帶著心中的困惑展開主動探究。我們要運用提問藝術,在無疑處生疑,在關鍵處設疑,這樣能夠讓學生帶著明確的目標展開主動學習。
(三)創設故事情境。故事是學生所喜愛的活動,將知識點寓于直觀而生動的故事之中,更能以故事的生動幽默來吸引學生,從而讓學生在聽故事、講故事的愉悅狀態下順利地轉移到新知的學習上來。
三、創設機會,確立學生學習主體地位
傳統教學中以教師為中心,教師占據整個課堂,教師講學生記、教師問學生答,整個教學都是在教師的掌控下機械進行,學生在整個教學中處于被忽視地位,被教師牽著鼻子走,只是在機械地執行教師的指令,被動地接受教材的知識,學生失去了讀思議悟的機會,學生只是被動的信息接受者。學生主體性缺失,這是傳統教學的最大弊端,也是展開探究性學習的最大障礙。
要引導學生展開探究性學習,就要改變學生的被動接受。要實現由以教師為中心到以學生為中心的轉變,確立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獨立思考、積極探究、主動思考與感悟體驗的機會。要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與文本進行零距離接觸,讓學生在思考與探究中走進文本,達到對文本的個性化解讀。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好地駕馭文本,實現語言知識的內化,提高學生的語文整體素養。
四、引發想象,積極引導學生展開探究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動著進步,想象才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想象是思維中最活躍、最重要的因素,在整個語文教學中想象至關重要。通過想象可以帶領學生超越文本,還原真實的場景。這樣更有利于學生對文本主題、思想與情感的把握,更有利于學生對字詞的錘煉,更有利于學生語文水平的提高。想象力是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的要素之一。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著重啟發學生展開豐富而充分的想象。
如在學習《桂林山水甲天下》一課時,我首先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向學生直觀地展現桂林山水風光圖,并配以動聽的背景音樂,再加以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為了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桂林山與水的特點,我讓學生展開想象,在頭腦中勾勒桂林風光圖。這樣在強烈的畫面視覺與音樂聽覺的刺激下,學生浮想聯翩,桂林山水風光圖活躍于腦海之中,這樣學生就可以深刻地理解山與水的特點,更能深刻體會“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意境,以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總之,探究性學習是新課改下教學改革的重要學習方法,它更能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與主動性,更能展現學生的個性,挖掘學生的潛能,充分發揮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特點,這正是現代教學所倡導的重要學習方式。為此在教學中我們要積極引導學生展開探究性學習,讓學生在探究中成為學習的主體,在探究中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與創新意識,讓學生去發現、去創造,一起開創語文教學新局面。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