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是一門內涵豐富的人文學科,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特點,傳統教學的灌輸式教學只重視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只注重基本的知識與技能,新課改更加重視語文學科的人文性,關注以人為本的人文教育目標,關注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學,可以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的學習動機、情感體驗,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更能實現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完美結合,這正是新課改下語文教學的重要學習方式,是語文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與目標。那么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展開探究性學習,讓學生學到知識,掌握技能,學會學習。對此我有如下幾點體會。
一、營造愉悅氛圍,誘發學生探究動機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是主宰,整個教學活動是以教師為中心展開的,教師講學生記、教師問學生答,整個教學枯燥無味,處于教師的專制之下,學生的活潑好動倍受教師的壓制,只是在機械而被動地記憶知識,盡管教師與學生付出了很大的時間與精力,但是收效甚微。現代教學下的課堂不是教師的講堂,而是師生平等對話、互動探究的平臺。在語文教學中要改變學生的被動接受,實現學生的主動探究,首先就要為學生營造開放的探究氛圍,激起學生內心強烈的探究動機,引導學生展開主動而積極的探究。因此,在教學中我非常重視開放、融洽而和諧的教學氛圍的營造,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強化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讓學生以主體身份來展開主動探究。如在學習《鄒忌諷齊王納諫》時,此課并不是很難,為此在教學中我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學生在小組內展開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在小組內完成對此課的學習。然后讓各小組選取代表走上講臺來進行講解。這樣的教學活動沒有了灌輸,沒有了教師的嚴格控制,而是開放而活躍的教學環境,是學生自己的舞臺,這激起了全體學生參與探究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學生積極地收集相關的資料,發揮小組成員共同的聰明才智,一起來展開探究性學習。結果出乎我的想象,組內學生的討論很激烈,學生代表的講解也非常精彩,這樣真正實現了全體學生的主體探究,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與把握更深刻。
二、創設問題情境,激活學生創新思維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問是學生探究的強大動力,為學生創設豐富的問題情境,將學生帶入特定的問題情境之中,這樣更能讓學生產生一種強烈而積極的探究欲望,希望通過自我探究來解決困惑,這樣更能起到激活學生思維的效果。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學會巧妙地布置疑問,以問題為主線貫穿于教學的始末,以疑問來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將學生帶入求知的憤悱狀態,讓學生的思維更活躍、注意力更集中,從而展開主動探究。
(一)導入時趣味性提問
正所謂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以問題來導入,更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從而讓學生較快地進入學習的最佳狀態。如《皇帝的新裝》一課,導入時讓學生思考,在你眼中的新衣服是什么樣的,那么安徒生筆下的皇帝的新裝又是什么樣的呢?這樣的問題更能激起學生閱讀的欲望,從而使學生展開積極的探究性閱讀。
(二)教學中啟發性提問
當學生理解困難、膚淺或是錯誤時提問,以啟發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從新的角度來思考與解決問題:學生的注意力不集中時提問,以問題來吸引學生注意力,讓學生學習的中心無形轉移到具體的教學內容上來。
(三)結束時開放性提問
課堂教學結束時提出開放性問題,這樣可以擺脫文本的限制、思想的束縛,以給予學生更大的展現自我、發揮想象的舞臺。如學完《傷仲永》后,讓學生思考:如果方仲永接受后天教育,他是否一定可以成為人才?
三、尊重學生地位,引導學生主體參與
學生的自主探究性學習是建立在學生主體參與的基礎之上。傳統教學以教師為中心,學生的自主探究自然無從談起。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轉變師生角色,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以主體身份展開自主探究,這樣的探究性學習才能取得成功。
(一)尊重學生
學生并不是成人的附屬,而是與教師享有平等地位的學習主體,是真正意義上的學習主體。教師首先就要尊重學生,給予學生充分的尊重與信任,給予學生平等的權利。讓學生感受到這種尊重與平等,這樣才能激起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從而為學生的自主探究打下基礎。
(二)信任學生
每個學生都有著巨大的潛能等待我們去挖掘。在學生進行自主探究的過程中,當學生遇到困難無法開展下去時,教師不要急于告訴學生要如何,而是要相信學生,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給予學生必要的啟發與誘導,讓學生展開獨立思考與積極思維,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
四、巧撥妙引,傳授學生自主探究方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探究性學習的主人,但并不是說教師就不重要了,放權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要發揮組織與指導作用,在關鍵時刻、重要時機巧撥妙引,相機誘導,讓學生獨立完成探究,在探究中獲取知識,提高技能,掌握方法。
(一)留白處延伸
留白是一種藝術,在文章中有許多的留白,一個省略號、意猶未盡的結尾能夠給人以無限想象的空間,我們要引導學生捕捉這些留白,發揮想象,展開富有個性的探究性學習。如《皇帝的新裝》結尾留給了讀者以無限遐想的空間,我們可以讓學生針對結尾來展開探究,續寫結尾,這樣既能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同時也可以充分展現學生的個性。
(二)無疑處生疑
在閱讀時,于不尋常處質疑很容易,但是我們更應關注細節,在無疑處生疑,這樣才能真正領悟文本的內涵,體會作者用詞的巧妙。正所謂于無疑處生疑,方是長進,于無疑處生疑正是對文本進行深入解讀的較高層次。
(三)矛盾處質疑
文章中常有一些看似矛盾實則合理的地方,引導學生在矛盾處質疑,這是重要的探究切入點,通過學生的探究更能達到學生對文本的深刻理解。如《孔乙己》的結尾我到現在終于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大約表否定,而的確表肯定,兩詞用在一起似乎矛盾,引導學生在此處質疑,展開探究,更加利于學生的深刻把握。
總之,探究性學習都必須要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獨立思考與積極思維為基礎,是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所展開的互動學習。我們要以學生為中心,以新課標為指導思想,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確立學生探究主體地位,給予必要的啟發與誘導,以引導學生展開主動探究,讓學生在探究中掌握基本的知識與技能,并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與創新意識,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與提高。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