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高中歷史課程實施中,遵循課程標準要求,運用新的教學理念,通過整合梳理核心要素、分析建構歷史聯系、歸納提煉歷史特征、深入探究歷史意義,從而全面高效地達成歷史教學的目標任務。
關鍵詞:新課程 高中歷史 教學
當前,高中歷史依據“貫通古今、中外關聯”的原則,突破了傳統歷史課程內容的編排體系,以專題形式構建了歷史教學的新體系。新的高中歷史課程同以往相比,確定了課程目標、拓展了課程類型、融入了新的史觀、建構起專題體系、體現新教學理念、改變了教學方式。新歷史課程在改革創新方面有了重要的突破,它不過分要求或強調歷史學科體系的完整性,這無疑有助于教師改變以往不適應課改精神的某些傳統教學方式,有助于學生探究學習方式的養成,也有助于學生系統掌握某一專題的歷史知識。必選修課程的設置,古今貫通、中外相連的專題學習,可恰當訓練學生從不同角度認識歷史發展全局與局部的關系,辯證地認識歷史中古今中外的內在聯系。歷史教師在備課及教學設計中,根據專題式教學內容的特點,要妥善解決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梳理整合知識要素
新高中歷史課程分為眾多模塊,同一事件會以不同角度出現在不同模塊之中。每一具體歷史知識都有其基本、核心要素。這就要求教師要充分重視核心要素的梳理和把握。備課和教學設計中如果我們將這件史事構成的基本的、核心的要素把握好,掌握了知識的整體架構,就可以輕而易舉地從不同側面來闡釋這一史事。
例如,構成歷史人物秦始皇的基本要素為:滅六國、建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采取系列鞏固統一措施,統治殘暴、濫用民力、刑法嚴苛等。梳理出上述要素后,無論是在必修一或選修四模塊的學習中,均可應對自如了。
教師在對專題式的編排方式的知識核心要素進行梳理時,要特別注意對過程要素的梳理,必須將分散跳躍的核心內容串聯起來。教學中,教師要將梳理后的核心要素及發展線索,以學案或閱讀材料的方式下發給學生,供學生自主預習,又可作為學生的復習鞏固材料。教師可將主要精力用于對重點內容的講解。
二、分析構建歷史聯系
學習歷史采用聯系的方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想象、分析綜合和整體記憶的能力,開拓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歷史知識,幫助學生掌握歷史知識間的內在聯系,也有利于激發對歷史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習效率。新教材按照專題方式編排,知識往往分散在各個模塊里面,相互之間的聯系不是很鮮明和緊密。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和教學時認真分析并加以梳理,建立起它們之間的聯系,才能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認識。
如必修課的三個模塊,實際是政治、經濟與文化三方面的聯系。一方面重大的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會在政治、經濟與文化上都有所體現,模塊分割后就需要我們再將其組合起來,使學生能夠形成完整的歷史概念;另一方面,在歷史上,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變化是相互影響和作用的,也需要揭示出這種內在關聯。除此以外,各個模塊之下的專題、課題之間的內容,也需要加以聯系與溝通。
歷史的聯系有許多種類,諸如前后、內在、因果以及中外、古今聯系等等。在進行聯系時,要全面系統考慮相關的歷史事物,多角度地認識事物的作用,尤其要注意史事聯系發生的關鍵處。學習歷史尤其是復習時需要進行整體歸納、縱橫串聯、中外結合、古今聯系,形成一個立體交叉網絡。學生就會乘著聯系的翅膀,在歷史知識的海洋中自由飛翔。
三、歸納提煉歷史特征
歷史事物的內在性質和外在表現都有著自身的特征。新高中歷史模塊的內容涉及不同領域的歷史發展,內容上大都涉及歷史制度、現象、格局和發展趨勢等。對歷史事物的特征進行認識,是歷史課程標準中的要求。課標中多次提到特點的認識,如“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認識我國民主政治的特色”“認識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特征”等等,可見,特點的認識是教學的要求和目標之一。
教師在備課時要認真分析并加以歸納,以便帶領學生對歷史事物的特點進行認識。歸納提煉歷史事物特點的方法有多種,其主要方法一是認識事物的本質屬性;二是分析事物各方面狀況;三是把握事物新有的變化;四是對前后事物加以比較;五是聯系事物造成的影響。
歸納概括歷史特征要在發散思維中找到歸納、概括的角度,要在比較中尋找角度,得出區別點,概括特征。還要善于提煉歸納,從錯綜復雜的史實中,把握客觀線索、趨勢、新發展,形成特征。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培養學生歸納歷史特征的能力。要多指導學生廣泛學習、閱讀、積累歷史理論語言,分析歸納時,才能自覺地站在理論高度去分析,去闡述。
四、深入探究歷史意義
認識歷史的意義是專題式編排教材的一個重要意圖,也是運用探究式教學方式的一個主要特征。高中學生探討歷史的問題,其要點便是認識歷史的意義所在。因此,要以大歷史的視野,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審視歷史事件的地位、作用、意義和影響。
如必修三中的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部分內容是以往教學中很少涉及的,教師在備課時需要深入挖掘,重新學習和探討。如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其歷史的影響是什么?概括起來,一是政治上有助于加強大一統和君主集權政治,并在一定程度上改變政府由貴族、功臣把持的局面,知識分子得以參政,提高了政府的執政能力。二是儒家學說被定為一尊,成為正統思想,對此后兩千多年中國的社會和學術發展影響至深。三是太學的創立,使國家有了培養人才的學校,也帶動了民間的辦學,推動了文化的傳播。四是尊儒結束了學說爭鳴的局面,扼制了學術思想的自由發展。五是知識分子偏重鉆研儒家經書,忽視對科學、技藝的探索,學術思想之路難以拓開發展。
在分析歷史事物的影響和意義時,需要放寬視野,從多個角度進行探討,尤其要將其放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加以考察和評判。無論是進行聯系的構建、特點的歸納,還是對意義的發掘,所有這些都是對歷史的探究,教師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在教學方式上應當突出學生主體,以學生的活動為主,并以此來訓練學生的各方面的能力,使學生生成自己對歷史的認識。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