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受篇幅等的限制,并不能多方面、多角度地呈現化學知識,而只能是選擇最具代表性與精練性的內容,具有相對的滯后性與區域性。要讓學生快樂學習、有效探究,促進學生化學素養與綜合能力的全面提高,就不能只是完全以教材為中心,而是要充分發揮教師開發者、組織者與引導者的角色作用,堅持以學生為出發點,立足教材、尊重教材,超越教材、創造性地運用教材,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以將靜止、枯燥的化學教材轉變為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直觀形象而又豐富多彩色的內容,激起學生學習化學的激情與動力,強化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讓學生以主體身份展開主動而積極地探究,在探究中獲取知識、掌握技能、提升能力,促進學生得到素養與能力的全面發展。這樣的教學才是有效的教學,所培養出來的學生才能成為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綜合型、創新型人才。筆者現結合教學實踐對高中化學教材的開發淺談如下幾點。
一、堅持以學生為中心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一切教學活動都要圍繞著學生這個中心展開。在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時也要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堅持以學生為中心,這樣的教材開發才能更好地為學生服務。相反如果脫離學生這個中心,只是憑教師的主觀意愿來開發教學資源,教學脫離學生學情,無法激起學生參與的激情,無法引導學生展開主動探究,這樣的教學是失敗的,這樣的教材開發同樣也是失敗的。因此,在對教材進行開發時,我們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學情,以此為中心,這樣的教材開發才能更加符合學生的學情,貼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才能激起學生探究的熱情,引導學生展開主動探究,在探究中得到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全面發展。
我們要了解高中生的心理特點、思維特點與認知規律,要認識到高中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化學基礎與生活閱歷,其思維也有了一定的發展,但依舊以形象認知為主,因此,在學習一些較為枯燥而抽象的知識時,我們不能只是機械地照搬教材,而是要考慮到本校、本班學生的實際學情,將這些抽象知識以學生所熟悉的事物與形式展現出來,這樣才能達到學生對知識聽真正理解。如微觀世界的認識,我們就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強大的三維動畫動態演示效果,將粒子的運動、分子的形成等以畫面與圖片的形式直觀而動態地展現出來。這樣運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并不是枯燥而簡單地進行教材的復制與翻版,而是將多種信息進行優化與整合,直觀、動態地展現在學生面前。這樣更加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與學習規律,更能激起學生參與的激情,更加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以學生為中心,來開發教材,實現多種教學資源的優化與整合,這樣的教學才能更加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緊緊圍繞學生這個中心有效展開,真正開發校本教學資源。
二、考慮學校的物質條件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既是化學課程的重要學習內容,同時更是重要的學習方法,實驗在整個化學課程體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現行高中化學教材增大了實驗的比例,設計了許多實驗。但不管是教材上所安排的教師演示實驗還是學生探究實驗,都是基于全國或是某地區學生的一般性與學校的基本實驗條件所設計的,而各地區由于學校物質條件的差別,而存在一定的差異性。換言之,這個實驗在這個地區的學校可以完成,但是在某些學校由于實驗條件的差異而無法完成。實驗在整個教材二次開發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因此要實現對教材的二次開發,就必須要重視實驗教學,就必須要考慮到學校的實驗器材等物質條件。否則實驗設計得再好,不具備完成的客觀條件,一切就成為空談。這樣就會使實驗教學成為“空中樓閣”,失去了存在的基礎。因此,在對教材中的實驗進行開發時,不僅要考慮到學生的基本學情,同時還要考慮到學校的辦學條件,要看是否具備完成實驗的器材與條件。我們要依托于本校的實驗條件,發動學生,充分利用身邊可以利用的材料,來開發校本教學資源,實現化學教學的生活化、本土化,使其更具特色化與個性化。如關于水的凈化,我校實驗室中沒有凈水器模型,但是我們可以發動學生,帶領學生一起來制作模型。這樣既可以引起學生的關注,激起學生強烈的參與意識,使學生主動而積極地參與到模型的制作與新知的學習中來;同時手腦結合,可以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更可以向學生直觀而形象地展現模型的整個構造,這樣更加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不再是死記硬背、機械運用,而是在親自動手操作與動腦思考中達到深層次的認知,這正是我們所追求的教學目標。
總之,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是新課改形勢下現代教學的重要趨勢,是推進化學教學改革,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手段。我們要認真學習新課改,以新課標的新思想新觀念為指導,以學生為根本出發點,解決好教材開發與學生學情、教師素質以及學校的物質條件之間的矛盾,將理論研究與實踐探討結合起來,勤于補拙、勇于探索、敢于創新、善于總結,這樣才能實現有效的教材二次開發,為學生構建一個開放而有活力的大課堂,讓學生展開主動探究,享受化學學習的樂趣,促進學生自身素質的全面提高。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