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閱讀是提升學生語文素質的重要手段,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而讀與寫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關系,讀是寫的基礎、寫是讀的目的。所以筆者認為,要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實效性,必須建立一個“讀寫一體化”的閱讀模式,讓學生在讀中汲取寫的材料,在寫中實踐讀的價值。
關鍵詞: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讀寫一體化”
閱讀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個長期的習慣培養過程,練筆活動也應該滲透到課內課外大大小小的閱讀之中,讓學生形成慣性,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化效果。
一、美句摘錄,豐富積累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要想提高自己的閱讀理解能力,必須要具備一定的詞匯量和文法知識,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更是表明了積累工程的長期性,只有一點一滴地將小流匯聚,才能成就汪洋大海。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好詞佳句的摘抄,讓他們把文章中好的表達摘錄到一個小本子上,經常拿出來翻看,將這些句子熟記于心。在抄錄的過程中,學生需要眼、手、腦并用,注意力高度集中,長此以往,不僅能使自己滿腹經綸,也逐漸擴大了文學視野,提高了人文修養。今后在閱讀中遇到障礙也就會越來越少,閱讀水平自然就提高了。而相應的,積累的詞匯、表達技巧和文字材料多了,寫作文才能言之有物、打動人心。只要學生鍥而不舍地進行語言的摘抄和積累,其文學素養和閱讀能力一定能夠得到相應的提升。
二、仿寫過渡,為創作蓄勢
仿寫是對學生積累和消化能力的檢驗,是創作的蓄勢階段。此外,仿寫還需要很好的原文理解能力和技法提煉能力,是對學生閱讀理解水平和文字表達水平的雙重考驗,成為閱讀教學中教師百試不爽的法寶。一般來說有句子的仿寫練習和文章的仿寫練習兩種情況。
如《山中訪友》這篇課文,其中就包含了大量的擬人句、比喻句等,而且同一本體有多個喻體,為學生的句子創作提供了很好的范本。于是教師就可以讓學生選取其中自己最喜歡的一個句子進行仿寫,可以是將本體和喻體進行替換,也可以是從另外的角度進行擬人,只要能夠自圓其說就行,是對學生發散思維的有效鍛煉,重點提高了利用課文中的精彩句子進行仿寫練習的能力。
而對于文章整篇的仿寫,比如,說《軍犬黑子》這一課,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模仿課文的形式以“設疑”的方式開篇,然后以第三人稱進行故事敘述,重點描寫一個人物或者動物的形象。在有了參照物的情況下,很多學生都寫得非常吸引人,這就是仿寫的最大優點——見效快。讀是寫的基礎,寫是讀的延伸,學生將閱讀獲取的表達方式和技巧為自己所用,這是一種閱讀能力的體現,也是為自己的文章增色的有效手段。學生的寫作能力得到了提高,就會體驗到閱讀帶來的好處,從而更加用心地去閱讀、去積累,所以教師要善于將閱讀材料和仿寫訓練結合起來,經常進行典例分析,指導學生借鑒文章中的精華部分運用在自己的寫作中,實現閱讀和寫作的雙豐收。
三、改寫創造,引起知識內化
改寫就是改變文章的敘述方式甚至是文學體裁,是對讀者閱讀能力的一大考驗,它需要學生將閱讀材料中所提供的信息整合起來,用自己的方式進行加工和改造后再表達,同時不改變原文所要表達的意思和情感,是學生閱讀綜合能力的集中體現。
比如在學習了《林海》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寫一份“導游詞”,以“小導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紹林海的迷人之處。在改寫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要重新再將課文閱讀幾遍整理信息,還要組織好自己的語言,將其變得更加口語化和具有煽動性,這才符合一篇“導游詞”的要求。學生在讀和寫的交替進行中,不僅將文章的內容熟記于心,還學會了用不同的文體來表達同一主題,這不僅是一個知識的內化過程,更是閱讀能力向寫作能力的有效遷移,大大提高了閱讀教學的效率。
四、續寫發散,實現能力提升
續寫是把文章的結尾看做是另一個起點,學生自己根據閱讀所得的信息和心理體驗進行合理的想象,把文章繼續寫下去的一種創作形式。它需要學生仔細地研讀文本,將細節處進行放大、發揮,整理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從而推理出故事的合理走向,是培養學生推理能力和創造性思維的好方法。
我們教材中有很多文章都可以作為學生的續寫訓練材料,比如,《頂碗少年》《賣火柴的小女孩》《十六年前的回憶》等,所以,教師可以讓學生在仿寫完成之后再去讀一讀原著,比較自己和作者對事態發展推測的異同,在反省自身的同時又增加了閱讀量,何樂而不為?總之,教師要積極發掘教材文章中可續寫的點,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啟發引導,讓他們在閱讀中獲取創作的靈感,發散思維,實現能力的提升。
五、習慣養成,使閱讀成為常態
閱讀樂趣、養成閱讀習慣對于小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是一劑長效藥。雖然見效慢,但是受益終身。我國小學語文新課標針對高年級的學生提出了具體的閱讀要求:“擴展自己的閱讀范圍,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0萬字。”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向學生推薦一些可讀書目,幫助他們拓展課外閱讀量,強化積累。
具體的做法可以是在教室內設立“借閱角”,即將自己的藏書貢獻出來,給學生們閱讀,并號召學生也將自己讀過的書報、雜志等帶到學校來與同學分享,實現資源的共享。在擴大閱讀量的同時也增進了師生、生生之間的情誼。另外,教師還可以定期組織一些讀書交流活動,檢驗學生的閱讀情況,如讀書交流會、好書推薦會、舊書拍賣會等,在班級內營造一種“勤讀書、好讀書、樂讀書”的良好氛圍,讓閱讀成為一種常態。同時,“讀寫一體化”的教學模式也要輻射進學生們的課外閱讀之中,教師可規定學生每周寫一篇讀后感,并選取其中優秀的篇章張貼在教室的展板上供學生觀摩,以榜樣的力量帶動整體素質的提升,同時也是對榜樣的激勵,讓他們繼續保持下去。
六、結語
語文教學向來是“讀寫不分家”,教師們要認真研究讀與寫的有效結合點,以讀誘寫、以寫促讀。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促進其文本解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共同提高,讓學生愛上讀、樂于寫。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