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教材中小學英語高年級階段倡導語篇教學應該如何開展?不少教師對閱讀教學的理解僅僅停留在表面模式,存在一個普遍問題:單純復制教學模式。
關鍵詞:時間安排 復制 忽略預測 華而不實
小學英語高年級階段倡導語篇教學,每位教師都知道按照讀前——讀中——讀后的三大環(huán)節(jié)來處理該部分教學,但是很多教師對閱讀教學的理解也就僅僅局限于此。新教材中的Story time版塊的可讀性很強,閱讀教學應該如何開展?很多教師對此都不太了解。
我處于英語教學工作的一線,接觸到不少教師,也問過他們對閱讀教學的想法,發(fā)現(xiàn)他們對閱讀教學的理解僅僅停留在表面模式,即交流——導入——預講部分知識——聽第一遍錄音提問——聽第二遍錄音提問——自己看書填表——復述——拓展——家庭作業(yè)。用舊教材的思想理念來簡單處理新教材,這里存在的一個普遍問題:不能理清新教材中語篇之間的個體差異,單純復制教學模式。
如六年級第二單元What a day?的Story time版塊,很多教師開篇跟學生Free talk: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Where did you go last weekend?類似過去式的句型問答來引出活動,從而引出這部分的內(nèi)容來進行學習。接著進行常規(guī)的問答,一節(jié)課的重點就是學生或聽或看或填表,幫助學生了解這篇日記中所涉及的活動和單詞。我認為在處理該版塊的時候首先關注的應該是日記的英文格式,而不是日記中的活動。其次,應該關注如何寫日記,以什么為線索來寫,而不是很多活動湊在一起就是篇日記。再次,應該幫助學生通過閱讀日記,了解體會Yang Ling的情感,自己得出What a day的正確含義,當然這當中還涉及諸多動詞過去式的運用。將以上幾方面有機地融合起來,分詳略,分主次,讓學生通過這一版塊的學習,懂得如何寫日記,如何按照時間或天氣編排自己的活動內(nèi)容,如何表達自己的情感,這才是一節(jié)成功的課。
第二個普遍問題是:教材鉆研不到位,各版塊時間安排不合理。聽了很多教師的課,我發(fā)現(xiàn)他們通常喜歡在讀前把課文的詞句另創(chuàng)情境都新授完畢,然后才進入課文文本的處理。這時往往耗時在十五分鐘以上,有的甚至高達二十分鐘。一節(jié)課總共才四十分鐘,上了二十分鐘才進入正題,這不能不讓聽者大掉眼鏡。結(jié)果讀中僅僅進行了八分鐘,甚至有的只有五分鐘,就跨入讀后拓展。整個一節(jié)課算下來,讀前二十分鐘——讀中八分鐘——讀后十二分鐘,最重要的讀中成了處理最馬虎的環(huán)節(jié)。
如新教材的第三單元Holiday fun的Story time板塊,聽了幾節(jié)課,開篇通過圖片引出景點單詞,費心創(chuàng)設新的情景,或談論自己去過的旅游景點,引出單詞bund, summer palace等。姑且不論教師去過的景點恰好與書上相同,就看時間的分布,如此Free talk,再teach新單詞、新句型,學生再Free talk,時間已經(jīng)去了近20分鐘,而本課的中心Holiday fun還沒展開。在這20分鐘內(nèi),由于教師的引導不到位和學生自己的詞匯缺陷,fun這個詞學生幾乎沒有體會,這樣設計課堂對嗎?
第三個普遍問題就是:教者忽略了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技巧,僅僅就教材講教材。通常一整節(jié)課,學生都是跟著教師的教學步伐而前進,回答教師的問題,完成教師的操練,找到教師要找的句型……很少有教師在課堂上教學生學會辨認語篇指示詞語,培養(yǎng)學生的推理技巧、跳讀技巧、覽讀技巧等。
如第一單元The king’s new clothes, 教師在指導閱讀是往往要求學生模仿錄音,注意語調(diào)高低和輕重,我覺得更應該教給學生體會情感,知道為什么這里要重讀那里要輕讀?本單元Story time板塊,國王的地位、心理,騙子的地位、心理,小孩子的年齡、心理等都很重要,教師只要稍加引導,六年級的學生很快就能自己揣摩出語調(diào)、語氣,那么在讀書的過程中我們就會驚喜連連。不少學生即使在背書時候的神態(tài)、語氣、動作也都配合得恰到好處,遠勝過機械盲目第模仿跟讀。
從語篇教學的讀前——讀中——讀后三個版塊來看,常見以下問題。
第一是讀前版塊,教師忽略了背景知識對于文章理解的重要性,不能充分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和自主預測。閱讀是一個語言心理的猜測過程,讀者運用自己的知識對文章的下文進行預測。讀前的大部分工作應該是激發(fā)學生的知識庫從而對文章內(nèi)容進行預測。實際的英語課堂中,很少有教師做到這點,比較常見的就是教者為了講單詞、講句型、講語法而忙碌,其目的僅僅是為了課堂的順利進行。
第二是讀中,學生不斷跟著教師的步伐回答一個又一個問題,思維發(fā)展的擴散性嚴重受到限制。讀中是讀者閱讀檢驗預測、修訂預測并進行新的預測的過程??上У氖牵瑢嶋H的課堂教學中很少有教師讓學生根據(jù)背景或圖片進行預測,往往直接給予學生兩三個問題后,要求學生聽錄音或看動畫后來回答。教師拋出的這兩三個問題其實也是一個預測的過程,應該讓學生自己來得出。
就教師直接給予學生問題來看,層次不清、難易不當、重要性不明確是普遍的問題。不少教師處于“提兩輪問題,只要問題不一樣就行”的錯誤邏輯中,或者粗糙地處理成第一輪兩個簡單問題,第二輪三個復雜問題的循環(huán)過程。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思考,這兩輪問題之間有什么邏輯關系?是否是第一輪猜測后的修正?是否是首輪問題后的細化和深化?是否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是否捕捉住了關鍵信息?……實際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很少反映出這些要點,導致整個讀中平淡如水,缺乏重點,難以激發(fā)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
第三是讀后,很多教師采取的形式過于單一,多是復述。讀后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鼓勵學生將閱讀的內(nèi)容與自己的經(jīng)歷、知識、興趣和觀點相聯(lián)系,將所學內(nèi)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jié)合。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我們可以采用的形式有很多,可以以提問檢查的形式進行,可以通過學生自我匯報的方式進行,可以采取讓學生自己寫讀書筆記的方式進行,還可以模仿寫作……在以上都做得不錯的時候,不少教師在活動介紹上又出現(xiàn)語言過于復雜、問題模糊不清、目標層次不明的問題。
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依賴于閱讀教學的開展,新教材中更是如此。面對新教材,我們要將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技巧放在首要位置,鼓勵學生增強自信,提高對閱讀材料的欣賞能力,組織學生開展小組活動和合作性學習,共同處理閱讀中的有關信息,培養(yǎng)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在閱讀中,我們還應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問題的提出和設計應切合學生實際,符合學生需求從而激發(fā)他們的學習動機,充分尊重他們的主體地位。做到以上這些,學生才能流暢地進行口頭交際,甚至閱讀英文原著、查閱外文資料。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