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思考、探究、活動與理性提升,進而有利于學生在情與境的交融中,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協調發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發展思維能力、促進良好思想道德品質的形成和情感的升華。
關鍵詞:信息技術 情境 活動 發展
我國的“情境教育”是著名特級教師李吉林從古代的“意境”論、近代的“境界”說以及心理學中關于語言與思維相互關系等學說中汲取豐富的營養而創立的理論,他認為情境教育能充分開發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的認知心理和情感思維的發展。然而在教學中,我們發現利用傳統的教學手段創設思想品德學科教學情境,常常受到時間與空間的限制,難以創設超越時空的教學環境,影響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于是在思想品德教學中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發揮其新穎性、趣味性、直觀性、多維性、刺激性和藝術性的特點,創設激發學生積極情緒和濃厚興趣的各種情境來實現三維教學目標,已成為思想品德教學的一種必然趨勢。下面,筆者就如何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創設思品教學情境淺談自己的看法。
一、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創設問題情境,提高學生思辨能力
思源于學,學起于疑,在思想品德教學中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播放歌曲、展示圖片,巧妙設疑創設問題情境,進而促進學生對重點知識的理解,為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做好鋪墊。
在教學中利用學生所熟悉、喜愛的歌曲創設問題情境,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例如,在學習《歡快的青春節拍》第二部分“成長的煩惱”時,我就請學生欣賞歌曲《小小少年》,然后提出問題,為什么小小少年“隨著年歲由小變大,他的煩惱卻增加了?”“他有哪些煩惱?怎樣消除這些煩惱?”這時學生的思維點被激活了,學生都積極開動腦筋,踴躍發言,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生動、形象、直觀的各種圖片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在教學中教師利用網上豐富多彩的圖片資源,創設教學所需的問題情境,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思想品德教學能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展開。
例如,在學習《愛在屋檐下》一課第一部分“我知我家”時,我運用了網上搜集來的三組圖片——學生所熟悉的家的外景,學生與家人圍坐在一起暢談的情景,風雨中父母接送子女的照片,教師提出問題:你認為家是什么?你希望自己的家應該是什么樣的?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圖片,并同時深入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開始時只是回答家是房屋,家是親人聚集的地方,后來學生在教師的啟發下,認識到家還是溫暖的避風港,是一片藍天,是一把保護傘……這樣,學生在思考、回答問題的過程中真切地體會到家的含義,同時把知識內化為自己的意識和感悟,對后面的教學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在創設問題情境時,要注意突出教學重點,分散教學難點,并盡可能地創造條件,使學生直入問題情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真正做到自主學習、自主發展。
二、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創設活動情境,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在活動中學習,在實踐中感悟,在感悟中發展,在發展中提高,這是思想品德課程最基本的要求。它既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又注重學生的思想品德踐行,鼓勵學生通過情境模擬、角色扮演等各種活動,強化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增強學生對生活的感受和體驗,進而促進其自身思想觀念和道德品質的發展。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學中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創設各種活動情境,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感悟和理解學習內容,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其在活動中逐步養成高尚的道德品質和良好的行為習慣。
(一)利用故事創設活動情境
生動的故事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為學生提供自由想象、自主思考的空間,能夠在啟迪思維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和創新能力。
例如,在學習《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時,我展示“小林的故事”:小林5歲就沒有了母親,一年后他多病的父親也去世了,可憐的小林只能隨祖父母生活,可祖父母生活困難,小林的兩位叔叔視他為累贅,經常斥責、打罵他。慢慢地小林變了,脾氣越來越暴躁,有時去偷東西,今天他又偷拿東西時,被人們發現了。然后,我請學生圍繞“是否寬容小林”的辯題,分正方反方進行了激烈的辯論(正方認為應該把小林扭送公安機關,反方認為應該寬容小林)。通過辯論使學生明確寬容是有原則的,在辯論的過程中又培養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和明辨是非的思辨能力。
(二)利用FLASH動畫短劇、生活短劇創設活動情境
FLASH動畫短劇和生活短劇以其生動、形象、直觀、直入主題而廣泛用于創設各類教育教學活動情境之中。這樣的情境可以最大程度地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符合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新奇感,有利于調動學生非智力因素,營造課堂氛圍,能夠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與情感體驗,進而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如,在學習《兩代人的對話》時,我首先請學生觀看生活短劇“沖突”——“初中生小冰向爸爸提出晚飯后到同學家做作業,順便看會兒錄像。爸爸同意了,但要求她8點前回家。小冰想現在已經快7點了,那么快就回來不合理,一時冒了火。”接著我設計了—個心理體驗活動:把全班學生分成兩組,一組體驗小冰的心理,想辦法得到父親的允許;另一組站在小冰父親的立場上,努力說服小冰早點回家。小組準備后,學生紛紛進行表演。后來我加以引導:怎樣找到—個讓雙方都滿意的解決辦法呢?經過熱烈的討論后,學生想出了很多辦法。有的說:“讓她做完作業后把錄像帶回家看。”有的說:“讓家長陪她到同學家,看完錄像后再陪她一起回家。”有的說:“可以打電話讓家長去接她。”這種討論、爭辯的活動既是學生道德提升的過程,也是學生體驗的過程,既掌握與他人溝通的方法和藝術,又提高了教育實效,也能較好地實現教育教學目標。
三、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創設共鳴情境,升華學生道德情感
思想品德教學中創設有感染力的教學情境,使各種教育手段、學習內容、師生交流有機結合,形成知、情、意、行的統一,進而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產生情感交融點,引發共鳴,做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升華學生的道德情感。
音樂和詩歌既能渲染氣氛,又能感染學生,在創設情感共鳴情境中可以發揮重要作用。如:在即將結束《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課堂教學時,我用《致愛麗絲》的鋼琴曲作背景音樂,深情朗誦《寬容》的詩歌——“寬容是大海,能容下江河,也能容下小溪;能容下競游的百舸,也能容下一葉扁舟。寬容是高山……”這樣的設計,豐富了學生視覺和聽覺的感受,激活了學生的想象思維,凈化了學生的心靈,陶冶了學生的情操,增強了教育的感染力。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