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教育作為義務教育的啟示階段,也是學生學習習慣形成的奠基階級。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全面推進,對于小學階段的教學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材在出現變化的同時也就意味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也應該做出相應的調整。知識與能力并重,整體素質全面發展成為新課改的小學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是對課堂教學師生角色的明確定位。那么怎樣使教師的教學行為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呢?下面從三個方面談談自己在教學中的一些體驗。
關鍵詞:新課程 主體 主導 參與 自主學習 創造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必須有豐富的知識,具有知識自我更新的能力。把課堂還給學生,學生在課堂中思維將十分活躍,會把很多教師意想不到的問題提出來,教師如果知識水平不高,將很難對眾多的問題給予解答。另外,課堂中雖然倡導以學生為主體,但教師的主導作用也不能抹殺,而且新課程知識已經更新,如果教師對教材都吃不透,將如何設計問題?教師主導作用將如何實施?另外計算機等新科技的應用,都要求教師知識水平不斷自我更新,及時提高,否則將難于在課堂中真正體現新課程的改革。那么,學生應該怎樣做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呢?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簡要分析。
一、尊重學生主體,調動學生興趣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如果不想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不懂有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沒有學習興趣,學習就會成為學生的沉重負擔?!?/p>
這段話充分說明了學生興趣在推動學生主動學習中的重要意義,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本著學生主體地位的原則,來設計教學流程,結合學生實際和教學內容預設情境與教學環節,給學生一個參與、展示自我的平臺,在這樣的平臺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地、獨立地學習、探究,在收獲語文知識的同時,不斷地提升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也能夠在這樣的過程中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主體地位能夠得到充分的發揮。
例如,在進行語文教學的常規部分古詩學習時,就可以事先安排學生預習、誦讀,上課先讓學生展示自己的預習成果,這樣學生的積極性不但能夠調動起來,也加深了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
二、創設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氛圍
俗話說:親其師,信其道。這句話充分說明了和諧的師生關系和良好的學習氛圍對于學生學習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從教學的角度來說,教師教學的過程既是在傳遞知識,更是師生之間情感的溝通、思想產生共鳴的過程。如果單純的是以教師主宰課堂,學生被動聽講謹言慎行,此時的學生缺乏自主性與創造性;而師生關系融洽,學生天真爛漫的一面就慢慢地呈現給教師,主動性和積極性也會不斷提高。
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構建一種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對于發揮學生主體地位,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有著重要的意義。這里需要指出的是,教師在理念上要明確和諧師生關系的重要性,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不是服從與被服從的關系,教師應尊重每一個學生,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創設不同的情境和氛圍,鼓勵學生展開想象,勇于提問,大膽發言,善于表達自己的觀點。課后,教師仍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生活,對后進生要給予更多的愛護,及時提供各種幫助,使他們克服學習困難,不斷進步。
三、發揮學生自己的學習潛能,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
(一)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創造是素質教育以學生為主的最高表現。真正的創造性是對現實的一種超越,是一個人獲得成功的必要條件。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創造,引導他們成功。尤其是每當學生對教師原來的設想或講的內容提出異議而又十分有道理的時候,教師要放下架子,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給予高度評價。
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看法和體驗,在學生語言表達的準確度上,教師也毋須苛求。要允許他們出現一些錯誤,教師要學會容忍學生的錯誤,學會傾聽,讓每一個學生都敢講話,“我的學堂我做主”。教師要鼓勵學生勇于發表自己的獨立見解,以此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培養他們的成長自信。在學生闡明觀點或發表看法時,教師要學會傾聽,即使不贊成他們的觀點,也應該尊重他們的話語權和犯錯權,絕不能表現出滿不在乎的神態,更不能粗暴地將他們的發言打斷,要和顏悅色地聽他們把話講完,以增強他們對學習主體的認知和理解。對于值得肯定的見解,要毫不吝嗇地贊賞,千萬不可求全責備。
對于不常發言的學生,要有意識地創造條件,為他們提供講話的機會,鼓勵他們勇敢地站起來、說下去,讓他們在觀點的闡述中懂得參與就是成功。
給他們創設擔當“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勝利者”的機會,學生就會因為受到鼓勵而激發出更大的興趣,創造出一個和諧、寬松、友愛、平等的教學氛圍,從而在練習中自我認識并糾正,在成功中獲得自信心和喜悅感,以利于培養敢于思考、敢于創新的能力。并在自己的創造中,在成功的體驗中增加信心,從而發展創造力。
(二)加強學法指導
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他們的學習習慣還未形成,制約他們這階段學習進步的主要障礙就是符合個人的學習方法還未形成。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教師的責任不僅僅是教,而在教學生學。”
這里的學就是教會學生會學,找到符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就是我們常說的“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傳統的教育觀念,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過多重視知識的講授,而且基本上都是教師“包辦”,學生只是在死記硬背地掌握知識,學生的解題能力、思考問題的能力得不到培養,學生無法舉一反三地去解決問題。
就新課改的要求來看,現在的小學語文課應該是師生互動的課堂,教師把教學內容設計成若干個有思考價值的問題給學生研究,而且設計的問題,既不能教師一提問學生就馬上知道答案,也不能深奧得讓學生沒法思考,應該聯系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與生活經驗去設計問題。就課程的課堂教學環節而言,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優化,不再局限于啟發式教學,而更關注的是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參與。這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應充分考慮留有足夠的讓學生思考與展示的空間,以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
總之,學生、教師、知識這三者對教學而言,并不是無差別的存在,而是存在本體和非本體的差異。教學的本體不是教師,也不是知識,而是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上的主人,才能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學習的快樂。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