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以往的說話訓練不同,口語交際教學有著更高的要求。《語文課程標準》中就有這樣一句話:“口語交際應在具體的口語交際情境中,培養學生傾聽、表達、應對的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這句話很好地為教師的口語交際教學指明了方向。在小學低年級語文的具體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如何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讓學生能夠更加文明、和諧地與人進行交流,提高他們的人際交流素養呢?筆者認為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設計情境,誘發激情
在低年級學生進行口語交際訓練的起始階段,教師要多為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讓他們體會到成功的快樂,使隱藏在學生心中的那種自尊感和自豪感能夠得到激發。剛開始時,學生對口語交際的認識不足,也沒有足夠的熱情,在心理上存在著極大的障礙。為了克服這些問題,激發學生對于口語交際的熱情,教師要以維護學生的自信心為基礎,為學生創設各種各樣的情境,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
如在“愛吃的水果”口語交際課上,為了讓學生對口語課充滿期待,誘發他們表達的激情,我為學生創設了兩個與本課主題相關的情境片段:第一個是拿出準備好的香蕉、蘋果、梨子等實物,讓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組內展開討論,交流彼此愛吃的水果,并通過組內合作與共同探究,弄明白組內其他成員愛吃的水果有什么特點,他為什么愛吃。第二個是讓學生每人從家里拿一個自己愛吃的水果,抽取十來名學生做“小記者”,對其他學生進行采訪,詢問:“除了自己拿的,你還對哪位同學的水果感興趣?”“你了解自己所拿水果的特點嗎?”“你知道這種水果對我們的身體有什么好處嗎?”然后由被選中的學生回答問題。
這種情境設計實現了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雙邊互動,他們的口語訓練是在實踐中進行的,具有實際應用的意義。并且,在對實物——水果觀察、觸摸、品嘗的過程中,學生的各種感官共同體驗,有了全面的感受,這種體驗和感受就會對學生產生交流、傾訴的刺激,加上教師創設的情境,口語交際就水到渠成了。因此,在“愛吃的水果”這一主題的教學中,師生在教師創設的教學片段中進行了良好的、有效的互動,誘發了學生參與口語活動的激情,讓交際更有現實意義。
二、多加激勵,營造氛圍
在能夠對教學效果產生影響的各種因素中,情感占據著很大的比例。教師對學生的情感猶如春風、雨露,滋養學生的心田,讓學生能夠更加茁壯地成長。在多年的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如果教師能為學生創設一種民族、平等、合作的教學氛圍,讓學生身心輕松,沒有顧慮地進行交流,就能很輕松地激發學生的交際情感。以往,教師總會端著“師道尊嚴”的架子教育學生,如今,我們要擺正自己的位置,做學生學習的主導,將主體地位還給學生,多一些情感投入,多一些努力經營,盡力為學生創造一種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
如進行“交朋友”的口語交際時,我先帶領學生將教室整理、布置了一下,令人感覺置身于聯歡會之中,師生圍成一圈坐在會場里,濟濟一堂,其樂融融。筆者點了幾名學生走到會場中央做自我介紹,當他們害羞、膽小不敢說時,筆者就會給他一個親切的微笑:“別著急,慢慢說,老師相信你能說好。”當學生聲音很小或是吐字不清時,筆者會安慰他:“你有很動聽的聲音,你能把音量調大一點讓那些想認識你的朋友聽清楚嗎?”當學生在交際中有了很大的進步時,筆者會給他一個贊賞的眼神,并鼓勵他:“你說的真好!”“你真是一個勇敢的孩子!”“我很喜歡你的性格,我們可以做朋友嗎?”在筆者的鼓勵和引導下,學生的膽子逐漸大了起來,也能夠很順利地完成“自我介紹”的任務了。在很短的時間里,學生就敞開了心扉,他們七嘴八舌地說著,都想結交到更多的朋友,就連那些平時很沉默的學生也加入其中,踴躍發言。
三、融入生活,創設情境
人類的言語的發展是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有了語言的動機,再加上必需的語言材料,語言就會得到發展。因此,在口語交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努力為學生創設一些具體的情境,將學生的日常生活融入口語交際之中,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
如上“招待客人”的口語交際課時,我用教室里的課桌椅排成了沙發、電視、茶幾,模擬家庭中的客廳,點選一名學生扮演“主人”,招待我這個“客人”。具體情節是這樣的:“主人”坐在客廳的沙發里聚精會神地看電視,“客人”拿著一袋水果上前敲門。主人:誰呀?客人:是我,林阿姨。主人從防盜門的“貓眼”里觀察了一會,確認是林阿姨后開門,將客人迎進門。主人:林阿姨請進,坐沙發上吧。接著去給客人倒水,說:阿姨請喝水。然后客人詢問了一下他的學習情況,他都回答得很好。客人起身出門,主人送到門口,揮手笑著說:阿姨再見。
表演結束,我趁熱打鐵,讓同桌表演剛才的一幕,進一步說說自己平時接待客人的事例,然后四人小組合作,我做到學生選擇一個生活情境進行模擬接待。這樣的活動,使整個過程都沉浸在演演說說的歡聲笑語之中。
四、改進評價,提高能力
當前對口語交際評價的取向,多滿足于“說得好”,而不關注口語交際的效果。實際上,我們不應只是評價學生的語言發展水平,注重評價誰“說得好”。切實說好只是第一步。會說話不等于會交際,語言能力不等于交際能力,我們還要關注學生交際能力的發展,關注實際的交際效果怎么樣,關注是否實現了交際的意圖,關注在具體的語境中,語言是否得體,行為是否得體。也就是說,在關注過程與方法的同時,更要關注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投入。所以,口語交際的評價,既要評價聽說的內容、評價學生聽說能力的發展,更要評價交際時的行為和態度。后者的重要性不亞于前者,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更為重要,因為它有可能直接決定著交際的成敗。
如有的學生能言善辯,但是聲音特別大,經常擺出一副不壓倒對方勢不罷休的架勢,這不能說是一種得體的交際。在口語交際活動中,學生是否尊重他人的觀點,是否使用恰當的語氣,是否有真誠的態度,都應該是口語交際評價中重點關注的方面。要通過我們教師的評價,引導學生學會理解,學會尊重,成為有禮貌的、講文明的現代公民。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海”。在低年級口語交際訓練中,教師要從“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的要求為出發點,把口語交際訓練融入生活,以真實的交際活動為依托,發展學生的交際能力。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