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的個性,是每個教育者面臨的共同問題。教師不再是“傳道、授業、解惑”的教書匠和傳聲筒,而要成為導演和教練,用精心設計的教學方案和構想激勵學生自主求知。那么,如何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呢?
一、創設情境,調動學生的創新意識
創新意識是從發現問題開始的,教師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有趣因素,為學生創設主動的情境,以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使枯燥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有趣,他們才會積極主動地去思考,去創新。
如在教學“圓的認識”一課時,教師用鐵絲制成簡單的教學用具,分別做成車輪為三角形、正方形、橢圓形、圓形四個不同的車子,請學生演示讓車子動起來。在演示過程中,學生一眼看出,三角形、正方形、橢圓形車輪的車子運動起來,車身不穩定,而圓形車輪的車子運動起來很平穩。這時,教師適時啟發:為什么圓形車輪運行起來平穩?它與三角形、正方形有什么不同?這自然就激發了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意識。
又如在教學“年、月、日”一課時,我創設了故事情境導入:小紅今年12歲,已經過了12個生日。爸爸今年37歲,只過了9個生日,小紅問爸爸:“您過生日為什么比我還要少呢?”學生都默不作聲,于是我借此機會說:“那你們想知道這是怎么回事嗎?”學生對此充滿了好奇,想一探究竟。這樣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同時為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打下了基礎。
二、設置疑問,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
向學生提出新穎、富有吸引力的問題,善于設置問題的懸念,使學生置身于問題之中,促使學生沿著問題的指向去思考,去探索,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和思維的積極主動性,從而努力探求新知識,開發智力,開闊思維。因此,我在教學實踐活動中,為喚起學生對學習的迫切心理,經常會聯系學生現實生活實際,設置一些有趣的問題情景,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身邊。
如在教學“圓的周長”一課時,我先設問:一個用鐵絲圍成的圓(出示實物),怎樣量出這個圓的周長?(化曲為直)再設問:一個硬紙板圓(出示實物),怎樣量出它的周長?(滾動法)第三次設問:學校的圓形花壇,怎樣量出周長?(測繩法)第四次設問:一個帶線的小球在空中轉一圈,(演示),能用剛才所說到的方法嗎?小組討論,探索新知,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發展。
再如,引導學生學習“認識時刻與經過時間”一課,求經過時間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通過讓學生觀察作息時間表,自由提出問題、質疑激活學生的思維,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通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從而發現了求經過時間的多種方法,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的能力,在質疑探究發現活動中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數學創新思維。由于在實際的教學中,我注意了對學生質疑習慣的培養,所以學生在課堂上都能夠獨立思考,自由提問,大膽質疑。學生通過提問質疑,不懂的問題弄懂了,疑難的問題解決了,在教師的鼓勵下嘗到了質疑問難的甜頭,學習的興趣更加深厚了。
三、動手實踐,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在激趣、設疑、操作實踐、討論交流中,自主探索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法。”
如在教學“圓錐體積”時,給每組學生一個圓柱和三個大小、形狀各異的圓錐,請學生分組研究:圓錐體積與圓柱體積有什么關系?學生紛紛開始盛沙土實驗,有的用圓錐裝滿沙土倒入圓柱內,有的用圓柱裝滿沙土倒入圓錐內,學生通過多次實驗發現:與圓柱等底等高的圓錐體積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當學生通過分小組做實驗,推導出圓錐體的體積公式V=1/3Sh。接著教師讓各組學生拿出事先準備好的一塑料袋(小型)沙子,舉起來從上往下慢慢地倒下,自然形成一個沙堆。“這堆沙子近似什么形狀?怎樣知道它的體積?”教師通過兩個問題引導學生在小組內獨立思考,然后相互交流,分工合作測量計算。再進行深入思考,把沙子沿教室墻角堆成一堆,這堆沙子大約是整個圓錐體沙子的幾分之幾?此時有的學生在畫示意圖,有的學生在做操作實驗,有的在討論猜想。這樣通過動手,學生化抽象為具體,比較容易掌握,最終得出結論。
課堂上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是數學學習中的兩種方式。學生在這兩種學習方式下所獲得的數學知識比聽教師講、看教師做要記憶深刻得多。教師在給學生提供動手機會時,一定要注意切實放手,給他們充足的思考、獨立探索的時間和空間。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學習中保持極高的興趣,努力去發現去創造。從而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情感,更加積極、主動地投身到數學學習中來。因此,在教學常見的平面圖形或立體圖形面積、體積公式時,讓學生利用學具剪一剪、拼一拼、量一量是十分必要的。
四、拋磚引玉,激發學生的創新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重要手段,有了興趣,學習會更主動,記憶會更深刻,也就為教學創造了更有利的條件。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抓住學生的“好奇心”,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參加教具的制作,在實踐操作中,學生通過思考可以發現問題,手腦并用,進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激發。如在教學“長方體的表面積”時,可讓學生在上課前自制一個長方體,通過各種感官理解什么是長方形的表面積,然后讓學生把模型拆開,呈現一個組合圖形,讓學生動手量出長方體的長、寬、高,引導學生仔細觀察,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來計算長方體的表面積,教師最后通過比較、分析、歸納,得出長方形的表面積公式,學生不僅興趣更濃,積極性高,而且通過親身參與,印象更加深刻,記憶更加牢固。
再如在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時,有這樣一段導入,請學生來考考教師。學生隨意說出一個大于3的自然數,由教師來判斷這個數是否能被3整除。學生興趣大增,爭先恐后地說出許多大于3的整數來“考”。教師快速說出答案,學生通過筆算驗證結果。多次考試后,教師的答案又快又準,“這是怎么回事呢?”學生感到很奇怪,急于想知道其中的奧秘。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開來,輕松愉快地一起探索起來。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要把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培養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中。要注意把扎扎實實完成教學任務同開發智力結合起來,把傳授知識同創新思維結合起來,以達到激發學生思維,培養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目的。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