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受到應試教育多年的影響,小學生們普遍養成了被動學習的習慣,大多數學生,都是教師教的少,他們就聽多少,因此,一旦離開教師講解,他們就無從學起,更不知道如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這就要求小學生必須養成自學的良好習慣。本文就如何培養小學生自學數學的能力,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小學數學 自學能力 培養
一、明確學生學習動機
在授課的過程中,我發現有許多小學生在學習數學的時候積極性不高,注意力總是不集中,意志比較薄弱,這是因為他們只是被動地學習,并不知道學習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沒有明確的學習動機。因此明確學生學習動機,這便成了小學數學教師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首要任務。
第一,不要說教,通過事實教育讓學生明白數學在當今社會的用處,對他以后的影響,讓其明白學有所用。第二,根據學生的學習程度,制定學生能達到的小目標,并給予適當的鼓勵或獎勵,等學生一個個小目標完成的時候,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大目標也完成了。第三,適當讓學生參加學校或社會舉辦的小小數學智力比賽,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快樂。第四,教師心中要有一個目標,一種方法,要有耐心,不能今天一個方法明天一個方法,今天想起來培養一陣子,明天說忘就忘了。
當學生們明確了學習動機,知道為何要學習數學,他們才會主動去學習,這樣,他們的自學能力才能得到培養。在培養學習動機的過程中,對于小學生,有一種方法是最有效的,那就是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只有覺得學習數學有趣了,他們才會學得更有動力。比如在講周長這一課時,我就用了如下的導入方式:大樹爺爺告訴我:小螞蟻特別喜歡練長跑,瞧!一只螞蟻把一片漂亮的樹葉當作運動場,它正準備沿著樹葉的邊跑一周,你覺得它應該怎么跑?(現在我們來看看它是怎樣跑的?)根據學生看螞蟻爬過樹葉的動畫,提問:你發現了什么?(提示:從起點開始,又回到起點。)我們再看看是不是這樣跑的。小螞蟻爬過一周的長度是樹葉的什么呢?
三年級的學生對于枯燥的空間與圖形的數學內容還不是很感興趣,所以通過一個童話故事引入新課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抓住學生的好奇心來進行下一步的學習,以此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二、教授學生方法
一直以來,教師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在教學中一直比較重視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而忽視了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但如果學生不能掌握好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就成為了空談。
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很多學生不會使用教材,他們認為教材的作用就是類似于習題集,只有在老師處理其中的習題時,他們才會用到。但事實上,教材對于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有很大的作用。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如何利用教材中的數學例題預習本節課的內容,通過預習掌握知識的大概脈絡,并且找出重點和難點,對于在自學中不懂的知識,在課上要著重去聽、去主動提問。在教材中,每一節知識之前都有相應的導入材料,這正是本節知識與現實生活的結合點,可以幫助學生理論聯系實際。
除了要教會學生如何使用教材以外,還要讓學生掌握各種基本的操作技能,比如測量、畫圖、制作等。在以前的考試中,很少考查到這些技能,所以很多小學教師就忽略了對學生這方面的訓練,這主要是受了應試教育的影響。然而為了推行素質教育,培養小學生的自學能力,就必須重視這些技能的訓練。我在教學過程中,著重指導學生如何使用三角板、直尺、量角器等來測量數據,指導他們如何作圖、如何制作簡單的統計表等。我在講周長時,會讓學生測量自己的腰圍與頭圍,讓他們自主選擇測量工具和測量方法,量出結果并記錄下來,然后在小組內交流測量過程;我還讓他們自選測量工具,測量樹葉周長,并在小組內交流測量方法。學生只有很好地掌握了這些技能,才能在課下自學時更加得心應手。
學生在自學的過程中肯定會遇到各種問題,可能有一些問題在課堂也涉及不到,這就要求學生學會怎樣把心中的疑問簡潔、清楚地表達出來,要知道從哪個方面去提問。在教授新課之前,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問題:從新舊知識的聯系上提問,從新知識的性質和算法上提問等。在學習新課之后,在做練習的過程中,學生一定會出現很多的錯誤,因此教師還要引導學生針對自己出現的錯誤進行提問,比如:這道題錯在了哪里,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錯誤?怎樣才會發現錯誤?怎樣才會避免類似錯誤的發生?因為每個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不一樣,而課上教師糾錯的時間也是有限的,只能講解一些共性的錯誤,所以,如果學生不會就自己出現的錯誤進行提問的話,在知識的掌握上就會出現很多的盲點,不利于整體知識網絡的形成。
三、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很多學生的成績不理想,并不是對知識不理解,而是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好的學習習慣有助于學生自學能力的提高,并且對于未來的學習和工作也有很大的幫助。
首先,教師要引導小學生去仔細觀察,通過觀察去找聯系,找區別,要善于比較。在講周長這一課時,我就用課件展示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讓學生通過仔細的觀察指一指、說一說周長。并且讓學生用手分別摸一摸數學課本封面的邊線及文具盒面的邊線,與同桌交流認識周長。并且讓他們通過觀察,指出怎樣走才是教室的周長?怎樣走才是操場的周長?通過多種學習活動以及各種學習方式,讓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循序漸進地掌握知識。
其次,引導學生書寫規范,計算準確。有的學生作圖不用尺子,做題步驟丟三落四,計算馬馬虎虎,所以常常思路對了但是結果卻是錯誤的。這些都會導致學生自學的效果效率低、效果差。因此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必須規范書寫,標準作圖,計算認真,態度嚴謹,起到榜樣的作用,遇到學生存在上述問題,必須及時糾正。
再次,學生獨立思考,發現問題要學會調整思路。小學生在做數學題時往往追求數量,一旦遇到錯題、難題,不善于獨立思考,總是想依賴老師,這不利于自學能力的提高。在學習的過程中,我教給學生要學會獨立思考,要善于自己去找出錯誤,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出現同樣的錯誤。在遇到難題時,不要馬上去問老師,要先獨立解決,一條解題思路不能奏效,要學會調整思路,換種方式去思考。
總之,要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推進素質教育的貫徹實施,就必須要注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這樣才能提高課堂效率,帶動小學生學習素質的提高。作為小學數學教師,不能只教給學生知識,還要教會學生如何自學,這才是素質教育的真諦。
參考文獻:
[1]楊慶余.小學數學教學研究[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5(8).
[2]方小蘭.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幾點嘗試[J].小學數學教育,2003(7).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