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幾年,中考逐漸增加了英語口語測試的比例,這一舉措不僅使英語口語得到了更好的推廣,也足以說明提高初中生英語口語能力的必要性。為了使學生的口語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廣大的英語教師也進行了很多積極的探索,努力研究這一課題。筆者對初中生在口語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研究,結合教學實際,綜合分析了阻礙學生口語能力的原因,并總結自己的教學經驗,希望能為各位同仁的教學工作提供幫助。
關鍵詞:初中英語 口語能力 教學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這樣的現象:學生的英語筆試能力很強,考試常常能拿很高的分數,但是與老外用英語交談時,他們說出來的英語磕磕絆絆,一些簡單的日常交際用語都說不好,更談不上較長、較難的句子了。這種現象屢見不鮮,“啞巴英語”已經成為傳統英語教學的代名詞。這種教學方法顯然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也與課程改革的要求不符,我們必須堅決摒棄,找到適合學生的口語訓練方式。
一、初中生口語能力低下的原因
(一)語言環境的貧乏
在我國,學生接觸的都是純漢語的教學環境,即使是英語學習,很多教師都是用漢語在講語法、講詞匯,學生接觸英語的機會很少,他們的英語聽說能力就很難得到迅速的發展。
(二)班級容量過大
我國的初中班級大部分的人數在50人以上,在一些人口比較密集,經濟條件較差的地區甚至會更多,有的能達到60至70人左右。如此大的班容量給教師的教學帶來了難題,我們很難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組織一些范圍較大的口語活動,也無法讓每個學生都獲得開口實踐的機會,因此,學生聽說能力的提高就很難達到。
(三)不良的口語習慣
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很多學生為了便于記憶,將所學單詞、句子與漢語掛鉤,在表達的時候就會先利用漢語思維進行思考,然后套用固定模式心譯成英語,這就使學習過程復雜化、程序化,也對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弱化了口語的交際性功用。
(四)對背景知識缺乏足夠的了解
語言是文化發展到一定程度上產生的,是文化的一種外在的表現形式。因此,在學生學習英語的同時,教師要向他們滲透英美國家的歷史文化,讓他們對英美國家的習慣、文化、風土人情等有一個詳細的了解,這樣,在閱讀英語文章或是報刊時,學生就能夠理解得更輕松,也能讓他們在利用英語進行交際的過程中避免矛盾和分歧的產生。很多學生在這方面的知識比較薄弱,他們的口語交際就會有很大的障礙,如見面問候時,他們就會問老外:“Did you have the lunch?”令老外一頭霧水,因為他們見面習慣討論天氣,或是說一句“早上好”。
二、如何訓練與提高初中生的口語能力
(一)將學生的實際生活融入口語教學之中,激發學生的興趣
心理學認為,人類的語言能力是和智力同步發展的,有了強烈的好奇心和學習的興趣,學生才會有學習的動力。因為好奇心會自然而然地衍生興趣,興趣會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在親身參與的過程中,學生就有獲得成功的機會,品嘗到成功的甜頭后,學生就會對學習有很大的信心,同時就會更加積極地參與其中,形成一種良性循環,學生的學習動力就會持久且穩定,并逐漸形成自主學習的習慣,為自身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在英語口語教學中,我們要將培養學生的興趣放在教學工作的首要位置,通過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和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來吸引學生,為學生創造一些成功表達的機會,讓學生的積極性得到有效的激發。
(二)讓學生形成利用英語表達的習慣
1.利用朗讀促使學生開口講英語。朗讀是提高學生聽說能力的一個有效途徑,同時,它也能增強學生的語感。朗讀不僅是朗讀成篇的文章,還包括讀單詞、短語和句子。在朗讀的過程中,學生的語感就會逐漸產生,同時,也能讓教師幫助學生糾正錯誤的發音。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錄音里有的內容筆者都會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讓他們熟悉那些地道的表達方法,模仿錄音中的語言和語調,然后再大聲朗讀,以錄音中的語音語調為藍本背誦文章或對話。有時,學習那些對話比較多的文章時,筆者會讓學生分角色朗讀或背誦,讓學生融入角色的情感與態度,體驗英語口語運用的奇妙。
2.以復述促口語能力的提高。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多為學生創設一些復述的機會,讓他們創造性地使用語言。復述的過程就是學生將自己所聽到或讀到的內容在大腦中進行加工重組,再利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的過程。這個過程不僅能夠讓學生牢固掌握新知識,還能在學生進行口語實踐的過程中提高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
在學生進行復述前,教師可以將文章中的關鍵詞或過渡語先羅列出來,讓學生結合教師的提示對文章內容進行回憶、復述,這樣做就能使學生復述的難度降低,也會讓學生對文章的內容印象更深刻,使他們對英語口語更有信心。
(三)在日常教學中多滲透英語口語訓練
1.設置交際情境。很多初中生都有不良的口語習慣,長期處于一種純漢語的語言環境中,他們的思維就會受到漢語的影響,無法學會地道的英語表達。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為學生創設合適的交際情境,以純英語的語言環境展開教學和交際活動,使學生逐漸形成利用英語進行思維的習慣。對于那些沒有學過的、用英語很難講清的內容,可以適當采用一部分漢語。那些雖然沒有學過但是不是重要知識的,可以利用純英語進行表達。需要注意的是,教師的英語口語要盡量標準,學生除了模仿錄音,學得最多的就是教師的口語表達法了。因此,教師要通過自己標準的語言、語調來感染學生,讓他們逐漸適應英語教學,跟上教師的節奏。
2.提供實踐機會。英語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實踐就是將所學的知識運用于實際活動中,學用結合。正如威爾金斯所言:“外語學習成功的標準不應該是學生能背多少教過的句子、詞組和生詞,或知道多少語法規則,而是他們能用所學到的語言創造性地表達多少?!币虼?,在英語教學中,要把學習的時間和空間盡可能多地留給學生,讓他們在語言實踐中掌握語言基本規律,形成語言運用能力。
總之,學生英語口語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們應從平時抓起,日積月累,善于運用身邊的學習材料,培養學生對英語的興趣,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還應根據教學的具體,不斷探索和完善自身的教學手段,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原則,把我們的外語教學工作做得更好,使學生的英語口語水平更上一個臺階。
參考文獻:
[1]康月梅.中學英語教學與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科學教育論壇,2005(14).
[2]譚德杰.淺析中學生英語口語訓練.科學教育論壇,2005(16).
[3]趙國強.英語口語教學途徑芻議[J].外語電化教學,2002(1).
[4]戴軍熔.英語口語實踐的基本方法[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1(2).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