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樂是幼兒把握世界的重要手段。長期的幼兒音樂教育實踐表明;游戲是幼兒特殊形式的一種審美活動。幼兒熱衷于追求游戲過程中的快樂,適宜、有效的游戲化音樂活動追求的是幼兒、音樂與游戲的有機融合,倡導的是幼兒主體體驗的游戲方式。在自然的生活情境與快樂地游戲情境中,讓幼兒體驗到和“玩”一樣的感覺,在唱唱、跳跳、玩玩、敲敲打打的過程中去感知音樂。
關鍵詞:音樂活動 游戲化 快樂成長
一、用心設計,量身定做,編制音樂游戲
(一)內容選擇“適宜”
首先,教材的選擇直接關系到幼兒對音樂的興趣。根據幼兒的接受能力選擇教材。教材最好具有一定難度,經過幼兒的努力能夠達標。除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發展水平外,教師還必須考慮到音樂教材本身的趣味性、情境性、游戲性。如《三只猴子》是一首幽默、有趣的歌曲,歌曲的內容是一個情景故事。又如中班歌曲《小青蛙》,角色是幼兒熟悉的小動物,歌曲的旋律明朗、輕快活潑,特別是副歌部分,青蛙的叫聲節奏明快、朗朗上口,適合幼兒邊唱邊表演,增加了游戲性與趣味性。
(二)玩法設計“有趣”
教師應根據學生好動好游戲的心理特點,努力把游戲快樂的因素添加到音樂教學設計之中,自然滲透在整個音樂教育情境之中,從而讓學生快樂而不知疲倦地投身于音樂學習之中。歌曲《小青蛙》的設計提倡在玩的過程中學唱新歌。我們以游戲“小青蛙捉害蟲”為主線,扮演“荷葉”的幼兒通過控制歌聲的大小,讓“小青蛙”能聽辨歌聲的暗示找到“害蟲”。游戲玩法設計新穎有趣,歌唱成為參與游戲的需要并貫穿整個游戲過程,而幼兒也在一遍又一遍快樂地游戲中,自然而然地學會歌曲。
(三)規則擬定“合理”
教師擬定的規則直接影響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影響游戲的趣味性,因此,教師要注意所擬定的規則的合理性。
1.規則要符合幼兒的身心發展水平。規則的制定既要考慮游戲任務的需要,也要考慮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和水平。如果規則過難,超過了幼兒的身心發展水平,就會出現屢屢違規。教師再三說明和提醒幼兒遵守規則,導致幼兒對游戲喪失興趣,反之,可以使幼兒產生一定的游戲性體驗。
2.規則要明確、嚴謹。如果規則的制定模棱兩可,幼兒容易引起爭執。
3.盡量不使用制約幼兒行為的紀律性規則。規則過于強硬,會破壞活動的游戲氣氛,削弱幼兒對活動所可能產生的游戲性體驗。
4.規則太繁瑣,影響游戲成效,一般規則以2-3條為宜。
5.嘗試與幼兒協商制定規則。在規則執行的過程中,幼兒通過反復驗證、修改,重新制定的循環過程中,逐步完善規則,并最大限度地支持自己擬定的規則,更好的完成游戲。
例如,中班音樂游戲《小青蛙》,教師和幼兒共同討論制定游戲規則:其一用歌聲的大小引導青蛙找到“害蟲”,歌聲越來越小表示青蛙離害蟲越來越近,歌聲越來越大表示青蛙離害蟲越來越遠;其二游戲前“青蛙”要閉上眼睛;其三其他朋友不能用語言或是動作提醒“青蛙”“害蟲”的躲藏位置。從學生的角度說,他們喜歡適合自己的游戲,游戲規則的制定應注重可行性、適宜性。
二、精心組織,有效實施,實現快樂成長
(一)角色轉變“融入”
游戲中教師從“主導者”變成游戲的參與者、協作者,和幼兒成為平等的玩伴關系,縮短距離,教師的要求更容易為幼兒所接受,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1.游戲參與者。在“小兔乖乖”的音樂活動中,老師戴上兔媽媽的頭飾,幼兒很自然地明確了自己扮演的角色是兔寶寶,教師以兔媽媽的口吻組織活動,營造活動氛圍。
2.游戲協作者。在音樂活動“三只猴子”中,幼兒扮演猴子在床上跳,教師為幼兒現場演唱,讓幼兒合著歌聲按節奏跳,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實際游戲情況調整演唱速度,為游戲提供有效支持。通過角色轉變,融入到幼兒的游戲中,營造輕松愉快、自由平等的氛圍,讓幼兒在寬松的環境中學習、游戲。
(二)教師指導“適度”
游戲過程太難,幼兒就會失去參與活動的自信心和興趣;反之,一學就會也會感到無趣。所以,一定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近期發展特點設計、調整游戲。創設“高結構低控制”的教學環境,在選擇內容、設置情境、預設組織環節等過程中,可以從教育者的角度有更多的預成性考慮,盡可能地豐富師幼、幼幼互動的形式,提供給幼兒更多自主、自由的表現空間,引發幼兒參與音樂活動的熱情。
(三)教學方法“靈活”
1.玩中學。在玩中學,使幼兒自始至終保持著極高的興趣。游戲中,沒有生硬的指令與教導,只有快樂的游戲,還有符合自己能力與意愿的挑戰,以及同伴間自由靈活的交往與互動。
2.模仿中學。幼兒有好模仿的天性和本能,因此提供正確的、熟練、富有表情、能正確體現作品音樂形象的示范,供幼兒模仿,是很重要的教學方法,但不能只讓幼兒單純模仿,排除想象力和創造性。因為每一個幼兒都與眾不同,都有不同的創造需求,以及獨特的創新能力。
3.創造中學。音樂活動本身就需要豐富的想象力及創造力,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提供進行創造性活動的機會,給幼兒一個無拘無束的創作空間,如在音樂活動《小瓢蟲》中教師引導幼兒在一次次感受音樂的基礎上,在一次次用肢體語言表現的基礎上,引導幼兒想象“小瓢蟲還會停在哪里?”幼兒想象創編的欲望大大加強,充分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四)學習品質“提升”
幼兒音樂游戲化教學是音樂教學的新的嘗試,它將音樂活動內容溶于游戲的形式中,讓幼兒在游戲中感受音樂、理解音樂,是一種以人為本的音樂教育方式,尊重幼兒,它推崇主幼學習音樂,充分發揮幼兒的主體性、自主性。注重創造力的培養和想象力的開發,使幼兒學會與他人合作及分享等,提升學習品質。
音樂活動游戲化其快樂來源于幼兒在游戲化音樂活動中各種合理需要的滿足,追求的是“游戲音樂,快樂成長”的主旨。如何發揮音樂活動游戲化的最大價值,值得每一位幼教工作者認真對待,我們課題組將繼續努力編制更多更好的音樂游戲,讓幼兒在快樂地音樂游戲中實現自我成長。
基金課題,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十二五”研究課題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