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語言是一種表達數學思想語言和數學思維的載體,具有抽象性、準確性、簡約性和形式化等特點。斯托利亞爾說過:“數學教學也就是數學語言的教學。”學習數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就是學習數學語言,學習數學的過程也就是數學語言不斷內化、不斷形成、不斷運用的過程。加強數學語言教學對提高數學閱讀能力、數學表達及交流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我有意識的加強了這方面的訓練,也取得了一些成績。
一、幽默詼諧代替生硬說教
莫向斯基曾經說過:“如果一個教師使自己周圍充滿了一片死氣沉沉的氣氛,那么一切都將在這種氣氛中凋零枯萎。誰善于把教學搞得生動有趣,誰才是一個善于教學的人。”幽默的語言是教師智慧和自信心的表現。教師在教學中運用幽默詼諧的語言,可以活躍課堂氣氛,使枯燥的教學變得生動起來,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更好地拉近師生關系,融洽師生情感,營造出和諧愉悅的課堂氛圍,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學效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語言要親切,富有幽默風趣和情感,對待學生的錯誤,不要過多地批評、指責,要多采用鼓勵的方式,舒緩學生緊張心緒,減輕精神壓力。
教學是藝術性的勞動,教師形象生動的語言、恰當的姿勢和手勢、巧妙地設計教學情境,對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都起著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教學中我們可以設計一個情境,情境的描述要放在一個現實的生活場景之中,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比如,在學不等式組的解集時我問:“學校要在我們班挑選幾名同學參加文藝匯演,有誰想去?”同學們都睜大了眼睛,躍躍欲試。我又說:“但是有條件,身高要在1.6米以上。”這時1.6米以上的學生得意地站了起來。我又接著說:“但是——還要在1.7米以下。”這時高出1.7米的學生不得不坐下。這時我結合站著的學生講出不等式組的解集的情況,學生學起來就輕松容易了。
二、生動形象的比喻代替枯燥乏味的講解
數學最明顯的特征無外乎抽象枯燥,所以抽象嚴謹的數學語言顯得晦澀難懂,讀來難免索然無味。不過,當人們合理恰當地運用數學語言對事情和道理進行比喻時,簡潔明了的數學描述不僅能達到直觀形象、生動活潑的效果,而且還蘊含發人深省的哲理和耐人尋味的情趣,令人印象深刻。比喻是語文課中常用的一種修辭方法,比喻就是我們常說的打比方,它是根據事物之間的相似點,把甲事物比作乙事物,把抽象的事物變得更具體,把深奧的道理變得更淺顯。用比喻修辭法描寫事物,可使事物形象、鮮明、生動,加深讀者的印象。用比喻修辭法用來說明道理,能使道理通俗易懂,使人易于理解。其實比喻修辭法并不是語文課的專利,在枯燥、抽象的數學課中如果能巧妙地運用比喻修辭法,更能讓學生理解深刻的算理,同時增加數學科的趣味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比如,我在教學絕對值時,我們可以把“|”看成一件衣服,脫去這層衣服,“好人”(非負數)還是本來面目(非負數),壞人(負數)要變成好人(非負數)。
三、巧用口訣加強聯想
數學口訣是指在數學概念、公式、定理、方法等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對象的特點,對其特征、本質和規律用生動、形象、簡練的語言進行提煉概括并編成便于學生理解、記憶、學習和掌握的語句。在數學教學中運用口訣進行教學可以使枯燥的數學變得有趣,能幫助學生準確理解和深刻記憶數學知識,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教師在“口訣”的組織上要做到字斟句酌,認真推敲。“口訣”組織要精心提煉,概括性強,且字數不宜過多。例如,我在教學一次函數時總結出:一次函數是直線,圖像經過三個象限;正比例函數更簡單,經過原點的一個直線;兩個系數k與b,它們作用大不要看,k是斜率定夾角,b與y軸來相見,k為正來右上斜,x增減y增減;k為負來左下展,變化規律正相反;k的絕對值越大,線離橫軸就越遠。在教學二次函數時,a和c的符號很好確定,b的符號因a定:左同右異。在幾何教學中,口訣更重要。在圓周角一節我設計了兩個口訣;圓心移圓上,兩邊圓周上。這是圓心角和圓周角的關系。二是兩角對同弧,圓心分情況,直徑來搭橋,數量都一樣。解證幾何題,常常添加輔助線,我們如果將輔助線的做法編成新鮮有趣,易記上口的口訣,就能引發聯想,巧妙構造,實現問題的有效轉化。例如,“用定理,形不備,造線段,有規律。遇中線延一倍,過中點做中位,截長補短折半加倍是一類。梯形常把腰平移,沿腰相交需考慮;等腰梯形兩高線,有時平移對角線;弦的計算與證明,做弦心距是捷徑;半弦垂徑補半弦,等胡等角巧勾連;三角形里見內心,內頂相連角平分;直徑所對圓周角,構造直角是條道;兩圓若有公切線,切點半徑連心線;兩圓相切公切線,兩圓相交公共弦……牽線搭橋方法靈,柳暗花明又一村”。這樣可以使問題簡單化,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潛能潛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教師的課堂教學語言既體現了教師的教學能力,又和教學效果的好壞緊密相聯。作為教師,我們要注意教學語言,善于運用語言技巧。課堂上的語言要形象具體,要注重科學性、藝術性、趣味性,做到準確、精練、生動,力求層次清楚,邏輯嚴密,富有感染力。能把深奧的道理形象化,抽象的概念具體任務化,枯燥的問題有趣化。深入淺出,使學生透過教師高超的教學語言,探知到教師思維的過程,學習到思考問題的良好方法,從中體驗到思維過程中的快樂,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蘇〕AA斯托利亞爾.數學教育學[M].丁爾升,等,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5).
[3]〔英〕帕梅拉·科貝克.兒童怎樣學習數學——父母和教師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10).
[4]鮑建生.數學語言的教學[J].數學通報,1992(10).
[5]錢粯玲,邵光華.數學思想方法與中學數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6]邵光華.數學閱讀——現代數學教育不容忽視的課題[J].數學通報,1999(10).
(責編 張景賢)